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概说

《玻璃城堡》讲述的是女主人翁从开始逃离原生家庭,再到后来与父母和解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由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的同名传记改编的。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1)

故事中主角珍妮特的父母都是特立独行的性格,父亲魅力超凡、才华横溢却酗酒嗜赌、易怒好斗,做事鲁莽,似乎不考虑现实情况。

妈妈艺术天赋颇高,喜爱绘画和写作,坐拥一百万的土地,却要坚持和父亲过着吉普赛人般的流浪生活。

童年时期的珍妮特和兄弟姐妹一起和父母过着食不果腹、四处为家,颠沛流离的生活。

因为父亲酗酒易怒的性格,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失业,而母亲也不会去工作或者挣钱来补贴家用,所以兄弟姐妹四人经常挨饿,遭遇停电停煤气,也经常要搬家。

5、6岁大的珍妮特曾因为饥饿,向妈妈要吃的,但母亲沉迷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觉得"自己不能分身,让珍妮特自己去煮香肠。结果,弱小的珍妮特却被火烧伤,在肚子上留下了大片无可复原的疤痕。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2)

在医院里,医生看到家里的小孩身上也有伤口,爸爸遭到医生和社工的询问,爸爸把不去医院看病归因于医药费太贵,还斥责了医生一顿。最后,欠着外债没办法支付医院的治疗费用,爸爸指派儿子和自己上演一出"声东击西",趁乱抱走还没痊愈的女儿,而珍妮特在医院期间,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开始有了些许的疑问。

父母从未替孩子们考虑过上学的问题,车上时常放着几本言简意赅的书,在奔波中让孩子们观看。他们反对接受社会正常教育,父母认为与其让孩子坐在一个房间学习空洞乏味的知识,不如带孩子们看大自然,树木山川,感受自由。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3)

父亲教珍妮特学游泳的方式,是把女儿举起,扔在泳池里,再举起,再狠狠扔入水中。工作人员质问雷克斯是否有家庭暴力倾向,还被雷克斯还击以暴力。

后来,一家人因为走投无路,妈妈说服爸爸回到他的家乡。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的性格和行为开始有迹可循了。雷克斯的妈妈(也就是孩子的奶奶)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对家人经常谩骂和羞辱,导致雷克斯从小就想逃离这种生活(雷克斯还可能遭到母亲的猥亵,这在电影里面没有明确说)。于是,他长大之后,带着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拼命逃离家里的影响,向往极端的自由。

有一次,他们在没有水电、没有食物的房子里饿了三天。珍妮特的妹妹实在饿得受不了,珍妮特把家里仅有一块黄油拌白糖给妹妹充饥。

爸爸拿走了所有仅有的钱,说是去买大餐回来,结果她们等了10个小时,大家越来越失望,又睏又饿,只有珍妮特仍然坚持等待,结果等回来是一身伤痕和喝得烂醉的爸爸。

这一次之后,女儿恳求爸爸戒酒。爸爸成功了,还找了一份工作,日子似乎开始好起来了。可是没几天,爸爸又开始喝酒了,工作自然也没有保住。珍妮特彻底失望了。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4)

爸爸雷克斯总说要给孩子们亲自搭建一个玻璃城堡,每次孩子们质疑他的时候,他就会把设计图拿出来写写画画,但是从来没有真正付诸行动。而珍妮特却一次次在失望中突然意识到,他们根本不需要父母,父母永远不会关心他们,她不能活在没有明天的日子里了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5)

她决定靠自己。她决定带着兄弟姐妹,离开这个不能称之为家的"家"。孩子们开始自己打工,并努力存钱。长大后,姐弟四人相继离家出走来到了纽约,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想要的生活。

后来珍妮特父母也来到了纽约,但仍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比如捡垃圾、随便找一个烂尾房来住。

而此时的珍妮特已经是美国的知名记者,未婚夫是华尔街精英,生活似乎越来越美满了,同时和父母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了。

在珍妮特的订婚仪式上,珍妮特和父母的冲突彻底爆发了,珍妮特终于忍无可忍的对父亲说出她隐藏在心底对他们怨恨和失望。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6)

这次冲突使得珍妮特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愤怒和委屈得到释放,但是珍妮特和父母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糟糕,而父亲回家后一直一言不发直到病重。

当她再次和未婚夫共同面对客户,继续撒谎她原生家庭情况时,珍妮特突然觉得不自在了,内心好像有个声音在告诉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她借口暂时离开餐桌,独自一个人想了很久。

她回忆起受伤的时候,在荒野的夜晚,父亲如何陪伴她战胜恐惧。

她回忆起大学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而父亲这个时候突然出现,拿着赌博赢的钱来帮助她。

她回忆起圣诞夜晚,父亲和她躺在雪地里仰望天空,选最美的一颗星给她当礼物。

珍妮特越回忆越感到温暖,越有力量,最终她选择离开了价值观差异巨大的未婚夫。

当她带着这种力量和爱来到重病的父亲床边,两个人有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而这次的谈话化解了所有的怨恨。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7)

恶魔"指的是父亲在他的原生家庭里经历的痛苦,他的爸爸性格软弱,妈妈则强势、暴力、恋童癖,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他的童年过得很糟糕但又无力反抗,就像溺水一样。即使是成年后的他,带着妻子儿女回家,面对母亲时,他仍然怯懦和恐惧。他一生酷爱流浪,其实也是逃避原生家庭。

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关于电影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以为是讲述一家人,远离学校教育的故事。随着观影深入,对父母的不管不顾,自以为追求灵魂自由的养育方式越发生气。

看着还够不到灶台的珍妮特熟练得点火,把不知道冰了多久的火腿剪开;看到爸爸为了不交医疗费,让儿子“演戏”;看到爸爸为了几十块钱的酒钱,把女儿与陌生男人独自留在一个空间;看到爸爸把女儿辛苦攒的钱偷走;气到发抖,打着要自由的旗号,就可以如何不负责任,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如何谈自由?

