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每一位成功者,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钻研的学科充满热情,怀抱理想。音乐学习自然也不例外,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往往都为同样一个问题感到头疼,那就是“孩子不喜欢练琴怎么办?”是孩子对音乐没天分,还是家长和老师的强制措施不到位?不!是我们没有发掘孩子对音乐天生的兴趣,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方式禁锢了本该属于孩子的那份对音乐的热情!林海标老师由郎朗父亲的教育方式谈起,为我们深入解读了兴趣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 ■ ■

关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老林谈教育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1)

几年前,一场钢琴与乐队合作的教育音乐会落幕时,青年钢琴家郎朗在旁感叹道:“这种教育方式真好,如果我小时候有这样的乐队就好了……”

我们暂且不提这场钢琴教育音乐会是怎样的形式,只说说由郎朗的感叹而想到的关于“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郎朗如今享誉盛名,他有着典型中国式琴童的成长经历。读过郎爸写的回忆集《我和郎朗三十年》的读者都该知道郎朗的童年压抑且高效,十三岁便一鸣惊人,之后顺利来到行业顶峰。郎爸在很多人眼中冷酷无情,甚至亲人逝世都不及儿子学琴重要。在这样的严苛约束下,不管小时候的郎朗喜不喜欢弹钢琴,他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式成功。

于是很多父母觉得郎爸的方式是可行的,他们想用相同的方式复制郎朗的成功,结果却不尽人意,孩子对练琴越来越反感,家长越来越不理解孩子,觉得自己付出了金钱精力,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下去,矛盾由此产生,音乐钢琴竟成为很多家庭不和谐的罪魁祸首。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问:

郎朗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

全世界全中国又有几个郎朗?

又或者肩负着教育孩子重任的各位父母,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郎朗吗?

成功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的诱惑力是无法抗拒的,无数父母为了孩子功成名就的目标在各类教育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各展神通。自然而然,音乐教育也囊括其中。如今的社会,学习音乐钢琴的琴童数量与日俱增,但不得不很遗憾地说一句,郎朗的成功只是偶然,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备实践性。

对于多年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来说,现在音乐钢琴教育领域的导向无疑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眼看着无数琴童义无反顾踏上这漫漫学琴路,多少韶光年华在琴凳上度过,付出的血泪艰辛更不必言说,最终的结果却偏离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

关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老林谈教育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2)

学音乐为了什么?

利用考级升学加分炫耀攀比的资本?

这些一定不是全部。但凡有些远见的父母在一开始必定是抱着最美好的愿望鼓励孩子学习音乐的,想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有不同于常人的修养内涵。既然如此,殊不知,这样的“一技之长”一定要建立在“喜欢、感兴趣”的基础上,有了这个前提,年幼的孩子才会耐心学习,并逐渐将音乐视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然这“技”的“长”处恐怕是永远看不到了。

很多琴童家长来到我们钢琴教育中心,开口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我孩子不喜欢练琴怎么办?”

怎么办?

“让孩子放弃学琴,重新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让孩子找到学习钢琴的乐趣,爱上练琴,爱上音乐。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三条路。”

不难看出,我提出的两条出路都和“兴趣”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最通俗易懂的名言实践起来却显得有难度,但这对音乐与钢琴学习来说尤为重要。

关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老林谈教育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3)

兴趣怎么找?

音乐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事物,它源于自我的体验感受,不同的人听同一首乐曲感受各不相同,哪怕是同一个人听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环境时段听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音乐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它不是数学物理,公式在那里,答案也在那里,哪怕你用了不同的方式,得到的数据一定是那个数据。关于流动柔美具有灵性的音乐,我们又如何在音乐的海洋中寻找两处一模一样的海域?

古今中外的每一个音乐大师,无一不是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热爱之情,音乐是他们终身的信仰与追求,近乎疯狂的痴迷让他们在音乐中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若不是这般巨大的兴趣在做支撑,乐圣贝多芬如何在耳聋后依然“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停作曲?舒曼如何在不停尝试各种演奏方式弄伤手指做不了钢琴家后毅然决然走上作曲的道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里赫特出神入化万千变化的演奏使我国钢琴家傅聪钦佩不已,他在给父亲傅雷的信中写道:“我无法形容我内心的激动。他是个真正的巨人,他的最强音是十二分的强音,最弱音是十二分的弱音,而音质是那么美,乐句是那么的深刻……”是什么支撑里赫特夜以继日不停练习自己的演奏技艺,要多少日夜才能演奏出十二分的强音与十二分的弱音?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对音乐无穷无尽无止无休的兴趣!

