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回到上篇的问题,德国鬼子和日本鬼子谁更邪恶?

答案肯定是德国鬼子,因为区别于系统性执行种族灭绝的德国法西斯,日本人更像是军纪崩坏到耸人听闻的地步。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边是处心积虑地制定战略战术要杀你全家,烧你房,占你地。另一边没有处心积虑,就是普通打,却依然兽性大发地烧了你房,杀了你全家。这就不是处心积虑了,这是丧心病狂了!

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恶,一种是理性的,逻辑的,制度的恶,而有逻辑的恶,才配得上“邪”这个前缀,因为毫无逻辑的兽,是配不上“邪”的,那是单纯的兽欲之恶。

这种说法当然不严谨,因为如果这样对比,你就不能说德国人丧心病狂了。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里就有一段辛德勒站在山上观看犹太区纳粹士兵大屠杀的戏,片中的纳粹士兵就有那么点丧心病狂。我知道你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红衣小女孩,她穿梭在各种屠杀场景中,毫发无伤,最后躲了起来。这是一个艺术处理镜头。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国士兵把犹太人排成队,5个一排,然后一枪毛瑟打过去,倒了叁。剩下两个补枪。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2)

这些镜头很震撼,但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肯定做过艺术处理,比如那个红衣服穿越屠杀区却毫发无伤的女孩儿。只能说这场戏本应该是逐次升级后的产物,却出现在了电影前半段,不管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都避讳在闹市区这么干,影响太坏。

回头看看日本人在南京!体会一下什么叫兽性大发。

所以你能看见波兰人黑苏拍的《卡廷森林》,也是偷摸地把人押到森林里开干。

但也不能说斯皮尔伯格拍的这个场景就一定不会出现。因为它的设计是犹太区,纳粹军人是在犹太区里面进行的所谓“清理”行动,事先是疏散了强壮劳力的,目的是对老弱病残的“清理”,逻辑上说得通,只是拍出来太震撼。倒是疏散劳力时会计半天摸不出证件被吓得不轻的细节倍感真实。

我更喜欢另一部大屠杀电影《钢琴师》,它对于犹太区和大屠杀的表现没有《辛德勒名单》那么油腻,主角躲进犹太区之后还在窗口目睹了抵抗组织和纳粹军人之间进行的一次微型战争。尤其是街上那具被击毙的尸体让人印象深刻。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3)

这和《辛德勒的名单》里那场纯粹的清洗式屠杀还是不一样的,只有和抵抗组织进行战争的烈度下,才应该出现这样的在闹市区的屠杀。

逻辑上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

不是吗?

不是吗?

你真的觉得不是吗?

那恭喜你,你见识了什么叫做洗脑。

我上面不是没有提醒过你,想想日本人在南京干了啥?

日本人有大屠杀政策么?没有,但他们有大屠杀。是只有南京的日军这样的么?不是,甲午战争时期在旅顺他们就这样,整个旅顺城杀得没剩几个人了。这都三代人了,从明治到昭和,日军的禽兽程度不曾改变。禽兽讲什么逻辑?

德国人表现得遮遮掩掩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掩饰,因为虽然它确确实实制定了种族灭绝政策,却只是要灭绝犹太人而已。波兰人等斯拉夫民族他们还是要统治的。他们顾及的是这些被统治民族的感情,让他们不至于反抗。

日本人在中国没有这种顾虑,他们的占领区没有其他民族。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4)

何况,军纪问题,个人作风问题,又不是日本人独有的,日本人确实劣迹斑斑,但也不能说德国人就都是白莲花吧。怎么德国人就不能在闹市区军纪涣散一回。

但是德国人邪恶在,他们制定了法律,规范了制度,切切实实地进行了种族屠杀。

日本人怕是想都没想过。

不是日本人有多高尚,欧洲情况特殊,民族复杂,土耳其在亚美尼亚就搞过种族灭绝式屠杀,加上犹太人在宗教上和社会上背负的原罪,纳粹的思想并不是原创,但万湖会议制定的政策是实实在在的原创。

而中国当时有四亿人,历来都是天朝上国,人是不可能杀完了,这才是日本人想都没想过的原因,因为不可能。

这并不影响他杀光旅顺整城人的恶。毕竟中国人是杀不完的,但旅顺城里的人命是有数量的。

单纯因为军纪引起的恶,和制度之恶,谁更坏?

