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俄乌冲突加剧,全世界的粮食供应都因此受到了巨大影响,粮食价格疯涨,突破了历史记录达到了新高,俨然有“粮食危机”席卷而来的气势。

而任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下,印度总理莫迪站了出来,表示说:“只要有需要,只要世贸组织许可,印度随时可以开仓放粮,向全世界供应粮食。”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

消息一出,国内哗然。

要知道,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国内也有14亿需要养活的人口。并且按照印度这仍然高居不下、不见刹车的生育速度,人口的大幅增加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这样明显可预见的未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必然下降的状况之中,印度是如何做到每年依然保持大额,甚至是巨额的粮食出口的呢?

是他们的农业,相较于中国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优势吗?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2)

印度何以成为粮食出口大国?

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大米第一大出口国、小麦第二大出口国,某种程度上,印度确实是有底气说这样的话的。

2021年,印度出口大米2140万吨,跟2020年的出口数据相比多了45%,这2140万吨的大米差不多是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的一半了。这个数据也帮助印度获得了当年全球大米出口国冠军的宝座。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3)

除了大米之外,印度的其他粮食作物也保持在不错的出口体量上。比如,印度是世界上的小麦主要生产国之一,也是小麦第二大出口国。仅在2022年4月一个月,印度就出口了140万吨小麦,并且有望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实现1200万吨以上的小麦出口。

而他们选择这种贸易方式,和国情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印度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当中,外汇储备相当不够

贸易逆差大概就是指,这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钱比出口东西挣的钱要多,属于国际市场上的入不敷出。说白了就是这个国家世界货币储存不足,没有国际支付的能力。那顺其自然,就会被全球经济的其他国家给隔绝在外。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4)

而印度这个国家,2023年开年之初,印度货币卢比汇率就一路暴跌,甚至跌成了亚洲第二,创下了2013年以来近十年里最差的一次表现。本国货币贬值,强势美元压力增大,印度2022年的外汇储备一气儿就减少了830亿美元,哗哗地跟水淌一样。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5)

在此国情之下,印度根本指望不上国内其他的可用于出口的商品,只能勒紧裤腰带用粮食换外汇。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6)

因此,印度的粮食大量出口向来是印度创造外汇的利器。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络平台数据显示,4月印度大米的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破碎率为5%的半熟米价格为383到389美元每吨。

同月,印度的大米贸易商刚刚签订了一份十万吨的大订单,价格有优惠,但离岸价也依然保持在300美元每吨左右。并且随着泰国遭遇旱灾,大米供应受影响,印度大米的这一波竞争力可谓是强势上涨。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7)

其实,印度的“大米换钱”策略不是不能理解。毕竟有着“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经又何尝不是在走粮食换外汇,再买东西的路子呢?对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而言,想要在国际市场保持外汇的吸纳,粮食永远是最有效也最可靠的。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8)

当然,即使印度政府想要实现依靠粮食出口换外汇的目的,前提条件也要看印度自己有没有那个资本和实力。显然,印度是有的。或许更夸张点来说,印度有着全亚洲最好的农业区位条件,这是它能够养活国内14亿人口并出口粮食的基础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9)

地形条件来说,印度全国都是平原,核心区域恒河平原那可真是一平绵延好几千里。

恒河平原是面积宽达51.6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随着水流而沉淀下来的泥沙和土壤里满是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全是沃土。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0)

降水条件而言,印度粮食主要分布区之一的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印度洋上来的夏季风挟裹着湿润水汽,遇到阻挡的山脉之后形成地形雨落下。

另一分布区恒河三角洲即恒河平原更是降水充沛:在这里的东部有着被称为“世界雨极”的乞拉朋齐,不缺降水的同时,附近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后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与恒河并流而下,提供灌溉用水。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1)

单纯从自然区位因素而言,印度真的是独得上天的偏好。加上近些年来,印度的耕地面积一直在增加,它有超过一半的土地都非常适合种植农业,所以印度的耕地面积是极其可观的。

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种植目前只能实现一年一熟,只有东北邦及其它旱季也有较多降水的少数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两熟。

但是!根据印度的播种周期来看,夏6到7月播种,秋11到12月收割,生育期时长在150天左右。这比我国主要的稻作区,如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区180到260天的稻作期还要短得多。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2)

再加上,印度的耕地面积有1.6亿公顷,比中国的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复种指数)都还要多。所以,从农业种植所需的条件这一点提供的依仗而言,印度会选择、能选择粮食作为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无可厚非,这确实是它们的优势与底气。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3)

“饥饿出口”,缝上国内民众的嘴,换国家资本外汇

但是,印度倚仗粮食出口来补贴外汇储备,且能做到全球首位出口大国的位置,这是否就意味着印度真的做到了国内国外两兼顾了呢?未必如此!

