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僧》是一则极短的寓言小故事,可蒲松龄老先生就能写得生动形象,悬念丛生!


说有一个道士,外出云游,有一天傍晚投宿到郊外的一个寺院里。他看见和尚住的房门锁着,就找来一个蒲团,盘腿在廊下打坐。

夜已经深了,周围非常安静,他听到了开门的声音。转眼间,来了一个和尚,浑身是血,好像没有看见道士,道士也装作没看见他。

僧人径直走进大殿,登上佛座,抱着佛像的头开心地笑着,笑了很长时间才离去。

老道最后的一句预言(死僧-要钱不要命的典型)(1)

第二天早上,道士看看和尚的房子,门还是锁得好好的。他感到很奇怪,到村子中把晚上见到的事说了。

大家一块来到寺院,打开房门一看,和尚被杀死在地上。房间里的席子和箱子都被掀得乱七八糟,知道这是被盗贼抢劫了。

可是和尚被杀了竟然还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一起去查看佛像的头,发现佛头后有细微的痕迹,挖开一看,里面藏着三十多两银子。于是,就用这些钱把和尚埋葬了。


老先生文章布局故弄玄虚,初看会有云山雾罩的感觉,我们简单直接的复盘一下和尚的故事:

和尚本来应该是修行之人,可这个和尚贪痴兼有,偷偷地敛财,攒了有三十多两银子。大V卢克文前不久的文章刚测算过,明清时期一两银子大约等于现在的一千元,也就是和尚攒了三万多块钱。数额虽然不是很大,但足够盗贼惦记上他了。

盗贼来了之后,翻箱倒柜也找不到银子。逼问和尚,和尚就一句话:打死我也不说!盗贼一怒之下,真把和尚杀了!

和尚死后,第一反应不是鸣冤叫屈,而是先回来看看自己攒的银子丢了没有。原文写他进了寺院后好像看不见道士。是的,和尚心里只想着自己的钱,什么东西放他眼前他都看不到了!

等到他看到自己在佛头后面藏的钱原封未动的时候,欣慰地笑了。搂着佛头心里那个美啊!这个时候心里一定在叨念:我赢啦!我赢啦!你可以要了我的命,但绝不能拿走我的钱!

一副要钱不要命的形象,被蒲松龄老先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异史氏说:有句谚语的:“财与命相连”。这话真不假啊!有的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拼命攒钱,都不知道留给什么样的人,真是太傻了;况且和尚连个留的人都没有!活着的时候不肯享受,死了还能看着钱笑,守财奴的德性让人可叹到这种地步。佛说:“一文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说的不就是这个和尚吗!


蒲松龄老先生继续给我们引申开来,说有些人当了一辈子守财奴,结果死后妻子一改嫁,钱都归别人了,儿子也管别人叫爹了,不是傻子是什么?这个和尚更可笑,连个子嗣都没有,攒着钱不花,是准备留给谁呢?

不禁想起郭德纲的一个段子,说观众们心情不好了,就花个几百块钱买张票,来听场相声高兴高兴!一场听下来,您哈哈大笑,心情舒畅,这钱您花的值!

您要不来听相声啊,在家您掏出这几百块钱,往桌子上一放,您也乐不出来呀!

你看,还是没碰上大神级的人物,这个和尚人都死了,搂着钱还能乐一晚上呢!

《聊斋志异》-《死僧》原文赏析:

某道士,云游日暮,投止野寺。见僧房扃闭,遂藉蒲团,跌坐 廊下。夜既静,闻启阖声。旋见一僧来,浑身血污,目中若不见道士, 道士亦若不见之。僧直入殿,登佛座,抱佛头而笑,久之乃去。及明,视室, 门扃如故。怪之,入村道所见。众如寺,发扃验之,则僧杀死在地,室中席 箧掀腾,知为盗劫。疑鬼笑有因;共验佛首,见脑后有微痕,刓之,内藏 三十余金。遂用以葬之。

异史氏曰:“谚有之:‘财连于命。’不虚哉!夫人俭啬封殖,以予 所不知谁何之人,亦已痴矣;况僧并不知谁何之人而无之哉!生不肯享,死 犹顾而笑之,财奴之可叹如此。佛云:‘一文将不去,惟有孽随身。’其 僧之谓夫!”

封面插图选自于万受老先生的《聊斋全图》,感谢!致敬!侵必删!

部分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全本《聊斋志异》感谢!致敬!侵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