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

"職人気質”在日语中蕴含着对待事物的虔诚、

对于细节的苛刻要求、以及执着的工作态度,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匠人精神”。

自江户时代,“匠人精神”就在日本蔚然成风,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誉满全球的巨匠,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乐坛大师久石让等。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2)

▲ 现年94岁高龄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

在日本,“匠”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与传统。匠人始终怀揣着精益求精之心,历经洗练与磨砺,不改初衷,矢志不移。这次,浦睿君跟随《诚实的手艺》作者美帆,历时5年走访日本各地工艺制作现场,书写46位造物人的故事与美学。从传统手工艺开始,探索“匠心精神”,开启日本各地工艺之旅。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3)

日本四十七个都道府县,各出产不同的手艺。访问各个产地就能发现手艺本身的魅力,同时,通过器物了解到的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也很有意思。每一种手艺都蕴含着很多的故事,在匠人精神背后,存在着很多我们未知的世界。一种手艺的消逝,带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珍贵的记忆。保护传统手艺,即在保护我们人类不应该遗忘的记忆。

- 正蓝冷染 -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4)

现代时装和室内装饰中都能看到的印染技术。它历史源远,曾经出现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棺墓中。古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之口,意思是,靛青出自蓼蓝,却比蓼蓝更深。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蓝染一直伴随在人们生活左右,这项工艺技术于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到日本 , 并在平安时代形成规模。专门从事蓝染的染房于江户时代开始出现,到了明治时代,随着化学染料的大量进口,那些以种植蓝草为生、印染和制作织物的农户就逐渐消失了。但是,在日本东北地区,远眺宫城县栗驹山的一座村落中 ,还剩下唯一一家保留了传统方法的染房。而染房的主人,继承了日本现存最古老染色工艺“正蓝冷染”的人就是千叶 Matsue 女士。而她的祖母,就是蓝染方面唯一被评为“人间国宝”的工艺师。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5)

▲ 印染的工作从播种蓝草的时候就开始了,一年之内每一天都有让人担忧的事情

采访当天,我们也有幸和千叶正一先生聊了聊。他原来在公司工作,但去年退休了,决定要回来继承家业。

“染色在早上和下午3点左右进行,快的话一天可以染三次。根据气温条件,有时只能染一次,也有像今天一样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染色之后的布匹要放在室外晾晒,然后拿到家门前的河里洗干净。因为这是我们家自制的天然染料,因此在河里洗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如果是化学染料就绝对不能这样做,会污染河流。我们家的蓝水完全无害,萤火虫和河蟹等都活得很好。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6)

在做什么都很便利的今天,坚持用这种古老方法的意义在于保持传统。正一先生说:“丢掉一种方法很简单,用化学染料做藏蓝色也很简单, 但是一旦接触了化学药品,祖先世代所做的努力就会全部付之东流。我们只能坚持用老方法。如果今年不够暖和、染不了的话,那就不染,勉强也没用,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在这种地方生活,做这样的工作,人会有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实感,这种感觉很好。”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7)

▲ 千叶家遭受2008年“3·11”大地震后,一度坚持不下去。“祖母告诫我们,就算没有客人,换不了钱,也要一直坚持下去。” 因此Matsue女士没有放弃。

- 漆艺莳绘 -

亮黑色的漆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品格。在器具上绘制纹样,并在漆凝固前撒上金粉和银粉,制作出华丽的图案,这就是莳绘技法。漆黑和金黄这两种最高贵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日本传统工艺中最顶级的美。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8)

▲ 此图是室濑先生作品“莳绘饰箱:百华”

莳绘萌芽于奈良时代,在桃山时代经传教士传到欧洲,这种美感也迷倒了当地的王侯贵族们。此后不久,漆器开始被称为 JAPAN。漆器也可以说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室濑和美先生可以说是日本漆艺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莳绘领域的“人间国宝”。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9)

▲ 无数次的涂层重叠,无数次的研磨打光,一个作品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西方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经常被提起,实际上,16世纪后半叶,基督教、步枪和葡萄酒进入日本的同时,西洋人也把莳绘带了回去。因为当时西方没有在黑漆上装饰金的物品,所以他们对于这种独特的技术都很吃惊。当时出口了大量供教会使用的上了漆的书桌等,让西洋的工匠们深受触动。

