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大世界有多大(吴桥杂技与吴桥杂技大世界)(1)

吴桥杂技大世界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目前,吴桥10 个乡镇都有杂技艺人,据说范屯村仅有300 多户人家,竟有20 多人在异国他乡耍杂技,50多人在国内省市级杂技团里担任主演和教师,村里还有杂技艺人和会杂技的农民、学生400 多人。像这样的村在吴桥不下50 个。

吴桥杂技产生的传说

吴桥人练杂技的多,会杂技的多。关于吴桥杂技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很多传说。一说,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不下10 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10 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

一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图贿赂,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这天,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360 套戏法把戏。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

一说,吴桥杂技与当地的古老传统风俗有关。据记载,吴桥是庙会盛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至今以庙宇命名的村、以寺命名的村和以庵命名的村各有十多个。庙会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举行娱乐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兽的马戏最盛,并出现了狮子舞。传说狮子是避邪的神兽,佛教也把它当作护法神看待,百姓也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在行香走会中,总让相貌威严的狮子在前面开路,紧随其后的便是马上技艺。庙会为杂技提供表演的场所,杂技为庙会招徕香客,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吴桥传统风格。据《吴桥县志》载,吴桥还有逢年过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戏,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传统风俗和冬春两间,红白喜事,喜庆丰收时,百姓们拥上街头,或头戴猛兽面具,或身着七色彩衣,竞技献艺,通宵达旦的风俗。

吴桥杂技大世界

吴桥杂技大世界,1993 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200 公顷,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内设十大景点,南部是江湖文化城、吕祖庙、孙公祠、泰山行宫等仿古建筑群;北部由杂技奇观宫、魔术迷幻宫、杂技宾馆餐厅等现代建筑群环抱气魄宏伟的中心广场,南北之间由16 根巍峨屹立的大理石杂技历史图腾柱连结,高空鸟瞰,其全貌是一辆杂技独轮车的造型,既反映了吴桥杂技的发展历史,又超凡脱俗,气势恢宏。尤其是江湖八大怪表演的奇特技艺,更是引发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

所谓江湖八大怪,是指大世界里面的8 位杂技能人。第一怪:王宝合——俩手三球跟鬼赛;擅长表演三仙归洞、口中吃针引线、软功缩骨,人送绰号“快手王”。第二怪:高福州——白肚皮上切青菜;擅长表演头顶开瓶、肚皮切白菜、单掌劈砖等节目,人送绰号“小钢炮”。第三怪:李印怀——眼里扎出骨针来;擅长表演吞铁球、吞宝剑、二龙吐须等节目,人送绰号“皮包骨”。 第四怪:何书森——鼻奏唢呐震中外;擅长表演鼻奏唢呐,口吐烟雾,人送绰号“吹破天”。 第五怪:魏春华——千斤大缸蹬得快。第六怪:郭树桐——老鼠提水碾荞麦;人送绰号“老鼠郭”。 第七怪:李亮——刀山爬到云霄外;擅长表演“上刀山”等节目,人送绰号“怪腿李”。第八怪:廖鹏——双手书法唱梅派;廖鹏6 岁登台,擅长双手书画,人送绰号“六岁红”。

1987 年,文化部、河北省政府在省会石家庄举办了以吴桥命名的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使河北省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2001 年,吴桥杂技大世界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 级旅游景区。2002 年,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6 年,吴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文史精华官网www.wsjh.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