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蔡秀娟 吴慧林 尚宁宁 汪学飞 张长生 胡婷婷 张俪馨)又到一年开学季。互动新闻工作室邀请不同年代的宿迁市民,谈谈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们艰苦的求学经历,不同的开学装备……一起来回忆他们曾经一样火热的青春,不一样的开学季。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1)

上世纪四十年代

王慧是这样上学的——

先后换了3个地方才小学毕业

今年91岁的离休老干部王慧,家住泗阳县众兴镇金康华府小区,提到上学之路,她感慨道:“求学的路很艰辛,我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还是很幸运的。”

“我是14岁开始上学的,当时正是国共战争时期,因为父亲是共产党员,他思想开明,我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1931年,王慧出生于原泗阳县庄圩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大。王慧的母亲没有文化,也从没想过让女儿读书,直到王慧14岁的时候,常年在外工作的父亲回来了,王慧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最初是在一个叫王庙的庙里上课,一共有二三十个孩子,我带上毛笔、砚台、草纸就去了。那时候战争形势紧张,我先后搬了3次学校,才得以小学毕业。”1945年,14岁的王慧第一次走进了课堂,虽然简陋到连书本都没有,可是能够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喜悦一直在她心里荡漾着。白天上完学,放学回家后帮着家里劳作,割草、拉磨、种地……虽然辛苦,但王慧依然很开心。那时,国民党的军队经常来扫荡,没过多久,我们就没法在王庙这个地方上课了,只好转移到附近的周庄上课,断断续续又上了一年多。后来,上课的三间屋子被烧了,我们又到了一个已经搬走的富农家的屋子上课。在此期间,王慧的母亲想过让她辍学,可是王慧不甘心,流着泪找父亲,母亲这才放弃了让她辍学的念头。

“1951年,我20岁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泗阳会计学校,之后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并在工作后的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在王慧心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我如今儿女孝顺、身体健康、生活稳定,这一切都要感谢党。”

上世纪五十年代

叶文俊、王理芳是这样上初中的——

上学迁户口,吃饭定量供应

家住市区恒佳花园小区、今年已78岁的叶文俊老人谈起他刚进初中时感慨良多。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2)

叶文俊

1959年,叶文俊小学毕业,通过考试,他顺利进入原宿迁县仰化公社初级中学。该校1958年才建,教室、宿舍设施还不配套,学校只有甲、乙两个班,一天只上两三节课,其余时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四五里外的大队砖瓦厂里运砖,有的用独轮车运,有的抬,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据叶文俊介绍,由于当时生活艰苦,交学费钱都没有,他的父亲将家里养的鸡鸭卖了,才凑够了学费。

上初中时,叶文俊的户口迁到学校后,吃饭定量供应,一周只吃一两次肉。即使这样,他仍将学校发的馒头省点下来带回家给爷爷吃。

初中毕业后,他回到仰化公社马棚大队刘庄生产队做会计。

1965年8月,他应征入伍到吉林省长春市公安消防大队,成为一名消防战士。退役后,他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仰化公社马棚小学教书。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3)

王理芳

“我是1959年考上初中的,那时候农村生活很困难。”说起当年上学的情景,78岁的王理芳打开了话匣子。

王理芳老家在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村,他的小学是在当地村小上的。王理芳所在的班级一共有50名学生,最终只有10人考上当年的宿迁县王官集中学。

开学那天艳阳高照,15岁的王理芳独自背着行李从家里步行3公里来到学校。王理芳说,当天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后,在班长的带领下大家开始选床铺。学校床铺是双层高低床,王理芳因为个头小,选择了下铺。

初中毕业后,王理芳参军入伍。6年后,他从部队退役,响应国家援疆号召,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工作。他在那里待了30多年,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直到退休,才重新回到宿迁老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

王玉珍是这样上高中的——

6个人合用一盏煤油灯

“我们当年上学条件和现在没法比。”家住泗阳县世纪华庭小区的王玉珍,今年80岁,是一位退休英语教师。提起当年的高中求学之路,她感慨万千。

1961年7月,王玉珍从泗阳县卢集中学考上了泗阳县新袁高中,当年高一只招一个班,一共57名学生。

王玉珍回忆说,当年,她从老家泗阳县李口公社彭码大队到新袁高中,一共32里路,都是步行上学。“那时候,一天只有一班车从县城到新袁,但时间不确定,即便能赶上车,也舍不得花2毛钱车费坐车;三年高中,我从没有坐过一次车去上学。”

