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科幻与现实(海底两万里科幻经典解读)(1)

从本周起,不存在科幻新开设了一个栏目:“科幻经典解读”。

科幻文学自诞生开始,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间诞生了无数经典作品。这些经典所开创的风格,讨论的主题,塑造的形象,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科幻创作,以及我们对未来进行想象的模式。

在本栏目中,我们将在每篇5分钟的阅读时间里,用最短的时间概括一篇经典科幻小说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读者们可以在这个栏目中,了解到科幻基本的历史,了解到那些最优秀的科幻作品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小说与所诞生的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

科幻文学奠基之作

作者 |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 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法国作家)

关键词 | 历险 游记

作品从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以连载的形式登在赫泽尔(Pierre-Jules Hetzel)创办的《教育和娱乐杂志》(Magasin d'Éducation et de Récréation)上,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海底两万里科幻与现实(海底两万里科幻经典解读)(2)

1866年,一些国家船只发现大洋深处游弋着一只神秘的海怪。美国政府召集探险队,寻找并刺杀这只海怪。

教授法国海洋生物学家皮埃尔·阿龙纳斯受命登上了寻找海怪的军舰。军舰在海上遭遇海怪,却被海怪击沉。阿龙纳斯和仆人康塞尔、捕鲸高手尼德·兰落水后被“海怪”所救,才发现“海怪”竟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神秘而强大的潜水艇。

三人被潜艇的制造者、船长尼莫以礼相待。尼莫带领三人参观了潜艇,介绍了潜艇的来历和技术细节。原来鹦鹉螺号由尼莫亲自设计,集合了当时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三人随着潜艇在大洋深处探索了很多地上文明从未踏足过的秘境,见识了无数神奇的海洋生物,战胜了大自然带来的数次危险。最后,三人成功逃离鹦鹉螺号。

解读

1、好奇心的船,插上了工业革命的帆

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点燃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欲望。被科学和技术启蒙过的人类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科学技术的视角——去探索新的领域或重新审视旧的领域。

社会的剧烈变革当然会深刻影响文化市场。

当英国的商人通过电报与东印度公司的合伙人通信,商量如何用蒸汽轮船将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运进泰晤士河的时候;当美国的政府雇员从骑着自行车的邮差手里拿到报纸,得知他们的探险家证实了南极是一块大陆而不是群岛的时候;当法国的大学生坐在煤油灯下翻开蒸汽机带动的滚筒纸平板印刷机印出的教材和小说的时候,18世纪到19世纪前叶盛行于欧洲的田园小说和骑士冒险小说必然式微。人们不再满足于想象封建时代的中坚统治阶级——骑士唐吉坷德——骑着以胃肠转化草料做动力的载具——战马,端着冷兵器时代的经典武器——长矛——去挑战旧农业文明最高技术型生产力的象征——风车。

《海底两万里》应运而生!

小说的视角性人物阿龙纳斯教授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符合时代语境的幻想文学世界!他在叙述鹦鹉螺号中的历险时,口吻更像是一名国家地理的调查记者在进行随船报道。这种游记式、报道式的文字调性富有极强的真实感,能够令读者快速代入故事并信以为真。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现实感极强的文字调性并不缺乏富有诗意的文学描写和奇绝浪漫的文学想象力:鲜为人知的海底矿藏、神秘的海底古城、瑰丽的海底生物——那些在古代神话和传奇小说中只有依靠神力和魔法才能一窥的仙域秘境,在凡尔纳笔下,只需集万千人类黑科技于一身的鹦鹉螺号开动马达,便成了人力可以抵达并开发利用的所在。而在鹦鹉螺号被困冰盖那一章中,作者让角色们硬是依靠人力砸开冰盖脱险。如果以19世纪之前的人类视野回看,《海底两万里》开创了一种用人力去探索“神域”,创造“神迹”的新式“神话”传奇小说——科技和好奇心,就是人类手中的“神力”。

不夸张地说,这部作品在读者心中点亮了一盏新灯,一盏足以与旧灯分庭抗礼的新灯——千百年来,那盏旧灯名叫“宗教”!

