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汉族官宦之家,大致都是走科举入仕这条路。不过总体上也有个规律,那就是父亲是当朝重臣,儿子一般不太差,有的甚至是几代都是高官。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张廷玉家族、刘统勋家族、潘世恩家族,以及后来的曾、李家族都是如此。可是清代另一个著名的大臣纪晓岚,却是“一代而亡”,作为清代最具盛名的大才子,纪晓岚的儿子为何都不成器呢?以至于没有一个儿子在史书上有过太多的记载。
纪晓岚的出身,顶多算是个书香门第,算不是上官宦世家,这一点和刘墉有很大的差距。纪晓岚的祖上尽管有功名,但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只有他举人出身的父亲纪容舒在康熙时期在吏部、刑部任过主事一类的低级官员。
纪晓岚考中进士,全凭真本事,要说背景恐怕只有他的老师刘统勋。因为在纪晓岚中进士以后,刘统勋或多或少地帮助过他。
至于说做官,纪晓岚的官职也不算顶级,熬到老不过是一个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并且从未进过军机处。要说为学纪晓岚却能堪称清代第一才子,他凭借才学赢得了乾隆的宠信,但也仅此而已。在乾隆眼中,纪晓岚不堪大用,充其量只能是文学侍从又或是编纂一些书籍而已。
在为官方面,纪晓岚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编撰了《四库全书》,不像刘墉那样擅长政务,更不具备王杰、董诰那样的宰辅之才。我们可以将纪晓岚定位为一个文人而不是官僚。
至于他的家庭情况也不复杂,他一生娶了一个妻子纳了三房妾,生了四个儿子:长子纪汝佶、次子纪汝传、三子纪汝似、四子纪汝忆。
史料中对纪晓岚的四个儿子没有太多的记载,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官职不高,功绩也不大。长子纪汝佶没有遗传纪晓岚的文采,好不容易考上个秀才,经过几次乡试才勉强中了个举人。
或许纪汝佶这个举人也是乾隆有意照顾的,毕竟父亲纪晓岚声名在外,儿子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就是乾隆恐怕也觉得说不过去。纪汝佶考中举人后,又参加过几次会试皆名落孙山无缘进士功名。后来还是乾隆看在纪晓岚的面子上,才给了一个候补知县的头衔,其实他的一生并没有放过知县实缺,而且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纪晓岚对长子纪汝佶是寄予厚望的,但无奈儿子不成器,他在《月微草堂笔记》中曾评价过纪汝佶,说:
“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沈不返,以迄于亡。”
从纪晓岚个人看来,纪汝佶虽然天资聪颖,却也是读书未多。这样的一个人,想要在获得进士功名,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次子纪汝传在读书入仕的道路上,比大哥纪汝佶更不靠谱。史料记载他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最后还是捐了一个监生的功名。按清制,监生是可以参加乡试考试的,只不过纪汝传连个举人也考不上。
纪晓岚负责编撰《四库全书》后,把纪汝传调到自己身边从事一些誊写之类的杂活。好在纪汝传工作勤恳表现不错,乾隆特简他为湖北布政使经历,后来又屡有调动,任南昌府、九江府通判,这个官也是不咸不淡,不过是知府的属官而已。
三子纪汝似同样也不是读书的料,史料中没有记载他在读书上有任何的天分,也没有获得过任何功名。同样也是以捐纳成为附学生,并花钱捐了个候补县丞。在纪氏家族的记载中,纪汝似为广东东莞县丞。
四子纪汝忆是纪晓岚在64岁时生下的,可谓是老来得子。这个儿子更不成器,史料中对他没有一个字的介绍,据御史个人猜测,他可能连秀才的功名也没有,即便是县丞一类的低级官吏,恐怕也没有担任过,而且大概率是一个纨绔子弟。
纪晓岚的四个儿子,可以说是一个不如一个,最高的功名不过是举人,最大的官职也是通判。这与纪晓岚的从一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按照清代官场上的规律,一二品大员的子弟,一般都会中个进士,不说官至尚书、巡抚,至少也得混个知府一类的中级官员当当。
纪晓岚是进士出身,又是文人领袖,这样的家庭背景想不出进士都难。唯一的解释就是纪晓岚在家教上并不重视,又或是他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想让后代子孙继续为官,安心地做一个富家子弟。不过,在官本位的专制时代,似乎这个解释又有点说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