那就要仔细了解一下第三帝国的最终处理方式诞生的过程。

《万湖会议》。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5)

李老湿曾经介绍过,一起职场教科书一般的会议。

但李老湿没说的是,万湖会议的性质。(编按:其实,我说了的。)

这不是一场政策制定的研讨会,而更像是传达最终处理决定的“通气会”。

至少德版是这样。

而肯尼斯·布拉纳的英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剧本写得有点问题。

实际上真实的“万湖会议”连带茶歇也就开了两小时,这么短的时长要制定详细且复杂的政策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不是万湖会议研究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德国国内,达濠集中营早就存在了。万湖会议只是最终拍板了政策。连制定都谈不上。

万湖会议另一个谬误是,它不是一场纳粹高层战略会议。

没有那么高层级。看他的出席名单就知道。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会议主持人、党卫队上将、帝国保安总局局长、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代理总督);阿道夫·艾希曼(会议秘书、党卫队中校、犹太人事务办公室主任);奥托·霍夫曼 (党卫队中将,党卫队种族和安置主要办公室代表 );海因里希·缪勒(党卫队少将,帝国保安总局第四局长,即盖世太保总负责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青格(帝国总理府国务秘书);约瑟夫·布勒博士(波兰总督府国务秘书);罗兰德·弗莱斯勒博士(司法部国务秘书);威廉-施图克特博士(内政部国务秘书);格奥尔·Leibbrandt博士(东方领土事务部代表);阿尔弗雷罗·迈耶博士(东方领土事务部代表);马丁·路德博士(外交部日耳曼事务司司长);埃里希·诺伊曼 (“四年计划”办公室代表);卡尔埃·伯哈德博士;鲁道夫·兰格博士 (党卫队少校,党卫队拉脱维亚负责人)。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6)

其中主持人莱因哈特·海德里希还有个身份李老湿没写,就是党卫队全国副领袖,上面还有个全国领袖希姆莱。就是帝国的毁灭里叛逃导致希特勒妹夫被杀的那个。

海德里希是在场职务最高的长官,也就是个党卫军次官。

参会的政府代表,也就是电影里穿土黄色制服的艾希曼,连部门次官都不是,基本是各部门的秘书。倒是盖世太保派了最高负责人来,但盖世太保也就是帝国保安总局“第四局”而已。他上面还有个帝国保安总局局长卡尔登布隆纳。所以这个级别更低,连个次官都算不上。

从这群人的级别就能看出,这帮人不是政策制定部门,而是执行部门,他们要制定的,不是政策,而是政策的“实施细则”。

他们决定不了大方向,但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做主。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7)

因此不要把《万湖会议》的格调定得那么高,不是这些人做主了屠杀犹太人的“最终决定”,但将这个“最终决定”落实到地面的是他们。

历史上的万湖会议只留下了一本小册子,拢共才15页,据说一共才印了三十份,目前只留下了编号16的外交部版本。你能在现在大屠杀电影中找到的各种政策都能在里面找到,比如划定犹太区,就像德版结局里海德里希命令的那样,这份会议纪要还是在文笔上进行了修饰,比如一部分犹太人“必须获得相应的待遇”,新老纳粹们不承认万湖会议的存在,认为这是美国人编造的把戏。

但参会的重要人员阿道夫·艾希曼承认了会议的存在,并且还说会议纪要修饰得有点过头,其实与会人员的发言更加的“激烈”,并且公然的为大屠杀的可行性做了探讨。

就是这发言客观上奠定了英版《阴谋》和德版《万湖会议》的区别。

就在于对这个“激烈”的度的把控。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8)

两者的选择是不同的。

英版选择了放弃羊皮,直接将狼送上眼前,反正纳粹分子没机会讲话,怎么妖魔化怎么来。这么做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但也容易玩脱,主要看导演水平的高低。

典型的反面例子是我国的喜剧大片《举起手来》。里面德艺双馨的潘长江老师饰演的日本小兵,斗鸡眼,罗圈腿,脑子还不好使。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成功。咱必须点个赞。

