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01

微信PK米聊,交战十年

2022年4月19日,是微信朋友圈十周年生日,网上掀起了一股岁月追忆潮儿。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微信,微信正式出道,使交友变得轻松、自如。

2012年3月,微信用户突破1亿;2012年9月,微信用户突破2亿。

事实上,在微信出道之前,米聊早在2010年12月10日发布上线。

米聊,有的年轻朋友可能根本没用过,甚至没听过。

十年前,米聊算得上是社交APP的弄潮儿。

米聊刚出道不久,市场流量的板凳还没坐热,微信随即上演生死时速,紧跟其后上场,带来了两者长达十年的交战。

最后,微信逆袭米聊,从一个移动通讯工具向社交平台成功过渡。

2021年2月19日12时,先于微信诞生的即时通讯工具——米聊,在运行10年后正式关闭服务器,彻底与用户说再见。至此,雷军社交梦碎。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1)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在这场竞争中,微信大获全胜。

米聊与微信之争,究其根本,是市场流量的竞争

微信获得这场竞争的胜利,归因于腾讯最大的优势——连接之王,它利用社交起家带来的海量用户,重新定义新零售:

数字化用户 数字化触达 数字化运营。

微信小程序,微信社群,广告触达,与营销直接结合,增加用户的粘性、复购率、忠诚度,通过线上社群运营,进行病毒式裂变拉新。

同时,微信支付——从社交延伸到金融领域,生态链条指数级增加,持续不断向各种场景分发流量,打造了它的商业闭环:社交流量 沉淀 变现,完美将流量变现为货币。

无论是米聊还是虾米音乐,最终都是输给了腾讯的流量。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2)

2019年1月15日,在中国社交软件历史中,上演了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上午10点半,快播王欣推出马桶MT;下午2点半,字节跳动张一鸣发布多闪;晚上7点半,锤子科技罗永浩发布聊天宝。这三款移动社交应用,戏剧性同一天上场,试图围剿夹攻微信,希望在社交领域流量上分一杯热羹,最终却都铩羽而归。究其根本,与米聊黯然退场的原因如出一辙。

02

微信日活光鲜的背后

2022年微信公开课,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曾鸣表示,2021年小程序日活用户数突破4.5亿,活跃小程序数量同比提升41%,日均使用次数同比增长32%。事实上,受疫情影响,小程序加速融入各行各业:核酸检测和疫苗预约类小程序累计服务7亿用户;文档等工具类小程序累计服务7.5亿用户;平均每天有超过1亿用户在小程序上使用政务服务。

微信的日活大约是10亿。

而2016年9月上线的抖音,作为头条战略级产品,拥有头条最优质的的算法,联络直播平台家族,导入KOL和承接明星资源,日活已冲破6亿大关。这个数字,背后仅仅靠的是短视频,抖音差不多分走了微信用户一半的时间。

微信日活数字光鲜的背后,如果脱离了疫情检测、疫苗预约、新零售小程序、文档工具、政务服务这些日常化场景,微信与抖音,谁才是用户时间的真正卷王?

短视频能够承载的广告强度,远远要比微信朋友圈大得多,微信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

腾讯早在2013年就上线微视app(快手2011年3月上线),微视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逃不过出道即巅峰的命运。2015年3月,腾讯宣布战略放弃微视。2017年内4月,腾讯正式宣布微视停止运营。

微视隐退江湖的这1年(2017年4月-2018年4月),正是抖音快速崛起的1年。

2017年8月,微视低调复活,在争夺市场流量的赛车道上,即使无法实现超车,也要阻挡对手。

本以为有勇气复活的微视,应该彻底改造基因,脱胎换骨逆袭,推出独家杀手锏,再次上演生死时速,像打败米聊那样,遏制狙击抖音。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3)

2018年微视打通QQ音乐曲库;2019年,新增“长腿功能”, 搭载腾讯AI Lab的黑科技,成为国内首款自研瘦腿的短视频APP;推出“解锁技能”、“互动魔法”等新模板。看得出,微视在迎合年轻用户上,还是花了心思的。但是,不过是些花拳绣腿的功夫,只要微视的算法不改造,它的基因与气质始终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

2021年5月,按月活跃用户算,短视频前五名分别是:抖音(5.56亿),快手(4.31亿),西瓜视频(8499万),微视(7004万),火山小视频(5923万)。

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和不断的“重演”。但是,微视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从2013年9月出道至今,追风口、流量防守、狙击抖音、基因改造、改革创新、吸引用户、内容质量上,还是让人失望。留给微视的时间不多了。

归根到底,微信不懂算法。

03

微信不懂算法

微信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经脱离不开算法,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算法围剿,微信为何迟迟不加入算法阵列?是张小龙觉得算法不是微信的最优解,还是微信不懂算法?