随着奶奶一家的出现,这种生气变为思考,对于原生家庭以及如何逃离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的一些思考,也有关于如何面对不完美的父母的一些思考。不是理解,而是思考,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传递。

关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一书中讲到"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原生家庭的影响

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印记,影片中的父亲因为小时候在家里受到伤害和折磨,终其一生都在逃避内心的恐惧和痛苦,虽然有才华,虽然爱每个孩子。但却没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自己,更没有办法去承担自己当父亲的责任和家庭义务。

珍妮特选择理解父亲的伤痛,并原谅了他。同时带着父母给予爱和美好战胜了内心的愤怒和怨恨。带着这份礼物突破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成就了自己。这是两种应对原生家庭影响的方法。

这几年很多电视剧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欢乐颂》,《都挺好》等等,我们也可以从自己以及身边的例子中找到不少例子。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人这一生,会经历两个家庭。

一个是出生和成长的家,一个是长大成人后自己组建的家,第一个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对于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比金钱要重要得多。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烙下深刻的烙印,然后在未来的成长过程里,逐渐清晰的显现出来。

没钱不可怕,如果你有温柔体贴的妈妈和以身作则的爸爸,没钱根本不是事儿;怕的是,家庭富裕,却没有丝毫精神补给。

因为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诚然,金钱确实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

之前有段话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因为知道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总是过得很幸福,总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后从不同人那里收获到更多的温暖和爱。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8)

那么在凑合、冷战、吵架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甚至于很排斥跟别人深交,因为他从小到大见到的,都是吵闹和不理解。"

他们不够幸运,所以没能享受更多的保护和关爱,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冷漠和暴力。于是,变得又独立,又没有安全感,表面上无忧无虑,内心里千疮百孔。

原生家庭对人生观的影响,完全是两个极端。

一种会带来坚强,安全感和充足的爱,饿了找妈妈,累了就回家,从来不害怕,因为有爸爸。

一种会带来埋怨和无奈,一方面感谢父母让自己提前拥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另一方面又真的心疼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幸福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就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更不会随便将就;

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始终对婚姻怀着最美好的想象和希望。

如果是在吵架和家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对爱情和婚姻缺乏信心。

就像某位网友说的:

"我爸妈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东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锈钢的。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不要生孩子,不要让孩子过和我一样的日子。"

他们把一切亲密关系拒之门外,哪怕遇到喜欢的人,一想到家庭和父母,也会默默告诉自己,"算了吧";

如果恋爱失败,就觉得自己没办法再相信任何人了,明明年纪不大,却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爱情观最大的影响就是,只有体会过爱的人,才会有勇气相信爱。

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有靠自己!(包括原谅,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导致了他们的某些问题)

4部童话奇幻电影值得大家观看哦(为什么说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9)

我们可能命好,遇到了互敬互爱的父母,在爱和平等的氛围中长大,也可能碰上的是有暴力倾向的父母,整天在吵架和谩骂声中度过,目睹了太多的暴力和冷漠。

首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不再回避伤痛,直接面对它。(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拷问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回顾自己的行为,用最客观和直白的方式整理出来)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阐述了一种心理疗法,那就是"与父母对峙"的方法:

被治疗的人通过面对面或者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受过伤害的那些不堪的往事,同父母深入地谈一次,说出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感受……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把它归还给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因为,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

为防止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孩子或其他人的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然后摆脱它的羁绊。

有过童年伤痛的伊能静就曾有过这样的对峙。

在一次正念课上,老师根据她的表现,指出:童年时母亲对她是缺少爱的,请她回去同母亲做一次深刻的交谈。(如果没有老师或者旁人告诉你,请自己回顾和检查一下你是否也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不得已,伊能静和母亲进行了一次交心对话。

母亲承认,因为父亲想要儿子,所以伊能静出生时,父亲看了一眼以后就离开了家,她心里很难受,无形中就把这种破裂的关系归罪到了女儿身上……

终于,伊能静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症结所在,那就是:父母对自己没有爱,这是她一直逃避的现实。(小编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因为父母没有儿子,二胎放开之后,父母自然怀孕不成功,抱养了一个小孩回来。作为女儿的我,发表了很多反对的意见,有理有据,却无法阻止。父母更是强迫我接受并可能要承担这个养育的义务,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导致从小不在他们身边的我,对他们愈加反感,始终感受不到他们的爱,至今逃避面对)

因为缺少爱,所以她一直在寻找,还把丈夫当作了父亲的替代品,任性无理地向他过多的索求,这直接导致了她第一次婚姻的失败。

她说:"原来我走了这么一遭,这四十五年,不过是要把最初的那个自我找回来。

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放手,前行。"

人之所以会困在过去的伤痛里出不来,一种是因为逃避;另一种是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在"悲情角色"中,不想出来。

而人生需要不断向行,只有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出发。

就如伊能静,她找回了自己,同时学会了放下,并重塑自己,勇敢地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

她说:"原来经济独立,灵魂自由、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能爱与被爱、被尊重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原生家庭的创伤,只有面对、放下,然后自己掌舵前行,才可能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幸运。有一些人,也许最初的那个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温暖和佑护,甚至让我们的身心伤痕累累。

但它只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一定要选择放下

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写道:

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

成长过程中并不美妙的体验并不能决定我们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真正决定我们未来的是心的向往。

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做我们自己。

原生家庭欠我们的,终究得靠我们自己把它找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