2、被赋予人性的机器,悲天悯人的船长和他的船

《海底两万里》成书的19世纪中叶,世界反奴役、反殖民运动风起云涌。主角尼莫船长被怜悯底层人民的凡尔纳赋予了强烈的反对不公、怜悯被压迫者的英雄主义色彩。而在神话和传统传奇故事里,个体英雄往往靠神赋予的力量才能拯救苍生:大力神海格力斯依靠宙斯血脉带来的神力才能解救普罗米修斯,拿到金羊毛;齐天大圣孙悟空得了菩提老祖真传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才有能力降妖除魔、西天取经。尼莫船长打破了这种神赐幸福的文学想象传统。他靠人类的理性和科技创造了人类的“神兵”、强大的鹦鹉螺号去反抗和逃离旧世界的不公。《海底两万里》成功地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迸发的科学理性主义和18、19世纪启蒙运动中孕育的人文主义情怀相结合,令这部以科学技术为骨肉的小说获得了人文主义的灵魂。而对于中国读者,这种意义更加明确、具体。19世界中叶,刚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晚晴知识分子正苦思救亡图强之策,在阅读时它时,将其赋予了利用赛先生反帝反殖民的精神内涵。

3、安稳中的躁动,人类在躲避危险和探索未知之间无休止地徘徊。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而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又富有探索未知的强烈好奇心。未知往往意味着危险,千年以降,人类一直在动物性和人性的矛盾碰撞中徘徊。如今,鹦鹉螺号上的黑科技早已过时,但《海底两万里》的魅力经久不衰,原因是作品在生命趋利避害和人性好奇未知中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鹦鹉螺号的已知、强大、安全、可控与大海未知、危险、捉摸不定之间形成一种矛盾的平衡。《海底两万里》在诠释了这种矛盾的同时又解决了这种矛盾。鹦鹉螺号能够带着读者在一种安全的、被人类力量严密掌控的小环境加持下去充满危机的、未被人力掌控的大环境中探索。这令代入故事中的读者在潜意识里意识到自己的肉身是安全的、稳定的,但旧有的认知、眼界,甚至是灵魂却是不安全的——它们随时被诡谲神秘的大海奇遇打破、升级。在一次次历险中,人物带着读者依靠小环境与大环境搏斗。当人类获得的胜利,即是人类对大环境完成了认知升级。《星际迷航》《时间机器》《多啦A梦》……后世许多成功的影视、文学作品,莫不是得《海底两万里》精髓。

金句赏析

各种各样的贝壳、软体类动物散步在柔软的沙滩上,将海底装扮成花园一般。我们的头顶的上方是各种各样的水母飘荡着,恰似仙女撒下的朵朵鲜花。

灯光照在这些色彩艳丽的珊瑚树枝上,造成各种各样的的迷人景象。我似乎看到这些膜性圆柱形管足在海水的涌动下摇曳。一些身似轻燕、游得像鸟儿飞一样的鱼,在珊瑚之间游来游去。珊瑚丛越来越密,树枝状结晶物也越来越大。在我们面前,是真正石化的矮林,千姿百态,犹如造型奇特的建筑。我们那些蛇形管灯的灯光照在天然拱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会产生梦幻般的效果。

船是很长的圆筒形,两端作圆锥状。很明显,它很像一支雪茄烟。这种形式,在伦敦有些船的构造早已采用过了。这个圆筒的长度,从头到尾,正好是七十米,它的横桁,最宽的地方是八米。所以这船的构造跟普通的远航大汽船不是”完全一样的,它的宽是长的十分之一,它从头至尾是够长的,两腰包底又相当圆,因此船行驶时积水容易排走,丝毫不会阻碍它的航行。

这客厅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房间,长十米,宽六米,高五米,天花板饰有淡淡的图案花纹,装在天花板上的灯球射出明亮柔和的光线,照耀着陈列在这博物馆中的奇珍异宝。因为这客厅实际上是一所博物馆,一只智慧的妙手把自然界和艺术上的一切珍奇都聚在这里,使它带着一个画家工作室所特有的那种富有艺术性的凌乱。

我是权利,我是正义!我是被压迫者,它就是压迫者!正是因为它,我的所爱,我所珍视的,我所尊敬的,祖国、爱人、子女、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失去了一切!我所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请您闭嘴!

延伸思考

鹦鹉螺号载着19世纪的人类前往了新边疆——海底。对于身处21世纪的我们,新边疆是什么呢?一定是物理空间吗?

我们在「小猿搜题」也开设了这个栏目,同学们留下了各自的有趣的思考。

看到这些留言,你是否回忆起了刚喜欢上科幻的自己?

海底两万里科幻与现实(海底两万里科幻经典解读)(3)

那么,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