在信息流领域,时间流与兴趣流一直以来都是两大流派。微信朋友圈,人与人互动权重是很高的,目前朋友圈的信息流展示,属于时间流派。

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谈算法,“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用户迷信保健品就推保健品的文章,从KPI的角度最容易完成。”

这份克制,在图文内容、短视频为主宰的流量时代,堪称“优雅”。

张小龙不愿意学习新闻类或是抖音等弱社交app,加入算法来干预用户内容的权重,认为算法可能会引起信息极化和偏差。张

小龙的产品价值观:自然状态便是最美,因此偏爱天然的社交分发。

自媒体“朝外大街061”撰文,“微信订阅号创造了一个以社交分发为核心的写作生态;同时,微信也没有力推诸如B站的花火、微博粉条、抖音星图、知乎的知任务等通过卡流量、平台处罚建立起的‘税务机关’,不与创作者争利,构建起了内容迭代精进的正循环。”

由此看出,他们认为:算法是冷漠的,让冷漠的算法去碾压人本主义,不是自然状态,不利于内容生态的正向构建。他们是市场的一届清流,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卑躬屈膝的向用户“精准投喂”,个性化投机取来巧博得用户的欢心。

但是,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总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微信的这一批用户,在日渐老龄化,慢慢从市场消费主力军退伍,00后、10后等年轻人,开始占据市场消费主体,微信如果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博得“容易变心”的年轻人的宠爱吗?

曾经热闹的朋友圈,现在慢慢归于沉默。当一个人很久不出现在朋友圈,你看到的就是一个面如死灰的、一成不变的名片,或是不可见,或是三天可见......

甚至你不知道这个微信号,这位所谓的朋友是否还在使用。

张小龙说,未来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为了激活这张名片,朋友圈在努力尝试,通过某些点缀的功能如“状态”功能,增加同类人社交的认同感,来增强用户之间的关注度:朋友24小时内可见的心情想法,工作学习,活动,休息。但是,效果如同隔靴搔痒,在很多用户看来,微信的名片实际是:“僵尸名片”。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4)

借周董《晴天》的歌词改编一下:

“故事里的微信,从出生那年就待着,好想再问一遍,你在潜水还是离开,偏偏变成僵尸到我看你不见,好不容易又能多用一天,但故事的最后我们好像还是和微信说了拜拜”......

打开微信的“看一看”、“视频号”、”朋友圈”:

内容层面:质量不高,甚至部分内容低俗,毫无吸引力,甚至引起用户反感不适。(快手也有类似的问题)

用户层面:个性化定位不够,用户群体的个性不够鲜明;用户参与性不高,互动性差,没有产生粘性;用户没法沉浸式参与其中,跳出率极高;

玩法规则:玩法乏味枯燥,特效不够新颖,推陈出新节奏太慢,没有对创作者的激励机制,无法吸引年轻用户的兴趣;

朋友圈:毫无兴趣的、没有吸引力的广告频频出现,用户根本不愿意看到,甚至厌烦,而且推送的广告一点都不懂用户的喜好。

无论是视频号、朋友圈广告、订阅号推送,微信始终没有利用算法个性化分发优质内容,缺少KOL引流,缺少红人、明星助阵(微信没有好好利用腾讯视频平台的优质资源,最大化发挥其内部资源的价值,尝试推送给用户新鲜好玩的内容),吸引不了用户被抖音、小红书日渐宠坏的眼球。

在年轻用户的眼中,微信,一点都不好玩之余,一点都不精彩。既没有好看的皮囊,也没有有趣的灵魂。

其实,并不是张小龙天生抗拒算法。微信不敢用算法来改造自己的基因,微信不懂算法,或者换个说法,微信目前还没具备驾驭强大算法的能力。

04

解码社交媒体算法

Google搜索,Facebook和Twitter浏览,呈现信息的方式都基于一个数学方程式。

我们看看Facebook 的算法—— Edge Rank 算法的公式为: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5)

其中,

u: 表示当前用户与 Edge 创建者之间的亲密度;

w: 表示 Edge 不同类型的权重,譬如创建、评论、点赞、打标签等;

d: 表示 Edge 创建时间的时间衰减因素。

Facebook对每个信息,会依据每个要素算出相应的Edge Value,最终通过加权算出总的Edge Value,从而确定一个信息在接收者页面的排名。Google也是通过计算算法所包含的200多个要素的综合加权得分,从而决定关键词搜索下不同网页的排名。

为了抢用户和流量,Facebook改名为Meta(求新),开始学习TikTok算法,准备在全球社交流量领域开疆拓土。各大社交媒体争先恐后效仿的算法,到低是何方神圣?

