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重臣,一身才华难分伯仲,且同朝为官,是一生的冤家对头。司马光从小聪颖绝伦,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还有司马光砸缸这经久不衰的典故,可谓老少皆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之争(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1)

从小看大,6、7岁的孩子,看到同伴入水,能从容拿起石头砸破缸体,听着简单,实则不易,从此司马光也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司马光还是史学大家,写出《资治通鉴》此等巨著,强悍异常。

王安石则更是牛人,在北宋羸弱之时,他挺身而出,破除重重阻力,革陈出新,神宗朝财政充盈,北宋国力为之一振。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王安石的性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同朝为官的两人,其政治主张却截然相反,根源不仅是代表的力量不同,还跟他们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之争(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2)

在王安石头一次进京做官的时候,他和司马光是同僚,都在包大人手下做事。一天,包拯看到开封城牡丹花开放,兴致来了,于是招呼同僚一同喝酒。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在席,这两位仁兄号称从来不喝酒,但包大人哪里肯放过两人。

于是频频举杯,不停劝酒,司马光保持了矜持的风度,几次拒绝,但经不住包大人的热情,盛情难却之下,司马光也少喝了两杯。到了王安石这里,情况180度大转弯,无论包大人如何劝酒,王安石就是不喝,换到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不给面子。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之争(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3)

王安石就是这样我行我素,固执己见,不给任何人留情面,当然王大人并非一根筋,以他唐宋八大家的头脑,早就把这官场看得一清二楚。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都有强硬的一面,只不过王安石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司马光则是八分强硬下还有两分妥协。

宋神宗继位后,便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推辞不干,称他不能写四六文(一种对仗工整的文体,比较刻板)。神宗百般劝说无果,就让司马光回去,在回去的路上,神宗令太监把任命书交给司马光,无奈之下,司马光妥协了,接受了任命状。

史料记载“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之争(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4)

王安石的一次人事任命,是给皇帝修起居注,就是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这可是难得的美差,而王安石拒不接受。传旨的人多次恳求他拿走任命诏书,王安石还是不接受,传旨之人只能把任命诏书放到桌上,转身就走。王安石不以为然,竟追了出来,把任命书从新塞回传旨人手中。可见王安石这顽固、执拗的性格,无人能敌。

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下,刚则易折,王安石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他也树敌无数,在无数弹劾他的奏折下,只能无奈退出。司马光一直隐藏在暗处,避其锋芒,他就像一把柔中带刚的宝剑,让其获胜的就是剩下的两分柔韧,所以最后司马光获胜。

王安石与司马光变法之争(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5)

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都是为国为民的贤臣,尤其是王安石,他和神宗可谓珠联璧合,如此这般,变法才能贯彻实施,神宗死后,变法也宣告失败,毕竟保守势力还是占了大多数。待王安石失败后,司马光也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王安石辩解。君子和而不同,就是两人的最终写照。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