“高一第一学期第一个月,学费和生活费一共要交6元。就这6元,许多同学都拿不出来,拖了好久才交齐。当时,住校生每月要交2元伙食费,交了伙食费,学校管早饭和晚饭,中饭学校还提供一份菜汤,但不提供主食。”王玉珍说,主食要自己从家里带,所以当年住校生,一周必须回家一次带干粮;能带的干粮主要是山芋或山芋干、高粱馒头等,偶尔带点玉米面的窝窝头。星期六放学回家,摸黑步行往家赶,是常事。星期天下午,还要赶到学校上晚自习。不管哪个同学的家离学校有多远,高中三年,王玉珍说,她和她的同学们从来没有迟到过。“那时候,大家学习非常刻苦也自觉,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社会氛围也非常尊师重教,从来没有顶撞老师的学生,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那时候,上晚自习,没有电灯照明,只有煤油灯。“少的四五个、多的七八个同学将课桌围起来,共点一盏煤油灯。”王玉珍老人说,她和同学6个人共用一盏灯,大家自觉从各自家里带来煤油,烧完了再带。

那时候,学校的作息时间都掌握在打铃人手中,住校生起床、上食堂吃饭、上课、下课、上晚自习,都由打铃人打铃提醒,“铛铛铛”那缓缓的铃声也不像现在的电铃声那样急促。

上世纪七十年代

陈宏仁是这样上学的——

辗转两天一夜到苏州上大学

“我是1972年被推荐上学的。”对当年上学的情形,年过古稀的陈宏仁至今记忆犹新。

陈宏仁的老家在当时的宿迁县来龙公社耿车大队(现在的宿豫区来龙镇白鹿湖社区)。上大学之前,陈宏仁只有初中文化,由于表现好,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后被组织推荐报名上大学。通过考试、体检,层层政审合格,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4)

陈宏仁上的学校是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72年4月开学。第一次去学校,陈宏仁换乘多种交通工具。

陈宏仁回忆,上学那天,庄上的一位老表骑自行车20多公里把他送到宿迁县城的运河码头。傍晚,他一个人带着行李登上了开往镇江的客轮,坐了一夜的轮船才到镇江,下了轮船转公交车,再坐火车到苏州,又转乘公交车10多公里终于到了学校。“在路上的几天,为了省钱,吃的都是从家里自带的干粮。”

陈宏仁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经过三年半的学习,毕业后,陈宏仁回到宿迁,从事蚕桑事业,一直到退休。

上世纪七十年代

王述鹏的开学第一课——

全班师生去挖山芋沟

今年70岁的王述鹏是一名退休干部,提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学是啥样时,他感慨万分。他说,高中第一课让他永生难忘。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5)

1971年,泗阳县高渡中学首届高中生开始招生,只有一个班,总共50人。

“当时,高兴的心情无法表达。”王述鹏说,那年他们大队——高渡公社南滩大队共有14个初中毕业生,被推荐上高中的仅有5人,王述鹏就是其中一名。

提起当年的开学第一天,王述鹏记忆犹新。那是1971年9月1日上午,高渡中学举行了首届高中生开学典礼。典礼在学校的两排教室中间的过道上举行。学校高大的柳树遮挡着火辣辣的太阳,插在周围的红旗,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热烈欢迎高渡中学首届高中生”的横幅挂在简朴的主席台上方,十分醒目。当时,50余名师生都端正地坐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葛仰和的讲话,师生人数不多,掌声却特别响亮。

上午,举行开学典礼。下午,他们就扛着大铁叉向高渡中学学农基地——小农场出发,到农场挖山芋沟栽山芋。一下午,全班师生共挖5亩多地的山芋沟。王述鹏至今还记得班主任孙家驹在结束劳动时说的那句话:“同学们,这就是你们开学的第一课。”

上世纪七十年代

张瑛是这样上学的——

干农活时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今年72岁的张瑛是中国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6)

1976年冬,泗阳县裴圩公社宋王大队张瑛和生产队的社员们一块儿平整土地。她的父亲急匆匆地赶来报喜:“徐州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到了!”顿时,大家欢呼雀跃,纷纷向张瑛祝贺。

张瑛的家住在洪泽湖边,地处偏僻。她姐弟五人,母亲常年生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一切支出都靠她父亲20多块钱的工资。一年下来,交了生产队工分钱就所剩无几了。她在读小学时,就因为每学期交不起3块钱的学费而多次辍学。好不容易读到高中毕业,已经是万幸了。没想到,经过村里和公社的推荐,她通过了县里组织的推荐读大学的文化考试,最终梦想成真,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

