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因数、倍数有了较深的了解,且他们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学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

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建立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报数游戏

二、探究新知

1、第一次游戏,复习4的倍数

出示正六边形和正四边形的图片

六边形不动,只转动四边形,转动几次尾巴会重新被接上?

这些重新被接上的次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4的倍数:

4,8,

12,

16,

20,

24,

28,

32,

36,

……

2、第二次游戏,复习6的倍数

四边形不动,只转动正六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又重新被接上?

(1)猜想:猜一猜,转动几次尾巴又重新被接上?

(2)验证:指一学生上台操作验证并记录数据。

板书:6的倍数:6,12,18,24,30,36,……

3、第三次游戏,初步感知公倍数

游戏难度再次升级,如果四边形和六边形同时转,要转动几次,尾巴才能重新接上呢?

(1)猜想:

(2)验证: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介绍合作要求:

图形一的边数

图形二的边数

第一次接回转动次数

尝试推想

第二次接回转动次数

第三次接回转动次数

①小组合作分工,2人转图片,1人数、另1人记录转动的次数,共同完成学习题卡

②小组讨论交流,尾巴重新接上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2)小组汇报。

4、进一步认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理解它们的意义

(1)认识公倍数

小结:像这样的数,(板书:12,24,36,)同时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我们给它取个名吧!

(板书课题:公倍数)

师:想一想:

18是不是4和6的公倍数?说说你的理由。

(2)认识最小公倍数

师:照这样继续往下数,4和6的公倍数还会有吗?为什么?

师:黑板上的公倍数,你觉得哪个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最小)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4、用集合圈来表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自独立在练习卡上画一画

(2)全班交流

5、探索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尝试练习

求21和28的最小公倍数

二、巩固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12

16和8

3和7

4和9

你有什么发现?

2、正方形展板的边长最短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因数与倍数(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1)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

*章老师让数学学起来更简单*

*如对你有用,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