印度这种勒紧裤腰带饿着自家百姓,也要兑换外汇储备的做法,被许多国家的经济学者称为“饥饿出口”。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4)

2022年10月,新一年度的全球饥饿指数报告发布,印度在被参与调查的121个国家中位列107名。印度的得分为29.1分,属于“重度饥饿”群体。

这个指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印度16.3%的人都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有差不多20%的儿童处于明显快要饿死的边缘,意味着印度有着全球最高的儿童消瘦率。

在这个饥饿指数报告上榜上有名的还有不少是我们认知中较为落后的亚非拉国家,但即使就是南非、毛里求斯、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也在这一排名上将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

印度的“饥饿问题”,并非可以小看之事。

除此之外,印度的确是一个天时地利都非常适合农业种植的国家,但这无法掩盖它同样也是农业高危国家的地位

印度的西南季风在带来水汽和降雨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涝灾害。印度的洪涝灾害简直就是年年都有,说来就来。而且洪水来袭时,人、畜、地、作物,没有一个逃得了。

仅2022年一年,印度就有600多万人民饱受洪灾的影响,人们的第一反应现实又心酸:抢救粮食。家已经没有了,粮食才能保证活下去。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5)

与洪涝灾害五五开的另外一个天灾就是旱灾。旱季延长、雨季推迟,干旱笼罩这片大地。人的饮水都成了困难,更别提土地灌溉了。据科学研究,多雨年份的第二年通常就是极端的干旱,比如2019年印度雨季姗姗来迟,就导致6月的干旱程度达到了5年以来的同比之最。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6)

旱涝交叉来袭之下,受到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作物的收成,和粮食的价格。2022年夏季,印度遭遇极度高温旱灾,国内的主要稻作区和小麦种植区产量与质量都不如预期,印度国内的粮食价格也一路飙升。

在小麦、大米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印度宣布了小麦禁止出口命令,说是要保护国内的粮食安全。随后没多久,对大米出口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7)

近年来,印度一直能够保持着大量的粮食出口主要还是依赖于天公作美,连续多年的丰收、国际市场的多变,都给了印度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从崭露头角到扩大出口的机会。但是,一旦印度的好运气用光,粮食供应出现波动,印度对国际市场会否造成巨大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国内的粮食供应链必然会出现问题

印度的操作,多少有些赌的成分,只是赌的不是官员上层的命,而是底层与贫民的生存罢了。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8)

同样是人口大国,中国如何做?

说到人口和粮食产量上,很多人觉得不把中国和印度比一比,都像是浪费了两个天生的对照组一样。都有着差不多14亿的人口,中国的耕地甚至比印度还要多,但为什么印度能做到养活自己还出口,而中国却是粮食进口大国呢?

首先,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确,印度对自己14亿的人口也没有做到“养活”二字;其次是,印度的粮食战略与中国连可比性都不存在。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19)

中国的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因为我们一直在疯狂地增加自己的粮食储备。

一方面这样的储备可以确保国家需要时能够调配得动、用得上;另一方面,粮食储备能够促进我国农民的利益最大化

因为如今的中国不需要集中全国的粮食去换外汇储备,我们可以腾出手来调整粮食的价格,每年花上几千亿人民币来补贴农户,促进国内的粮食生产安全。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20)

我们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吃上饭,付出了许多。有袁隆平院士这样一生都扑在了粮食研究的伟人,也有在田间地头第一线守着作物研究的无数农科学子,更有克服大江大河兴于水利的工程专家,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质量的生物学家……

我们国家的粮食战略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有饭吃,都能吃好饭,这在出发点上就与印度的“饥饿出口”换经济而截然不同。又谈何可比性呢?中国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深知,粮食安全就是国本,国本不固就会地动山摇。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21)

印度是无惧粮食危机疯狂出口吗?这世界上或许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不害怕出现国民饥荒的那一天,印度之所以敢这么做不过就是以种姓制度为基础,让国民心甘情愿为筹码,一次次地赌运气谋国私利罢了。

同是14亿人口大国(同是14亿人口大国)(22)


参考资料:

  1. 印度跃升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3(02)
  2. 徐向梅:全球粮食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经济日报
  3. 丁艳明:亚洲大米出口价格互有涨跌,粮油市场报
  4. 孙悦良: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印度外汇衍生品市场比较及启示,生产力研究. 2016(06)
  5. 蒲诗璐: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四川大学
  6. 董运来、赵慧娥、耿建:印度公共分配系统:经验、绩效及改革,世界农业. 2008(04)
  7. 周章跃、陈良彪:中国和印度粮食供应体制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家. 1996(01)
  8. 普兰·乔普拉、徐崇敬:印度的粮食购销政策,国际经济评论. 1983(07)
  9. 陈培珠:浅析印度农业发展条件及粮食安全问题,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5(23)
  10. 天气事件与粮食安全: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气象科技进展. 2013,3(06)
  11. 施普皓:废除农业法案折射印度经济社会痼疾,经济日报
  12. 高荣伟:印度颁布“农业三法”引抗议,产权导刊. 2021(04)
  13. 宋登卯:印度农业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14. 于中琴:中国和印度农业比较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