张瑛深知这次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她清楚地记得上大学的那天,天刚亮,她扛着父亲亲手打制的小木箱,踏上了求学的旅途。这个小木箱是她唯一的“行李箱”,箱子里装了妈妈前一天晚上烙的几块饼和几件旧衣服。

父亲把她送到裴圩街头,坐上了去县城拉货的拖拉机“顺便车”。从未出过远门的一个农村女孩,万一迷路怎么办?她的父亲又托亲拜友,到泗阳后,她又坐上了另一个亲戚的货车,直至晚上10点左右,才到徐州师范学院附近的公交站台下了车。她又一路打听,好不容易找到学校。刚进校门,已经有先到校的同学在门口迎接。

上大学的日子充满幸福和快乐: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提供每月14元标准的一日三餐。张瑛说,同学们都是从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的同龄人,大家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姐妹。

上世纪八十年代

张虹这样开启了——

奔跑的青春

认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的张虹一头扎进了复读补习班,1990年9月10日,是她进入补习班的第10天。补习班里,黑压压的人头,窸窸窣窣的写字声,充满着沉重和压抑……突然窗外急切的呼喊声打破了安静,“张虹,快出来,你扬州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教室里一片哗然,而张虹则激动地泪流满面……

特殊的开学季从心启程(不一样的开学季)(7)

1984年,在原宿迁县埠子乡小学读五年级的张虹因为一场运动会获得长跑第一名,与体育结缘。上了初一后,张虹被学校的体育队看中,开始长期在体育队训练。到了初三,老师根据她的文化成绩建议她报考中专体校,性格倔强的张虹想上高中,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学习,从全班倒数第5名,挤进了班级前15名。“张虹竟然能上高中!”这是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老师对她的评价。

1987年,如愿上了埠子高中的张虹,在吃了文化课的亏后,一心想学好文化课,就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体育。高二的一次运动会,张虹代表班级出赛,长跑又跑了第一名,这次的荣誉让她重新拾起体育,并确定了梦想。立定跳远、铅球、100米短跑、800米中长跑、1500米长跑,无论是基础项还是个人专项,张虹都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学校离家很远,张虹坚持早中晚跑回家,就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训练自己。学校的训练结束后,她立刻回到教室学习文化课,每天回家后仍学习到深夜。

艰苦的付出和傲人的成绩让张虹成了当时学校的风云人物。在去扬州上大学前,她为自己买了一件白T恤、一支口红。在青春的赛道上,那个穿着钉子鞋和背心挥洒汗水的女孩,如今已经53岁了,作为宿迁开放大学的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她继续奔跑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

李宏华是这样上大学的——

自带生活用品进校园

“你这是去求学还是去享受生活的……”看着儿子塞满各种电子产品的行李箱,家住市区兴鸿一品小区的李宏华一声长叹。儿子即将走进大学校园,鼓鼓囊囊的行李箱,让李宏华感慨,现在的大学新生的背包行囊里已不再是他当年的被褥、脸盆、暖水瓶等生活必需品,而是电脑、手机、平板、蓝牙耳机等“电子设备”。

1997年,李宏华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家中条件相对较差。我上大学前,母亲给我手工缝了个大布包,里面除了换洗的衣服、被褥、脸盆、暖水瓶等生活用品,别的什么都没有。”李宏华说,那个时候大哥大、电脑还没有普及,“与外界联络我们都是用校园‘IC’卡,像我们学校还好一点,宿舍里就有一部使用‘IC’卡的电话,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对比那些把电话安置在宿舍楼传达室的学校,李宏华对自己的学校还是相当满意。

最令李宏华头疼的就是交通问题。随着宿迁高铁的通车运营,宿迁到南京的距离大大缩短,而对于1997年上大学的李宏华来说,去趟南京几乎要用一天的时间。“父亲先用自行车将我从家里载到镇上,再从镇上坐车到市里,最后从长途汽车站坐车赶往南京。”李宏华说,那种坐在车中左颠右晃且鼻腔中尽是汽油味的长途之旅,永久地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弄潮儿,而每一样入学物件都承载了各个时代的印记。”在李宏华看来,无论哪个年代的学生,都要回归校园生活的本质,毕竟它简单、质朴、给人以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