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一位叫曾参的人,字子舆,是鲁国南武城人,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平邑县郑城镇南边。当时的人都习惯叫他曾子,一说曾子,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大家都说得他可是得孔子真传的。曾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做大学,乃曾子,就是说的他

二十四孝中丁香割肉的故事(临沂七孝故事之一啮指痛心)(1)

他的著作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人们都尊称他为“宗圣”。他不光是大教育家,还是一个大孝子。关于曾子的故事现在流传的非常多,今天我们就说一下的啮指痛心的故事。

有一天,鸡刚叫了一遍,曾子就起床准备去砍柴了,他怕开门关门的声音太大,吵醒了母亲,就轻手轻脚的走到了门边,又轻轻的拉开门,又小心翼翼的关好。

可是还是被母亲听到了,母亲在自己的屋里喊他说“孩子,天还没亮,等天亮吃完饭再去吧”,曾子说“不了,娘,咱家柴火快没有了,我带着干粮,一边走一边吃就行了”。说完,就拿着砍刀和绳子出了院门。

母亲见曾子没听自己的话,就赶紧穿上衣服追出了院门,但是只看见了走远了的儿子的背影,母亲自言自语的说,真是太懂事了,这么小的年纪吃这么多苦,。曾子的母亲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往家里走。

回到家里,曾子的母亲也得开始一天的忙碌了。

曾子的父亲曾皙已经外出办事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田间的农活和家里砍柴的重活就都落到了曾子的肩上,而家里的家务活都是由曾子的母亲来完成。

曾子的母亲草草的吃了几口早饭,就开始干活了。先去屋里拿了一些吃的去喂鸡,然后又去牛栏喂了牛,喂好了家里大大小的家禽和牲畜后,母亲又开始打扫屋子和院落,她弓着身子在院里忙东忙西,一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

快到中午的时候,家里的活就只剩下打扫牛栏了,以前这个打扫牛栏的活都是由曾子和曾子的父亲一起做的,因为需要把牛栏的烂乎乎的臭牛粪用背筐背到外面去,是个力气活,曾子的母亲一般做不了这么重的活。但是为了不让曾子砍柴回来再干重活,就决定自己去打扫。

曾子的母亲刚把牛粪扫到背筐里,就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在喊“子舆在家吗?”,曾母连忙从牛栏里走出来,看见一个年轻人走进院子里,正在四处张望着。

“哦,是找我儿子的吧?”母亲恐怕失礼,连忙迎上前去问道。

“是伯母吧,我是子舆的同学,有很重要的事要找他”。

母亲听到是儿子的同学来找儿子,连忙把客人让到主屋里,客人坐下后问道“伯母,子舆不在家吗?”“是啊,子舆去山上砍柴去了,你在这里坐一会,他一会就会回来了”。

一转眼就到中午了,眼看着太阳升到头顶了,曾子还没有回家。

曾母可是有点着急了,她几次到院门口往外张望,可大街上连一个人影都没有。

因为以前家里来客人都是曾子和父亲接待的,这次两个人都有没在家,母亲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她就怕自己招待不周,让别人笑话到曾子身上。

再说家里也没有招待客人的饭菜,她想出去买点,可又怕客人觉得家里人都不在家里陪他不礼貌,这可怎么办啊?

曾母又想让邻居去山上找儿子,可山上那么大,谁知道儿子去哪个方向砍柴了呢。她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山里去找儿子。她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曾子知道家里来客人了。

二十四孝中丁香割肉的故事(临沂七孝故事之一啮指痛心)(2)

她突然想起以前她手破的时候,曾子都能感受到她的心思,也能感受到她的疼痛,她曾以为是母子连心的感应,这次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她就猛的把自己的手指使劲咬了一口,如果曾子感觉到了,肯定就很快回来了。

这时山上砍柴的曾子,只想多砍点柴背回家,早把时间的事给忘了,正砍得起劲的时候,就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心里一阵刺痛,就赶紧放下砍刀,捂住自己的胸口蹲在地下。

这是怎么了,平时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啊,是不是砍柴累的呢,胡思乱想了半天,曾子抬头看了一下头顶的太阳,发现太阳已经在正中间了,还没有回家吃午饭呢,是不是母亲惦记我,才感觉到心痛了呢。曾子赶忙把砍好的柴捆好,就回家了。

曾子回家后,盛情款待了客人,在和客人聊天的时候,曾子说起自己在山上砍柴感到心痛的事,曾母惊讶的说“有客人来访,怕你赶不回来就咬了一下手指”,客人听了连连感叹到“这是子舆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是上天让你们母子心灵相通呀”。

二十四孝中丁香割肉的故事(临沂七孝故事之一啮指痛心)(3)

曾子的孝心,也因为和母亲的心灵相通得以被后世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