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拥有双重人格你会怎么样呢(你是双重人格或者只是带着)(1)

在被网络和媒体玩坏的心理疾病的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点属于望文生义。今天要谈到的“双重人格”以及“多重人格”便是其中的一个,并且常与影视作品中的“双面人/多面人”画上等号。

  我们时常会在类似这样的一些场合听到关于“双重(多重)人格”这样的词汇。例如:A君是大学的教授,由于他对学术要求比较严格,平日里也不苟言笑,于是同学们都难得见到他欢快的一面。有一次放假,几个同学在商场偶遇该教授正带着他的妻儿开心地购物,于是万分惊讶,他们随口感慨道:“这真是A教授么?感觉完全不一样呀,平时都看不到他笑,简直是双重人格啊”;还比如,某些明星在被采访到自己面对粉丝时的热情态度和自己平日里对待身边的人是否有所不同时,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这个嘛,我其实是双重人格,我觉得自己生活中完全不是这样的人,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过得随意些,所以平时我可能不会刻意挂着那么多的笑容……”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需求,即每个人都想要维护自己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于是就需要在人前伪装自己,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身份着装和说话,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正是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然而,荣格集体潜意识理论中原型之一的这种“人格面具”常常会让不少人曲解,误以为不同状态的呈现就是所谓的双重或多重人格。其实不然,关键看本人是否有觉知,是否是有意识而为之。如果有,则恰恰说明这个人自我功能良好,人格健全,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展现自己的不同特质;若缺乏自知,又反差迥异,才可能是种病态的解离症状。

当你拥有双重人格你会怎么样呢(你是双重人格或者只是带着)(2)

  那怎样的状态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双重人格与多重人格呢?从变态心理学上看,双重/多重人格首先属于心理症状中自我意识障碍类的一种,指的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比如一个人以A的身份存在,却用B的言语习惯在表达,或许还常常做着C惯用的肢体动作……关键词是“丧失自我统一感”;同时它也属于轻性心理疾病中癔症的一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CCMD-3中的叫法)。事实上它有过多种名称,在国际标准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属分离(转换)性障碍;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属于解离型障碍。据文献记载,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论是健全人格上的灵活性表达,还是丧失自我统一的多重人格,虽然有着质的差别,但还是有其相通之处。对于后者而言,治疗者的任务不是去消除它,而应注重它与主体格的同一性,通过催眠、宣泄、支持、修通等技术设法整合它们,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姿态,使之能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处理;对于前者而言,我们应注意保持足够的内省力,处理好与自身人格面具的关系,认真地与每天戴着的人格面具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因此,纵观各个理论流派,从行为、认知到精神分析,从格式塔、家庭到正念,不论从哪个理论角度出发,认识自己(内观、内省、自知、自我觉察……)始终是个永恒的主题。

当你拥有双重人格你会怎么样呢(你是双重人格或者只是带着)(3)

  所以,回到最初的话题,当那些明星们知道了“双重(多重)人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疾病时,还会再那么兴冲冲却故作淡定地拿它来当做标榜自己的个性的标签吗?很明显,在通常语境下,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把一个事实存在的疾病名称主动往自己身上贴的,除非TA确实存在相关方面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TA需要的也是及时正规的心理治疗、人格重建与人文关怀,而不是大众的娱乐和调侃。

zero/著转自“尘世心灵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