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1)

读过《西游记》小说的人,想必都对“阿傩索贿”这一情节印象深刻。

该情节见于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说的是,唐僧师徒一路降魔除妖,跋山涉水,终于抵达西天雷音寺,参拜过了佛祖,在阿傩、伽叶的带领下,满心欢喜地前往藏经阁取经。

不用说,读者的心情和唐僧师徒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都认为这下是功德圆满,修成正果,皆大欢喜了。

没承想,在引导唐僧看遍经名后,阿傩和伽叶竟然伸出大手,大大方方地向唐僧索贿,说:“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2)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灵山圣地属西方极乐世界,万物该有,这两位尊者怎么这样无耻地索要起“人事”来了呢?

一开始,唐僧以为这他们是在跟自己开玩笑。

但阿傩和伽叶绝对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四只手掌都伸到唐僧胸前,四只眼睛炯炯有神地瞅着唐僧。

唐僧这才慌了手脚,红脸赤脖,嗫嚅不安地说:“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

听了唐僧这个回答,两尊者立刻板起了脸,嘴尖牙利地说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孙悟空的脾气火爆,受不了这种挖苦,像被点燃了的炮仗,跳起来嚷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

阿傩嘿嘿冷笑,说:“莫嚷!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

八戒和沙僧不想事情闹大,劝住了孙悟空,只管把一卷卷经书收在包里。

两位尊者也不拦阻,只是抱手于胸,嘿嘿嘿地冷笑。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3)

八戒和沙僧手脚麻利地把包都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两人各自挑了一担,招呼上师父、师兄,赶着马,逃也似的下山了。

实际上,因为唐僧不肯交出“人事”,阿傩和伽叶已经暗中做了手脚,让他们得到的全是“无字之经”。

尊坐在宝阁里面的燃灯古佛洞悉阿傩和伽叶的小动作,不忍唐僧师徒上当受骗,派手下白雄尊者化作一只大雕,半路揭开沙僧的扁担,让无字经书曝光。

看着一本本无字的白纸本儿,孙悟空气炸肺了,和师父、师弟急急回山,大步抢上雷音寺,怒不可遏地叫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孙悟空以为,这一通控诉下来,阿傩和伽叶一定会受到严厉惩处,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如来竟然笑出声来,他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原来,原来,原来阿傩和伽叶的索贿,根本就是如来的旨意!

没办法,唐僧只得乖乖掏出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相赠的紫金钵盂,双手奉上。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4)

阿傩接了,微微而笑,和伽叶一起再一次带领唐僧师徒进阁检经。

作者为什么在全书濒临大结局的时候,煞有介事地写了这么一个情节呢?

数百年来,众多学者对此各有看法,争论不休。

其中最刻板、也是最传统的看法,就是:这是作者吴承恩独特的“吴氏游戏笔墨”,与全书主旨无关,只是在行文过程中即兴开了个小玩笑,讽谕一下世俗丑态,幽如来一默,仅此而已。

这种看法,其实是最不靠谱的。

如果与全书主旨无关,一笔带过即可,何必花这么多笔墨啰里啰嗦地讲这样一件事呢?

也有人虔诚认真地进行了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阿傩、伽叶索贿,啊不,是如来索贿,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帮唐僧师徒成佛,要他们心里不再有什么牵挂,不再纠结于“有”与“无”,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什么东西都要放下,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冲破一切羁绊,立地成佛。

这种解读,是有些过了,都快接近那种骗得人家破人亡的邪教组织了——即把你的一切都交给我,你就可以成仙成佛——有这么玩的吗?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5)

还有一种解读,说阿傩、伽叶给的“无字之经”才是真正的“真经”,因为文字只是一个载体,有文字,就会被文字所束缚,没法悟破禅机,不能让人成佛。只有“无字”,才是最高深的佛法,才能悟到最高深的境界,即经在心中,见性成佛。

提出这种解读看法的人,如果不是在开玩笑,就是研究走火入魔了。

到西天取经的人是唐僧不假,但并不是唐僧主动要来的,是唐太宗指派他来的。

也就是说,要得到真经的人,其实是唐太宗。

好家伙,唐僧历尽寒暑十四年,行程十万八千里,然后给唐太宗取回了几担白纸,对唐太宗说,这是最真的真经,这是最高深的佛法——这是想耍谁呢?

其实,唐太宗要这些真经的目的,并不是想成佛,而是想驱魔——驱走那些死在他手下的亡魂的纠缠。

所以,以上解读,都未能领悟和勘破《西游记》作者要讲述的东西,读《西游记》相当于买椟还珠,白读了。

还是再花点心思多琢磨琢磨这个情节吧,这可是本书结题处的一个文眼,弄明白了它,全书所要讲述的主旨就清楚明了了。

我们看,唐僧交了“人事”后,替唐太宗求到了唐太宗迫切需要的经书没有?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6)

诺,唐僧未交“人事”之前,如来喋喋不休地对唐僧说,我这三藏经书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然后吩咐阿傩、伽叶在这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在前面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如来在盂兰盆会上说得非常清楚的,说是要把三十五部经书,合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经给东土大唐的,现在,却是“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不但不全,而且就是打发叫花子的口气,很不耐烦的样子。

还好,唐僧交了“人事”后,还是得到了五千零四十八卷有字经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但这五千零四十八卷是不是唐太宗想要的呢?

