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交流分享请关注:

无禅法苑(ID:wuchanfayuan)

知乎账号:无禅法苑

原创:菩提树无禅法苑

【前言】船子,名德诚。唐代高僧和词人,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节操高洁,度量不群。嗣法药山惟严。尽道三十年。证悟后,飘然一舟,泛于朱泾、松江之间,接送四方来者,随缘度世,时人莫测其高深,称为船子和尚。

---*---*---*---*---*---*---*---*---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1)

原计划,这篇文章和前两篇文章,都仅为引出“禅宗,证悟时节因缘”一文,因该文会详细阐述我们想要去证得的法身佛性必备的前提条件和最后证悟当下所需的内外部机缘,我必须谨慎对待此事。前两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自性觉醒”,也就是在我们数十年来坚固而自闭的水晶球表面敲开一条缝隙(用前文的话就是“震动心弦”),接下来之前计划的再写1-2篇,目前看来铺垫还是略为单薄,这篇文章和下两篇文章,均是禅门公案,也就是我们在心灵开始觉醒的基础上,直观感受一下古代高僧大德,真实的证道场景,用基督教的话,就是获得神格位的最终的“自我救赎”之过程。

【原文】(禅门公案,我们主要取自《五灯会元》,今后也如此,如有另外引用处我和火龙会单独说明。):洎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者。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

这段很简单,我就不一一译述。船子和尚的两位同门师兄弟也是祖师爷级别的,分别是道悟和云岩。船子的个性喜好山水之间,因此在证悟后并没有自己开设道场。这里就要说一下人们在证悟后的两种通常选择,一类是开山传法(这其实挺累的),另一类是隐遁山水之间,不再过问俗尘,从此神龙见首不见尾。《五灯会元》作为禅宗实录,汇编了包括《景德传灯录》在内的五部禅门灯录,大概记载了一千余人的证悟或者接引学人过程,但,确实还有不少,在获得证悟后,就立即销声匿迹,悠闲避世。因此,整个禅门历史,明心见性或者叫证得最后佛果的,显然不止这些人。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2)

【原文】道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祇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

道悟在京口偶遇了这个叫夹山的禅师在讲法,其实当时的夹山虽然还未证悟,但已经学徒云集,门庭若市。道悟就站在听众后面不动声色的观察,僧问和山(夹山)答的部分,我没有必要逐句讲述,用我们的话来说,全部都是“合头语”,合了佛法,却未合上心法。如果我当时在场,山曰:“法身无相。”我会发问:“无相是何相?”,山再曰的:“法眼无暇。”我会发问:“大德还见眼否?”。

不过,话说回来,历代高僧都有一个极为难得的优秀品质,就是无论是治学严谨和对弟子管束严厉的夹山和洞山,还是狂放不羁的德山和临济(这俩证悟后貌似也是这个“德行”,不过比起济公(李修缘,法名道济,南宋高僧)还是正常多了,,阿弥陀佛,,,我喜欢济公......),当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漏时,态度是非常诚恳的,不耻请教。用我在《无禅法苑》的发心及阅读指南一文中的一段话:

“对于修证这件事,来不得一点小聪明,一丝也不行,不同于俗世社会的世智辩聪,修行和见地都是自己和自心受用的事情,任何哪怕一小点的糊弄、傲慢、表现、巧辩和掩饰,都是在进行自我阻滞。懂就懂,不懂就老老实实的问。发现有问题,马上就认!就去请教,就去参学。这才是修行者应该有的态度。”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3)

【原文】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船子和尚一见面,第一件事就是“早上一睁眼,柴米油盐酱醋茶。” 擦,,,不好意思,,,昨晚酒还没醒,,,是先勘验一下对方见地......因为船子和师兄有过约定,“为报师恩”。那么,道悟引荐过来的就必定是大根器(其实,道悟和云岩,遇到夹山,他们也可以直接接引了,这样做,只是为了圆满这个贪玩师弟的心愿。)见面后,船子连发三问,夹山也一一对答。这里,很多后世学人觉得夹山是贡高我慢,我认为完全的冤枉人家了(小夹同学这会儿,估计哭都没地儿哭去...),为什么我这样讲?大家好好理解一下夹山遇道悟,仅几句话,就立即“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这八个字。可见夹山当时求法之恳切,决心之坚定,期望之殷勤。那为什么夹山当时要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毕竟法理圆融,门徒济济,本就不是一般宗人,他也需要“勘验”一下对面者是否有资格或者说有能力成为其老师。这,是人之常情。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4)