前提是最好只有他一个人这样。

我并不反对找中国最顶级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一个工具属性极强的人物,事实上你们也可以看出潘长江老师在这部电影里是独立存在的,有他没他不影响剧情。他演得也很卖力。这个工具人的存在就像冰河世纪里那只找松果儿的松鼠。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9)

但《举起手来》还设计了整队日军趴在地上吹土排雷,整队日军吃猪食的情节,虽然是喜剧片吧,但这么妖魔化敌人就有点用力过猛了。

交给潘长江老师一个人发挥不好么?这就是编剧问题,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

英版《阴谋》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没有《举起手来》这么扎眼。

如果说德版《万湖会议》是职场教科书的话,英版《阴谋》在职场这个环节上就显得有点假。

比如身穿黄色制服的政府人员艾希曼,那是一方大员,总督级别的人物,开黄段子就当可以理解吧(其实我不理解,但杜帅说他理解,那我尊重领袖意志。)但对同样参会的政府经济部门负责人那么鄙视就显得很假了。那可是四年计划的负责人,妥妥的经济部门大员。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0)

同时这个饰演诺依曼的演员表现似乎就想着把自己推销出去,丝毫没有四年计划负责人的样子,参会时也一副谄媚的狗奴才样儿。

如果你没看德版《万湖会议》,你都不能理解这个人是来干啥的?为什么要邀请他来?

整部《阴谋》都是这样的调调,他们似乎只有一个提纲,我们来开会是为了屠杀犹太人,然后开开黄腔,骂骂娘就过去了。也就是饰演海德里希的肯尼斯·布拉纳和饰演阿道夫·艾希曼的斯坦利图奇有那么一点角色建设,而且这种建设更多是心理上的,注意,是心理上的,而不是职务上的。

两位演技大牛努力的通过各种心理建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恶魔,通过各种微妙的细节,比如对一个摔了盘子的服务员的惩罚之类的鸡毛蒜皮的破事儿。如果你没有看过德版《万湖会议》,当个普通好莱坞无脑大片看,也许有那么点意思。

但如果你看过《万湖会议》,再看《阴谋》,就能感觉到英国人这个剧本的格局真的太小了。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1)

这其实也是英美电影的基本思想,先确定一个首恶,那能且只能是在场最高官员海德里希,然后再给他使劲的编戏来塑造它的恶,而这种恶,只能是暴虐,走传统的暴君形象。

就和迪士尼童话里的恶龙一样。

但我们并不是孩子啊!

当你意识到犹太人事务办公室主任艾希曼应该不屑于去跟一个服务员较劲的时候,你就能理解我看到这个场景时有多不适了。

德版《万湖会议》玩的并不是人为塑造恶魔的套路。他的手法也符合历史,他塑造的并不是参会人的心理,而是职务。

每个人的心理都不屑于被塑造,除了司法部国务秘书罗兰德弗莱斯勒博士!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2)

他是全片唯一有心路历程建设的人。

也是整部电影里最邪恶的人。

除了他之外包括海德里希在内没有一个人的心理被塑造过,他们都是工具人,履行职务行为。另一个有表达出些许人道倾向的是总理府秘书克里青格,在电影里他是个谦逊的老者。

这两个人在剧情设置上是留给观众的坑,神来之笔。

英版《阴谋》是从服务员摔了一跤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的,给整个会议带来了一阵压抑感,随后又经过与会人员令人发指的荤段子和低素质把整场万湖会议整的格调怪怪的。仿佛是地狱中小鬼们的一次乖张聚会。剧情重点一直飘忽不定,你搞不清楚究竟应该关注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还是对参会人员的性变态哪个才是重点。这就是我说阴谋剧本质量不行的最大原因。

德版《万湖会议》的处理就很高明,首先,开会前大量特写给了来开会的拉脱维亚占领军副手鲁道夫·兰格博士,他显然是来汇报工作的,作为一线处置单位,带着经验来介绍分享的,因此职位也最低,坐在末尾。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3)

开会前他先向党卫军全国副领袖海德里希介绍了“工作经验”,从经过修饰的话语里你大概能猜到他们谈话的“真实内容”。与英版妖魔化内容不同,德版的角色描述这种事也不是“刻意修饰”的,惹急了也会蹦出实在话,但描述中使用工作化用语一方面掩盖了点大屠杀的血淋淋的质感,使得整个残酷真相能够逐步剥离展现,另一方面也让这些中层干部们围上了一层高傲的外衣,使得种族歧视的观点得到了强化。