不知道了,反正是随意抽送的,抽到哪本就哪本,形如儿戏,一点也不认真,一点也不严肃。

这与唐僧师徒一路虔诚西行的经历相比,让人愕然。

似乎,这场西天取经活动,就是如来用心策划的恶作剧。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如来在盂兰盆会上是怎么说举办这场活动的初衷的呢?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7)

东土大唐位于南瞻部洲,如来口口声声说南瞻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一个 “口色凶场,是非恶海”;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犀牛贺洲者,如来赞不绝口地说“我犀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既是如此乐此悲彼,他慷慨激昂地说,“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然后大手一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一个取经人来取“可以劝人为善”的“三藏真经”回去让东土之人为善。

现在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灵山领取经书了,如来绝口不谈“可以劝人为善”的大道理了,甚至以东土大唐的人民“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为由,让阿傩、伽叶在“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

这简直是胡言乱语,逻辑混乱至极。

先前您说那儿的民众愚蠢,必须用“真经”劝化,促进民智。

现在取经人到了跟前,您又说那儿的民众愚蠢,领悟不了我“法门之旨要”,极不耐烦地让随便捡几本让他回去算了。

这不是忽悠人吗?

而就在如来这番胡言乱语之中,他自己不知不觉地泄露了老底,这“三藏真经”的内容,其实没什么玄妙,就是记载“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的文献。

这不是一出恶作剧又是什么?

写到这儿,作者应该是担心读者还体会不出整一出史诗般的“西行取经”活动,其实就是如来捣鼓出来糊弄人的恶作剧,这才浓墨重彩地写了一个“阿傩索贿”的情节,进一步戳穿如来制造的关于“三藏真经”妙法的大谎言。

话说回来,如来为什么要费尽心血捣鼓出来这个糊弄人的恶作剧呢?

我在前面一章《〈西游记〉多处暗示:须菩提即如来,授艺孙悟空,有不可告人目的》有提到了,如来身为五方五老之一,内心不服玉帝的管辖,不甘于天庭被道教势力所把持,但也不敢太过造次,贸然跳出来挑事,于是就化身道士,以须菩提祖师的名号,传艺给孙悟空,让孙悟空充当投石问路的石子,让他去闹,让他去帮自己试探天庭道教的实力。当他觉察到天庭道教的实力深不可测,而玉帝又对他产生怀疑,并让他去镇压孙悟空以纳投名状时,他果断出手,把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

天庭上没法扩大自己的势力,如来转而把目光转向了地下。

地下的情况让如来很窝火,处处充斥着道教势力,甚至就连他所居住的犀牛贺洲,居然出现了象“灭法国”这种专门灭佛的国度存在。

如来想出手整顿,但他同样不方便亲自出面。

没办法,他只好策划出“取经”大戏——让取经人在取经路上替自己剪除道教势力、宣扬佛法无边。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8)

可真别说,如来这一招高明至极。

无论玉帝还是道教中的三清,都捉不到他的把柄,不好阻止这场活动,甚至不好多说什么。

如果他们要说什么,如来可以一句话直接把他们怼死——“南瞻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我传他们三藏真经,是在劝人为善。劝人为善有错吗?有错吗?有错吗?”

这么着,这场取经活动下来,车迟、比丘等国的道士都被剪除了;原本不信佛的祭赛国、朱紫国、凤仙郡、玉华州等地,都改信了佛,“灭法国”甚至改名成了“钦法国”,佛家香火大盛……可以说,如来的目的达到了。

可惜的是,很多读者还如堕迷雾里,以为如来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地向东土大唐传播“真经”,造福宇宙,普渡苍生。

作者煞费苦心,通过“阿傩索贿”这一情节,让如来说出“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之类的话,让读者看清如来“驱道扬释”、一心赚取香火钱的嘴脸。

西游记如来索贿(阿傩索贿属游戏笔墨)(9)

最后补一句,如来口口声声说南瞻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但从《西游记》第八回至十二回描述的东土景象来看,大唐虽然经历了隋末乱世,并且有过玄武门之祸,但已经由乱入治,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安邦定国的英豪,与那创业争霸的杰士”。最明显的是,唐僧启程东行,在大唐境内没遇到一个妖精。而是反倒是越往西,妖魔鬼怪就越多,甚至到了属于天竺外郡的凤仙郡,还出现“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的惨象,靠近灵山的玉华州、金平府等地,还有妖魔出没,即如来所说的南瞻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我犀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根本就是信口胡诌的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