你知道吗?钢琴之所以是黑色的,就是受了漆的影响。17 世纪前,钢琴只有木纹风格的,因为日本的漆器传到了西洋,钢琴才变成了黑色。其实很多日本人也不了解这些。明治维新以后,亚洲一 直都在配合西洋的标准。但是已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了,日本也好,中国也好,我想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了。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0)

室濑先生经常向大家呼吁“请用漆碗吃饭吧”。因为木头的热传导率较低,所以盛在里面的食物不容易冷却,而且漆会适度地吸收水分,因此吃到最后时,饭也还是热且美味的。

室濑先生认为,为了传承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重要的是先让更多人理解其魅力,然后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因为这也关系着保护那些支撑着传统工艺的人。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1)

- 板屋细工 -

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的秋田县,是一块被自然眷顾的土地,自古以来就盛产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民艺品。因桦细工而扬名的角馆町,还保有另一种木韵余香的传统工艺—板屋细工,这是一种将板屋枫树的树干片成带状,再经编织而成的木质用具。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2)

从江户时代后期开始,每到白雪皑皑的冬日农闲时期,农户们都会在家中编制这些用具。有搬运、晾晒农作物用的簸箕,腰上戴的腰篓,木笼,筐,等等,还有可爱的板屋狐、板屋马等给孩子们的小玩具。到了现代,曾经的农用工具逐渐演化成了花篮、手包、便当盒等生活用品。板屋枫以其素雅的白色木质纹理和清新质朴的韵味吸引着众多爱用者。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3)

▲ 切削出来的细带状木片厚度不到一毫米,清澄先生制作材料时,文子女士会在对面进行编制工作。

农家手工编织的板屋细工,是生活长河中诞出的民艺典型。它的制作工序是将原木切割成条带状,再将这些木条编织成型,全部过程均为手工作业。从事板屋细工的是一对夫妻,菅原清澄先生和文子女士。(下图)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4)

“我家祖上每一代都在做板屋细工,到我这儿是第四代。祖父辈做的是蓑衣等农用工具,从父亲这一代开始做生活用品。泡沫时期这类产品卖得非常好,有很多订单。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要继承这门手艺,因为没想到还可以靠它生活。物产展销会热潮的时候,父亲辗转全国各地, 从正月开始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向不同地方的人们展示板屋细工的魅力,积累了很多客人,全国各地都有他的忠实粉丝一直在支持我们。有时,从祖父手里买过产品的客人,会拿着用坏的东西来找我们修理。父亲也曾经常和客人说‘如果以后坏了,我儿子会帮您修’。所以我有义务把这项事业传承下去。

“人类只会爱上能用手触碰的东西。”


新书推荐

《造物的温度》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5)

《造物的温度》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6)

《造物的温度》

前《Esquire》日本版副总编、现中日两国跨国编辑美帆,历时5年走访各地工艺制作现场,采访众多传统、新生代手工艺人,书写造物人的故事与美学。继《诚实的手艺》(2016年出版),美帆续写更为完整、详尽的日本手工艺文化,传递手作物中蕴藏着的人性的温暖。

知名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说:

“美帆的工艺之旅令我大开眼界,这些器物承载着历史的层次与生命之趣味。”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7)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8)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19)

《造物的温度》以地域为轴,详细地介绍了天童将棋驹、正蓝冷然、堤烧、仙台堆朱、仙台人偶、山形铸物、和镜·魔镜、喜世留、川尻笔等近40种日本手工艺。其中,既有历史已逾千年的传统手艺,也不乏新生代手艺人独创的新技艺。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20)

作者介绍

美帆,日本编辑。出生于东京。上智大学文学部历史科毕业。曾留学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中文。曾担任日本版《Esquire》副总编。2005年到2012年在上海从事自由编辑。2010年底起担任《生活》杂志日本特约编辑、撰稿人,并曾为中国版《GQ》《Esquire》等多家知名媒体撰稿。现定居东京,为中日两国媒体编写有关两国传统手艺、建筑、设计、当代艺术等文化方面的文章。

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匠人精神鼻祖5年走遍日本)(21)

图文来源:浦睿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