不是非要粗鲁的爆脏话和开黄腔才能体现残忍的。

相比于缺乏教育的黑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奴隶主应该更加彬彬有礼,这样产生的落差感才能更加强化歧视的概念。

你非要把黑奴和奴隶主的涵养互换,那之后闹笑话。

万湖会议就是这么干的,首先他们将大屠杀做了适当的包装,没有立刻的展现给观众,尽管一开场就通过拉脱维亚占领军的汇报描述了发生在树林里的大屠杀,但观众一直会陷入一种迷茫中,因为大家对于屠杀的概念还是斯皮尔伯格式的,也就是《辛德勒的名单》里“清洗”犹太区的那种满大街抓人杀戮的方式。而拉脱维亚这边汇报的内容显然是“卡廷森林”式的,刚开始看这部分内容只是会惊讶“屠杀”已经开始了。

但会开始开以后就能意识到这位拉脱维亚副手来的目的。

其实他们意识到这个效率太低了。

1200万人,1200万发子弹,还都要打中,这都能在东线打一场攻坚战了。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4)

所以满大街清扫的画面确实很震撼,但很低效。而且显然会对后勤造成巨大压力。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经济部门官员来开会的原因。四年计划负责人显然更关心已经爬上关键岗位的犹太高管工程师们,清洗会影响经济计划的进行。

就像李老湿说的,正常会议开的极其高效,除了司法部秘书(据电影说即将升部长)的弗莱斯勒博士一直试图控制会议节奏以外,这给不懂历史的观众造成了此人有一定人道主义思想的错觉。但剧本开始慢慢的抽丝剥茧,通过台词将他的职务慢慢展开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寒而栗。

这位弗莱斯勒博士是搞法律的,一直在会上用他写的法律来抵抗和驳斥众人,而另一位看似展现人道关怀的克里青格是总理府的秘书,也就是元首的秘书,他应该是最清楚最高指示的人。你要是搞不清他俩的职务会很容易陷入片方编织的人道主义陷井里去。

弗莱斯勒博士一直捍卫的所谓“法律”,是臭名昭著的“德国公民权法”,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纽伦堡法案,或者纽伦堡种族法案。这部法律的诞生是德国种族灭绝政策的开始,也是德国确立从制度上确立种族问题的标志。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5)

写出这样法律的人,会在万湖会议上为了“人道主义”原因为犹太人说话么?

随着台词和剧情的推进,当弗莱斯勒博士如此激进其实只是想争夺会议主动权,捍卫自己职务的权威的真相慢慢藏不住的时候,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了。

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比如多少分之一血统的算犹太人,这不是个统计问题,就像弗莱斯勒博士说的那样,一个犹太家庭,爸爸是德国人,这决定了他的孩子或者祖母祖父需不需要被清理的问题。决定了前一秒这个人还是国家战斗英雄,后一秒就因为种族问题变成迫害对象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电影里被弗莱斯勒博士反复的说,但这并不代表弗莱斯勒博士关心犹太人的境遇,不了解历史的新手很容易陷入这个误区,那是因为他们不大了解纽伦堡法案的缘故。

而就像电影里说的,弗莱斯勒博士就是纽伦堡法案的制定者之一。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6)

是他亲手规定了各种对于犹太人的歧视政策,包括迫害那些在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作战的犹太战斗英雄,都是在纽伦堡法案中落实的。

所以,弗莱斯勒博士必须维护他的权威。

而从党卫军副领袖海德里希的态度来看,其实也就这么回事。他可以因为“工程进度”原因放这些重要岗位上的犹太工程师一马,因为就这点人数放了也就放了,但弗莱斯勒博士把天聊死了,他在和大伙儿争论的是本质问题。

在海德里希的角度看来,既然已经有纽伦堡法案划定了犹太区,人也集中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应该处理,能干活的就干重活“自然消亡”,没法干活的就“最终处理”了,不能在原则问题上出乱子。

而当弗莱斯勒博士提出他“合乎法律”的意见---绝育之后,强如海德里希也傻了眼。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究竟是海德里希的“全处理”了更邪恶,还是弗莱斯勒的“绝育”更邪恶?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7)

在之前总理府国务秘书和拉脱维亚占领军副手的对话其实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有个部下就喜欢对孩子开枪,反正他们离开了父母也活不下去,解脱了不是更好。

也有道理嘛,是不是?

