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过年童谣(远近)(1)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2)

老成都人“牙尖”,一首童谣就有许多道理。对很多老成都人来说,一首首童谣也是儿时的记忆。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3)

老成都童谣涵盖生活方方面面,许多过年风俗也被应景写入童谣中,成了老成都过年的“年历”。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在老成都,一过腊八节就算进入新年了。腊八由来已久。腊与猎相通,在秦汉时期,人们在腊月通过打猎,而进行祭祀,乞求来年的丰收。人们认为,在腊八这一天,喝了粥便是有福。(以前的老成都天祥寺一带都有粥厂,每到入冬时节,有钱人就会向粥厂施柴米。)寺庙僧人节前两天就要开始准备腊八粥配料,在腊八这一天以掺有瓜果等物的粥食供奉佛祖,到了明清时期,腊八粥的发展更加兴盛,老成都家家户户的腊八粥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4)

那时的老成都,白糖少见,腊八粥讲究甜、素、热、暖,大多数的人家都用红糖。老成都人喝的腊八粥还有不同等级。僧人布施的腊八粥都是素粥,里面稻谷、酒米、黄米和鲜果,再加一些红糖。穷苦人的腊八粥,比不得寺庙,甚至连红糖都买不起,他们的腊八粥只有饭米,酒米,和青菜,再加一把毛毛盐。富人家的腊八粥,种类可就繁多了:一捧百家米,里面有红米,小米,玉米,黄米,酒米。再加一把豆子,菜豆,红豆,饭豆,再加把红糖。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杀年猪可是老成都过年的重头戏,每到杀年猪时,整条街像过小年一样热闹,尤其是城中杀年猪。在城中杀年猪的多是农民工。民国时期,有许多来自德阳、彭山、峨眉、简阳等地的农民工在成都打工。打工之余,他们在城边的空旷之处开荒种菜,再几家人“搭伙”喂头猪用来改善过年伙食。到了腊月,猪也肥了,娃娃们开始扳着手指算,哪一天才能杀年猪呢,杀了年猪,就有肉吃,还有热闹看。所以就有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5)

“小子要炸火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为什么要“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呢” ?这跟祭灶有很大关系。“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成都人笃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掌管善恶之神,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便会上天禀报这家人这年的善恶。因此,老成都家家户户都贴有灶神像,两旁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成都的主妇们更是每天将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积水油渍不见。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6)

传说灶王爷上天是要骑马去的,所以祭灶先要准备灶马与灶述。所谓灶马就是给灶王爷的马准备的草料。灶述是一张灶王爷的神像,外加一段劝世文,折成小条。灶马和灶述一样,都是为了贿赂灶王爷。而门外的卖丁丁糖的小贩,也应景地改了口,再也不说卖丁丁糖,而说卖灶糖。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7)

到了腊月二十三,晚饭后,女主人带领全家摆上灶糖,芝麻果子,水酒糕点,大锅洗得干干净净,倒上清油,准备祭灶。又甜又粘的灶糖能让灶王爷嘴甜,少言是非。小孩子们趁母亲转过身,小手飞快地往盘子里抓一把灶糖,塞进嘴里,牙被糖粘住,心头却是咪甜。可不是“二十三,糖瓜粘”

“红甘蔗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老成都过年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特产——红甘蔗。红甘蔗产自内江和东山外,也就是今天的三圣乡附近。老成都人过年喜欢红火,不仅大街小巷的树枝,窗台,家具,灶头要贴上小红纸,更要买几节红甘蔗讨个好彩头。每到年关,附近的农民就将一捆捆的红甘蔗洗得干干净净,红亮亮地用鸡公车推着沿街叫卖。这红甘蔗不过几分钱一根,稍微富裕点的人家能买好大一捆,一进家门,先抽两根又长又直的红甘蔗供放在神龛两旁,寄托日子甜蜜美满,节节高升的新年愿望。农谚有云:春种甘蔗一节,秋收甘蔗一捆。甘蔗有“发”意,因此,老成都人还将红甘蔗放在灶房门边,取“开门见财”之意。这红甘蔗还是老成都过年特色游戏“划甘蔗”的主角呢。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8)

这首童谣还有主角被替换成“红萝卜”的许多版本。比如“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没有钱,卖了萝卜买汤圆。”或者“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爸爸说,没得钱,妈妈说,有钱,灶门前的火钳!”又或是“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萝卜煮朒朒(肉),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肉朒朒。”

南方过年童谣(远近)(9)

对于老成都人来说,年味就是伴着这一首首童谣唱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