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悟空问答提出“见过哪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有人却深信不疑的事情?”笔者根据近来关于转基因的一些所见所闻,就转基因方面的一些谣言做以下回复:

早在转基因刚刚出现之际就有很多质疑着发表观点表示转基因食品有毒,而通过关键词检索也可以看到大量390万搜索结果,数量之大简直惊人啊。

科学谣言有哪些(你听过哪些令人深信不疑的伪科学谣言)(1)

看一下检索出来的结果,很多人对这一结果进行激烈的讨论,一时还攻占了各大贴吧。更为可笑的是甚至很多人宣称:美国正式承认转基因有毒这样的谣言也有人相信,可以说“转基因有毒”这样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科学谣言有哪些(你听过哪些令人深信不疑的伪科学谣言)(2)

下面就针对“转基因有毒”相关的话题进行一下解读。

转基因有毒是否有科学依据

近年来围绕转基因所出现的谣言非常之多,但是很多人却对这样的话语深信不疑。比如:转基因致癌、草甘膦致癌、吃转基因等同于喝草甘膦、转基因绝育、转基因导致精子减少、转基因导致肿瘤、黑玉米是转基因、小番茄是转基因、肉眼识转基因等等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那么,这些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依据答主育种专业的生物功底,还是很难将这些谣言同转基因如何关联起来的,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似乎没有任何科学道理。而一些反转基因的朋友所言,有正规论文是我视而不见,那事实时这样吗?相比他们所说的应该是法国一份关于小鼠饲喂转基因肿瘤高发的研究论文,事实情况是这份论文做出来后送了很多学术期刊,由于实验设计的缺陷问题,在同行评议都未通过,而最终在一家反对转基因的杂志发表,但是在该论文发出后,由于样本过少,实验漏洞较多,实验结果生拉硬扯等原因被学术界广泛质疑,最终杂志做出撤稿。除此之外,很难说有令人信服的转基因有害证据。

还有所谓肉眼识别转基因的各类传闻,真的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但是很多朋友却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传闻,那么这个传言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可以说除非转入了会导致外观变异的基因,这样能够识别出来,其余的转基因食品是很难被识别的。比如,黄金大米,这类转基因食品同我们所看到的正常大米本身就有着颜色上的改变,这样自然是可以识别出来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作物食品来说是不可能肉眼识别的。比如,很多人说转基因的没有虫吃迹象、籽粒饱满、颜色鲜亮,这真的撤的有些大了。这些方法丝毫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如果这都可以,那么我们实验室的仪器是不是可以淘汰了?

关于有毒,很多朋友所认为的科学依据就是昆虫吃了会死,推理可知:转基因食品是有毒的,人吃了也会死。按照数学上的逻辑似乎真的没什么问题,看似很圆满。但是这里面真的问题很大,忽略了人和虫的区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虫子是有毒的,可能对人无毒。有毒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在现实中我们都听说过青霉素,这是一类抗生素。应该不会有谁认为这是有毒的。但是某些人对青霉素过敏,严重者甚至痉挛、呼吸急促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都有发生。那么,青霉素对于这个过敏者来说还是药吗?不是良药是毒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青霉素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却是药,且是良药。

转基因是否有毒的观点

有毒的说法也是源自于bt基因所编码蛋白会造成昆虫碱性肠胃穿孔而死亡,故而推断人食用后也会死亡。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头条号文章《转BT基因作物害虫吃了会死,人吃了会怎样呢》中已经做了详细的回答。在这里也简单的说一下:碱性状态下,BT蛋白会在昆虫肠胃降解为特异性的活性肽段。而这些肽段会与昆虫肠道表面的蛋白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破坏肠道细胞内的电解质平衡,造成肠道穿孔,最终昆虫无法进食而死掉。而人的肠道属于酸性环境,并且人的肠胃并没有BT蛋白肽段的信号受体,也就是说BT蛋白无法发挥其毒理功能。也正因为如此,BT蛋白才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中。再次说明一下,如果不愿意相信,或者愿意刨根问底的朋友可以参阅:昆虫毒理学,毒理学昆虫毒理学简述等书籍资料。

-----------------------------------------------------------------------

科学谣言有哪些(你听过哪些令人深信不疑的伪科学谣言)(3)

对于网络上的‘伪科学’,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类谣言更多的是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医疗健康等,对于涉及健康的话题,为何呢?较大成分也是这类领域更容易引得人们关注,还有一部分不良自媒体,为了吸引点击量,夸张耸动制造所谓的“大新闻”,而一旦涉及这类领域公众总是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此,长此以往公众对食品安全就会缺乏足够的信任感,这也给了伪科学可乘之机。同时,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在转发、点赞的同时也需要好好想想、多查一下,文章的出处,论证是否充分,其中是否含有商业营销成分。当然,最好还是从源头斩断谣言链条。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造谣成本低廉,而坚定谣言成本过高。即便最终认定为谣言,造谣、传谣者常常仅是删稿了事,违法成本非常低。

有专家认为,相比时政类谣言,健康类谣言的社会危害不是那么直接,法律上很难给予严厉制裁。

科普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和部门参与,但是目前的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很多科研从业者的兴趣爱好,义务性活动。而科普文章并没有被纳入工作者的学术业绩考核体系,大多数科研人员缺少动力继续从事下去的动力。并且科普工作面临的是普通民众,稍微专业性的词汇、术语就可能造成难以理解,需要将高深的东西简单、浅易通俗的表达出来需要较高的语言性技巧。这都对科普工作的推广造成一定障碍。

最后希望今后社会能够减少一些,伪科学的谣言,公众也能逐步提高科学认识,让伪科学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添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