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更、鼓、点是我国古代计时单位,在不同时期用各自的方法代表相同的意思。

古人日期怎么表达(古人的时刻更)(1)

时:即时辰,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一天从子时开始,即现在的23点到1时,其后每二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类推。顾炎武《日知录》说:“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分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后来常用来指很短的时间,如顷刻。历史文献中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个小时,三更相当于半夜11点至1点(相当于子时)。五更是三点至五点。

古人日期怎么表达(古人的时刻更)(2)

鼓:中国古代建城都要设置钟楼和鼓楼,一般为东钟西鼓,报时打更。 夜间则击鼓报更,与打更同理。

点:古人把一更又分为五个点,一点相当现在的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