越痴狂越执着,越执着越努力。这句话或许只能概括兴趣强大魔力的万分之一的好处。

关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老林谈教育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4)

既然“兴趣”如此重要,兴趣究竟是什么?

说到底兴趣源于自我体验,一个人在关注实践某件事时主观上感到各种美好的情绪,那就是“兴趣”。在音乐领域,兴趣则表现为孩子对声音的敏感性以及对自然声音的探索性。回想一下,孩子在婴儿时期第一次听到鸟鸣雨声是不是会突然一愣,竖耳仔细倾听。这是人对声音的本能兴趣,生来就有,且人人都有。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推理可知,人们对音乐的兴趣也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这样又可以推断出另一个结论,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找不到相同的两个人,那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该千差万别,这样来说,我们对声音、对音乐的兴趣出发点也该各种各样。有的人喜欢柔和的抒情曲,有的人喜欢跳跃的爵士,如果将对声音、音乐的理解以及兴趣加上个标准,像苏打饼干一般做成一样的条条框框,那人生还有何种乐趣可言,世界文明估计也不复存在了,宇宙时空估计都要停滞不前了。

关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老林谈教育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5)

英文中的弹钢琴是play piano,直译该是玩钢琴,玩音乐;play music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寻找声音的过程,孩子本身好奇心非常强,遇到值得探索的、充满神秘的事物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兴趣,但为何很多孩子却对音乐学习,对弹钢琴失去了兴趣?

在这里,笔者不想过多批判当今音乐教育的错误导向,会在日后的系列文章中仔细讲述这几大误区。让孩子失去兴趣的刽子手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家长、教师,还有所谓约定俗成的“标准”。譬如,一首曲子,设定相同的标准,练习曲一分钟必须要达到120拍,延长音一定要延长够三四秒,这样的设定肯定是不合理的,但往往就是诸如此类的“标准”扼杀了孩子学琴学音乐的天生兴趣;又比如,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五音不全的人一定没乐感,没音乐天性,其实不然!我们总是将音乐的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混为一谈,对声音的敏感性人人都有,哪怕是五音不全的人,也具有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有些驰名中外的音乐鉴赏家就一定唱一嗓子好歌吗?这些过时错误的理念,我们早该认识到并及早正视纠正。

既然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那让我们如此“感兴趣”的音乐究竟是什么?

关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老林谈教育兴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6)

音乐是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音乐和文字一样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媒介,但又比文字深远,语言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却在音乐中很容易找到共鸣。“悲无言喜无声”的境界大概只能在音乐中体味,任你文字再怎么飞扬绚烂,也不能详述这悲喜的全部境界。

从音乐的本质上说,如何表达自己才是学习音乐的追求。若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其他一切都该为音乐本质服务!那传统中国式钢琴教育理念中,我们非常看重的“技术”该在音乐感觉之后。因为需要表达音乐感觉,为了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更好,才需要在技术上不停追求、不停改进。将兴趣与音乐感觉的重要性放在“技术”之前,你会发现,其实学习音乐该是多么快乐迷人的一个过程!

试想,我们的第一堂钢琴课,老师教授的不是枯燥的五线谱、键位、音阶、琶音,而是如何用音乐表达情感以及如何理解声音的情感表达,接下来我们从音乐表达出发,弹出悲伤的音符时该用怎么样的手型触键;演奏激昂大气的磅礴乐章时,又该如何调用整个臂膀身体去合成一连串强音?这些技术岂不是可以在日常学习探索中逐渐形成习惯?

而我们如今的钢琴教学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孩子自己心中没有对声音音乐的理解,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手指按键慢一点就是弱音,砰砰砰使劲弹就是强音。弱音和强音真的只有这一种演奏方式吗?更多的想象探索空间我们不该留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吗?在音乐中,老师的职责不该是囫囵吞枣的灌输知识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引导人的角色!引导孩子在音乐的世界中自我探索,直到找到表达自我的最好方式!

若每一个孩子在第一次按下琴键时是抱着对声音满心的好奇,他的学琴之路该多么的赏心悦目?今日研究如何用琴键模仿风雨,明日探索如何用琴键描绘四季,为了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觉,孩子定会不停思考,钻研其中,爱上练琴还是个难题吗?上文中那些火急火燎忧心忡忡的家长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兴趣对音乐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文中只是抛砖引玉提出几点有效可行的方法,就像如今很多人意识到音乐感觉的重要性一般,实践起来却仍困难重重。中国人口众多,相比较其他国家来说,琴童基数规模庞大,但真正在国际上功成名就的钢琴家屈指可数,够得上“大师”名号的几乎无人。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图源:Heinz Schweizer超有feel的风景插画作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谷米音乐”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