此时,船子说了一句在整个禅宗非常著名的话:“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我问你答,全部都是法理上“契合”的合头语,那么你就被佛法这根桩子万劫绑死在这一亩三分地了。也就是我们很多学人,通过长时间的阅经,达至了法理上的圆融,之后必然可以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必定感觉其出口成章,句句经典,膜拜至极。但,只要问题一离开佛法这个圈子,就是大眼瞪小眼,张丞相望李丞相。因为,佛法在其心理,还是死的“教条”,戏演得再好,也不是你的,那是世尊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写到这里,我也顺便留一句话头:“世尊未生之前,如何是佛法?” 参!

我们继续。此时的夹山,已然被船子这句话给打懵,半天开不了口(此时夹山仍然可以怼回去,但他选择了沉默,孺子可教。)。然后,船子正式开始发威:“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钓鱼,垂丝千尺,目的就是在佛法这个深潭中钓到大鱼(意指证道),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勤苦用功修行,现在离你想要的东西只有三寸的距离了(按照我喜欢的一句话:就差最后这一层纸了。),然而,此时,你为什么不说话了呢???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5)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船子,敏锐的捕捉到了当下这一刻,来人的时节因缘已至!转瞬即逝的一刻,再也容不得王婆啰嗦,一切言语解释都会使其与之失之交臂,不管了,他娘的,顺手,啥好使就操啥,两次打入水中(想必,第一次夹山应该呛了不少水,既如小鸡般惊恐又茫然不知所措。尼玛,你还来一下?!当时心中可能不止一千匹草泥马了.....),然后,当下一这刻,发明大事。夹山至此,一生修学事毕。

这个时点,看似简单,但需要太多太多的提前量和资粮准备,并且需要许多外缘的因缘际会,交叉在当下这一个时点,具体的原理,我还是全部放到后面那篇文章中阐述,大家可以先自己体悟一下。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6)

【原文】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吾三十年在药山,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这两段,我也不浪费篇幅解释,大家可以百度。第一段,是夹山获得证悟之后,船子在为其印心。证悟后,佛法就在心中活过来了,一切见地和境界的束缚均即时破除,明心见性后,便具备穿透一切事物的洞见,不论佛法还是非佛法,三观还是八观,宇宙还是人生。按照沩山给仰山讲的话:“从此往后,无人可以赖子何。”。因此,印心这一步,师父往往是离于一切佛法经文,而弟子也以自己的言语也可以行为做答,但,必然冥冥中都契合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一真理。

一经证悟,永不退转。

后面一段,是船子对夹山的嘱咐,这也是比较神奇的,禅宗祖德,不少都能预言其弟子今后的人生路径或者在世成就。船子,法印已传,师恩已报,为断夹山的任何眷恋,投水圆寂,船子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禅宗证悟者洒脱不羁,孑然超世的一面,证道并非不落生死,而是不昧生死、不执生死、并最终超越生死。然船子和尚“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度夹山,则展示了丛林大德以身殉道极悲壮而又照耀千古的一面。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7)

最后再附一首船子德诚禅师作的偈,这里我悄悄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禅宗,不是徒弟满街找师父,而是师父在茫茫人海中寻觅法嗣高徒。”很多时候,仅为去报答那一场师恩和佛恩:

三十年来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

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

二入四行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无禅法苑公案解析)(8)

---*---*---*---*---*---*---*---*---

过往相关文章列表:

※事业的成功,为什么让我们更加孤独?

※我们是不是把人生弄颠倒了?

※《无禅法苑》的发心及阅读指南

※【公案】赵州禅师:狗子到底有无佛性?

※【公案】德山宣鉴:你点的是哪一个心?

※关于证悟。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作者:菩提树 成都。

原创声明:本公众号内容均是源于对经文的理解以及实证感悟,欢迎讨论,随喜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