社交媒体算法:是规则和数据的汇编,决定用户希望在平台上看到的内容。

马克·扎克伯格说:新的算法将优先考虑 “有意义的社交互动” 。用户最关注的内容,是他们朋友、家人和KOL们在社交内容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没有谁愿意花时间去关注一堆与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相悖的东西。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6)

一款优秀又好用的app,是善于学习用户心理和用户习惯的,比你本人更了解你的兴趣、阅读和消费习惯。它清楚地知道用户的身体健康,生活作息,时间安排,生活态度,价值观,甚至交友标准,为每个用户创建独特的算法,每个用户拥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荐。这个推荐基于:用户平时参与的内容、话题、兴趣、偏好设置、点赞、转发、有目的性的筛选、关键词搜索等。用户在每次登录app时,优先会做什么事情,优先关注的内容是什么,购买的喜好是什么,算法都了如指掌,优先展示能让用户做出反应和参与的内容、话题。推荐的广告也加入算法,每条推送的广告,会获得相关性的分数,以便app向用户展示对他们最重要、最感兴趣的广告。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广告付费的企业,节省成本,更加有效触达潜在消费者,避免很多无效推送。

但是,如果算法用力过猛,会将记录着用户兴趣、情绪、欲望的行为轨迹,编织成数据牢笼,导致“信息茧”的出现,把用户困在信息茧房中,加剧网络群体的极端化、同质化、排异化。小众、严肃、有深度的内容,由于兴趣用户群体少,无法被算法宠幸,反而更浅层、娱乐化为主的内容成为算法的宠儿,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今日头条便接近如此。Facebook 曾经也发现,基于算法推送,许多用户担心错过他们最关心的朋友的重要更新。为了应对这些担忧,社交媒体平台开始改变 News Feed 算法,让用户自己拥有更多控制权。所以,了解算法本质,了解算法何时发挥作用,极其重要。相关性得分,优先朋友,优先展示,最多收藏,重点关注,最佳推文,内容质量评分,网友推荐指数,最佳话题,亲密好友,最佳公众号,最佳朋友圈,最佳xx荣誉称号,搜索最多等,产品设计的方式和思路是多元化的,权重划分也是灵活的、因势而异的。

微信迭代情况(微信不懂算法)(7)

05

微信终结者:张小龙?

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app制造工厂”的字节,纵观这些年的业务发展路线:VR,美颜图像、网文矩阵、二次元漫画、云游戏......字节正在深挖研究年轻用户的兴趣和关注点。每个企业商家,都梦想拥有一个哆啦A梦的口袋,能持续不断的掏出许多用户需要的创新宝贝,解决用户最大的痛点,成为当今市场首屈一指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如此便能垄断市场,在抢占市场流量上独占鳌头。

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或许微信和微视频,也在努力做出应对市场算法围剿的策略。微信使用自研的输入法,说不定也在收集用户画像,给用户贴各种标签,为后期规划伏笔,下更大的一盘棋也未可知。就像摩托罗拉意识到数字手机时代即将来临,对数字手机也投入研发,但是进展缓慢,这个贵族霸主最后还是倒下了。腾讯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遏制了年轻人创新和发挥的水平,新人不敢大刀阔斧改造。最终,微信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流量通道。用户只是用来通讯,微信的商业化流量分发收益将被严重削弱,包括网络广告、游戏分发、金融支付等等。

当算法成为时代的新宠儿,不懂算法的微信,表示落后的生产力,将退出历史舞台。打败微信的不一定是同款的社交产品。历史教训历历在目,颠覆音乐唱片行业,让CD行业接近萎缩的是一款叫ipod的产品。张小龙的固执,或许终有一日,将自己从微信的开国功臣,变成微信的终结者——Terminator。当年,一位由米聊转到微信的用户,很无奈地表示:“大家都用微信了,改变不了他们,只能改变我自己了。”这句话,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还给微信。

微信,算法的觉醒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

《详解腾讯的流量货币化生意》

《全球主流社交媒体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平台如何利用算法推荐内容?》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三大平台算法详解》

《玩转Facebook(2):Facebook的算法与运用》

《Facebook 如何改变其算法以重新在 TikTok 上占据上风?》

《为了抢用户,「Facebook」要改算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