“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 这段旋律老北京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它来源于1997年张艺谋拍的京味儿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选择剧中配乐的时候,张艺谋却拿不准了,后来据说是有人向张艺谋提议,请老北京人关学曾在电影里头唱段北京琴书,没想到《有话好好说》上映之后,这段北京琴书和情节配合得是天衣无缝,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关老爷子的北京琴书确实为这部电影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添了不少彩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北京琴书是哪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京琴书是哪种(说说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是哪种

“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 这段旋律老北京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它来源于1997年张艺谋拍的京味儿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选择剧中配乐的时候,张艺谋却拿不准了,后来据说是有人向张艺谋提议,请老北京人关学曾在电影里头唱段北京琴书,没想到《有话好好说》上映之后,这段北京琴书和情节配合得是天衣无缝,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关老爷子的北京琴书确实为这部电影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添了不少彩儿。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琴书是老爷子一字一句酝酿创作出来的,所以这段琴书的名字跟电影同名,就叫《有话好好说》虽然一部电影《有话好好说》并不能让濒临失传的北京琴书起死回生,但是却让北京琴书这种传统曲艺的形式借着现代流行元素又重新进入了大伙儿的耳朵里。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清代,北京琴书的前身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的五音大鼓在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开始流行开来。

19世纪末,逐渐有职业五音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演唱。

20世纪30年代,北京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青山等在广播电台播唱时,改三弦为扬琴伴奏演唱,唱腔曲调与乐亭大鼓近似,被称为单琴大鼓。

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合作演唱。他们开始改用北京语音演唱,伴奏乐器除扬琴外,又增加了一把四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了这一曲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正式定名为北京琴书,唱词注重口语化,加了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有疾有缓,宜于现实题材的叙事。由于演员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的长期探索,进行艺术革新,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

其演出的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架、散,极大丰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早期的曲目以长篇大书为主,后来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多年合作,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对北京琴书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调,有疾有缓。其曲目转为短段,多以现实题材为主。

北京琴书的曲调接近平谷调,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十余部;短篇唱段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以《考神婆》、《一锅粥》较为有名。

《刘二姐拴娃娃》是一件富有情趣的北京琴书作品,讲的是刘二姐婚后盼子心切,听信老人指点去庙中拴娃娃,即用红丝线套上一个中意的泥娃娃,抱回家来,用以“招”来弟弟、妹妹。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过去在京津一带是颇为流行的习俗。

这出北京琴书翟青山先生最先表演,但最出彩的算吴长宝先生和关学曾先生共同出演的版本。吴关两人的版本中,通过二姐的所见所闻,对庙会盛况的描摹却十分精彩:其间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道旁的摊贩高声叫卖,除了生活日用品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这边吆唤一声酱牛肉!那边吆唤一声馅饼多刷油……”,老北京庙会的热闹景象一览无余,简直就是一幅老北京节日期间的民俗画。进庙之后,二姐在观看、挑选娃娃时,关学曾运用“砸挂”的方式,唱出了“娃娃”的各种形态:“有一个娃娃拉四胡把乐曲奏,有一个娃娃打扬琴不敢抬头……”。这时,琴师吴长宝看了关学曾一眼,引起了观众会心的微笑。

当然这个段子早在晚清至民国初年就已经盛行,俗称“刘二姐逛庙”,天津时调、京韵大鼓、单弦等多种曲艺形式风靡京津并唱响舞台了。其唱词也因此衍生出不同的版本。

北京琴书著名的作品还有:《七国演义》,又名《前后七国》、《金盒春秋》。《七国演义》分成《前七国志》与《后七国志》两部,其中《前七国孙庞演义》自潼关镇白起偷营,朱仙镇孙庞结义开始,到马陵道庞涓分尸,孙膑拂袖归云梦结束。《后七国乐田演义》叙燕国乐毅联合赵、韩、魏、楚、秦攻伐齐国以及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国故事。

著名的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在早期师从梁德贵学习《七国演义》,后来在鼓楼茶馆演出,一连两个多月,每天25分钟里,25分钟里唱上一回或者二回,深受大众喜爱。

《回龙传》源于民间传说“王华买父”。状元之女杨秀英因与父亲口角,被父亲硬配给乞丐王华为妻,此后谨守妇道,生活虽然清苦,夫妻感情却很好。王华受人愚弄,买回一位老人做父亲,谁知此人竟是化装寻子的八贤王赵德芳,而王华正是八贤王失落民间的儿子。经过若干曲折,父子终于相认团圆。因传说中王华后来做了皇帝,故名《回龙传》。

《回龙传》原本属于西河大鼓,后来,琴书艺术家关学曾从天桥的一位艺人那里学来,然后改编成了琴书。《回龙传》出自民间传说,并非信史。但经关学曾演绎,使故事情节更加离奇、生动。主人公王华、八贤王等人的性格、音容笑貌,被描绘得鲜明,真实,可信。通过他似说似唱的演唱方式,配上悠扬的扬琴伴奏,清新透彻,娓娓动听,使观众欲罢不能,为之倾倒。

《鞭打芦花》,故事是说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闵子骞,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骞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万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给子骞用芦花,父亲见子骞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子骞的父亲写下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骞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这个故事经关学曾先生改编成琴书,唱腔处理细腻,故事生动多波折,曲调委婉动听,在扬琴和四胡的伴奏下,极富特色,令人感动。

北京琴书著名的艺人有关学增、翟青山、魏文华、王树才等。关学曾先生也有好几个徒弟,但影响都不是很大,造成了曲艺圈外的人们的一种错觉:似乎只有一个关学曾在说唱北京琴书。其实说唱北京琴书艺人无论专业还是业余的有一定数量。专业人员有:梁祥林、赵玉宝、王铁山、魏文华、赵鸿声、王维新、孙学敏、李福泉、洪宗义、刘俊仁、王树才等;业余的有:吴林友、殷长诲、高观众、肖四北、马明启等。

最后录下一段《有话好好说》的歌词,大家鉴赏一下:

我从小在北京,

土生土长,

没招过谁,

没惹过谁,

总想要点强!

省吃俭用好不容易,

我买了一个电脑,

爱如珍宝小心翼翼,

在书包里装,

回归路上有人打架,

我去把热闹看,

真倒霉 一看打架可就遭了殃,

过来他们就抢 我一点也没提防,

万没想到抢去书包当了武器,

抡起来乒乒乒 砸下去乓乓乓,

这电脑算完了 我心里象挨了一枪,

我过去让他们赔,

可谁也不认帐,

急得我浑身发抖脚冰凉凉,

对对对 抢书包人我记得他的长相,

我得找他赔电脑他甭想去躲藏,

见到他 一聊天,

这人还挺好,

我们俩没吵没闹还把朋友交。

吃饭时大大方方他赔了我的电脑,

他真是说到做到品质实在是高,

可是今天他话不多 气色也不好,

忽然间 我又发现他腰里还掖着把刀,

他曾说过电脑钱 得跟对方要,

看意思对方要不给 他这是想动刀,

真要那样可犯法呀 那篓子可不小,

伤了人要再出人命 他就得进大牢,

我们既是好朋友电脑我宁可不要,

我一定千方百计 阻止这行为,

绝对不能让他去犯法走错这一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