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
《今晚报》刊发韩中山怀念作家何申的文章:
《爱在燕山滦水间》
爱在燕山滦水间
作者:韩中山
著名作家何申永远地离开了。他生于天津,长在津门的"老城里"和"五大道”,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外来的西洋文化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幼小的何申,童年的何申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与小伙伴在洋楼旁的花园和胡同中嬉闹玩耍。长大ー些后,每当放学写完作业,父亲经常带他去戏园子听戏,有时也会到劝业场的艺林阁、荣宝斋看字看画。久负盛名的津派相声、曲艺最令他着迷,听久了总要模仿几段,在读小学时他还曾登台表演过曲艺节目。津门故里这些难忘的经历,在何申心中埋下了文化艺术的种子。
1969年3月,在"文革”动荡中度过了纷乱的中学岁月后,18岁的何申来到河北省承德地区青龙县大巫岚公社和平庄大队插队落户。燕山深处的乡野生活带给何申全新的体验,他初次看到了这里阳光明艳、山野宁静的清晨。多少年后他说"当别的知青想家时,我却突然就喜欢上了这里,冥冥中有一种缘分触动了我的心。"在随后的4年半日子里,青山绿水,淳朴民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小米饭,水豆腐,杀猪菜,薯干酒… ...数不清道不尽的乡村生活,深深印在何申的心里。而有オ华的他,那时即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期《青龙文艺》就有他的作品,并由他用文化馆的手摇印刷机印出来。
“塞外三干里,山川三万条。山庄三百年,生活三十载,创作三十年,于是,才有了我的作品、我的今天…"何申在《寺前往事三十春》这篇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大奖的随笔中,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从农村开始涌起,经过河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承德地委党校教学前后多年的文化积蓄,先后在地委、行署机关和报社工作的何申有了更多机会深入广大基层乡村。春夏秋冬不辍,轻车熟路常行,几年间他跑遍了全区200多个乡镇。终于有一天,那一腔炽热激情,融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喜怒哀乐,像一股激流汩汩的从他笔下流淌成一篇篇优秀作品。长篇小说《梨花湾的女人》《多彩的乡村》,中篇小说《村长》《乡镇干部》《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年前年后》,电视剧《一村之长》《一乡之长》《青松岭后传》《大人物李德林》等讴歌农村现实、反映变革时代的作品问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何申与另外两位河北作家谈歌、关仁山一起被誉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他们在中国文坛涌起的气势宏大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澈甘甜的滦河水维系了何申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天津与承德这条情感根脉。作为曾经的天津“知青”,何申把燕山滦水当做自己文学创作的源泉,自然地也就把承德这片沃土当成了自己的家乡。近年来,他长期给天津《今晚报》写随笔倾情宣传承德。在几篇随笔里,他着意描写了从避暑山庄到外八庙、从金山岭长城到坝上草原的无尽好处,甚至把从天津到承德的火车汽车路线都写得一清二楚。《今晚报》影响力大,是市民的每晚必读。有许多人毫不隐晦地说,就是看了何申的文章才来承德旅游的。不太夸张地说,许多天津人对承德印象最深的事物有两样:一是避暑山庄,二是作家何申,而且他们都知道何申是因为上山下乡扎根承德的天津人。
“山川三万条,三万聚精华,武烈相伴古泉;岁月三百载,三百生奇境,山庄美名绵长。天造奇峰,地涌碧波,春来花艳,暑至风爽… ...”何申在《避暑山庄赋》里极尽奢华地把自己对承德的无限热爱洋溢出来。他说这种爱已经铭心刻骨、融入血脉了,每次从外地回来进入承德境内,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他都格外兴奋冲动,回到家中便文思泉涌... ...
作为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人,在人们的印象中,何申的生花妙笔下一定还会挥洒出一卷卷赞美承德、讴歌祖国的锦绣华章!
惜乎天妒英才!当2020年的春风即将吹绿燕塞大地时候,何申遽然驾鹤西去,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给喜爱他的人们留下了绵绵无尽的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