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词源:“教”“育”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甲骨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词源”

中国的词源:

“教”“育”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甲骨文。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中的“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最早提出教育一词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的词源:

“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re”,E有“从…引出”的意思,引出,启发,导出。

(二)教育的定义(高频)

社会的角度:

(1)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使人变得更好)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三有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注意: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的区别:计划性。

个体的角度: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方面: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促使个体的社会化(每个人的共性)社会的个性化(每个人的个性)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高频)(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质的规定性=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目的性)的培养人(育人性)的社会活动(社会性)。

注意1:1.对象是人,使人向善,需要突出培养人。

2.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学角度)

3. 教育的根本属性:社会性(哲学角度)

4. 社会性:后天习得

5. 判断题,只有带着“培养人”就为正确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巧记:永历继长,相对民生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会存在教育;教育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二消失。

(2)历史性(古今不同):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西方;汉武帝——罢黜百家

(3)继承性(相同):自古以来传统,共同的特点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发展可前可后。(不平衡)

(6)生产性:物质和精神

(7)民族性:不同国家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一)三要素说(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1. 教育者:主导 教的主体

2. 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客体统一(教的客体,学的主体)

3. 教育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其沟通桥梁作用的。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二)四要素说

叶澜——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传递信息的载体)

柳海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传递信息的载体)

王道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他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