在电影里,那一刻,海德里希都被弗莱斯勒的绝育论惊得说不出话了,一种被邪恶震撼到的感觉。

注意这里他们讨论的是德国人,而不是占领区的外国人,这些人是德国国籍的犹太人,深入到德国的方方面面。

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矛盾冲突点,表面上是话语权的争夺问题,但是却在唇枪舌剑中透露了犹太民族将要面临的苦难。有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慢慢把真相端出来。

最后进入茶歇,之前的伏笔开始展现,原来对着占领军代表询问屠杀细节的克里青格,一个看起来慈祥的老者,终于把自己憋了整场的问题提了出来。

不是每个德国人都有钢铁般的心可以这么杀人。他们也有柔弱的心肠,这群孩子们不一定接受得了这么残酷的杀戮。

是的,杀戮者也不见得就受得了。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8)

其实这个问题在之前就有伏笔,子弹问题,后勤问题,拉脱维亚占领军实验过,子弹可能不大够,处理尸体也问题多多,冻土太硬挖不开,这一切都是问题,当然人也能出问题。

总理府国务秘书,一个经历过上次世界大战的人,在屠杀这个问题上关心的角度居然是杀戮者的身心健康。

这个角色设计的很有迷惑性,藏的很深,中间还安排了会歇被单独谈话的内容,给了观影人虚假的希望。

原来我也以为只是这样,但编导还是站得比我高。

他们利用这场戏引出了最后的“终极处理”,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业化的毒气屠杀方案。

毒气在《辛德勒的名单》里展示过,只是角度不一样。加上前面城市清洗的镜头威慑感太强的缘故,虽然也安排了毒气室烧骨灰的戏份,但最后《辛德勒的名单》却没有真实用毒气杀人的戏份,只是存在于讲述中。当然这一幕震撼感依旧强烈,却对于整部《辛德勒名单》来说,震撼感并没有那么强烈。

而《万湖会议》仅仅用台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相对于低效的街头射杀,工业化毒气室不管是执行效率上还是邪恶程度上都是秒杀的。期间的逻辑链条之严谨你们可以看原片感受一下。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19)

街头射杀只是暴行,而奥斯维辛则是实打实的工业化种族灭绝。

注意,屠杀和灭绝不是一个概念。

这也是德国人和日本人最本质的区别。

德国人搞得是灭绝,而日本人在南京旅顺搞得是屠杀,虽然日本人似乎杀的更彻底,旅顺几乎成了无人区,残暴系数强于德国人,但那不是灭绝。

兽和人还是有区别的,人有时候更可怕,但比起血腥程度来说,可能还比不过兽。

30w人鲜血淋漓的南京,和100w被烧成骨灰的奥斯维辛。

哪个更恐怖呢?

南京也许更渗人一些,是那种视觉上的恐怖,日本人禽兽不如。

而奥斯维辛,更多让人背脊发凉。

《辛德勒的名单》用恐怖片的手法和打光渲染了脱衣,剃发等过程,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演绎了这种工业化屠杀的恐怖,而《万湖会议》则是靠台词直接阐述了工业化的底层逻辑,我看时脑子里就直接隐射出了辛德勒名单里的画面,不寒而栗。

最后,结局。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20)

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南京大屠杀,研究了牟墩芾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我至今觉得这部戏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当时阅片的那种压抑感至今难忘。

今年看德国人的大屠杀电影,却学会了理性分析,不得不承认我对于犹太人的苦难也有距离感。

《万湖会议》其实只是一场通气会,或者说协调会,它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回答关于欧洲人排犹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纳粹德国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起源。

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影视作品展现过,只有美国的一个电视剧《希特勒 恶魔的崛起》,拍出了最初纳粹党的诞生和冲锋队排犹的种种镜头。但是片子质量不咋地,也有妖魔化过度的问题。

要是我问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电影最喜欢哪一部?

答案是保罗范霍文的《黑皮书》。尤其是那个结局!神来之笔。

真的是神来之笔!

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有多狠(德国鬼子与日本鬼子)(21)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