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历史(无人质疑的诗佛)(1)

诗佛王维

谁是好男人

诗人也有八卦,今天从诗人的八卦聊起,轻松一下。先欣赏几首风马牛不相及的唐诗宋词,活跃一下气氛: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李之仪写给刚认识女朋友的情诗,是不是有情真意切之诚?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写给刚去世妻子的悼亡诗,是不是有海枯石烂之坚?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写给去世十年老婆的追忆诗,是不是有肝肠寸断之痛?

怎么样,三个男人写给女人的诗歌都令你感动吧?咋一看是不是都是好男人?

这时假如有另外一个男人,他诗歌的造诣不比这三个男人低,甚至高过他们,但他31岁丧妻,却一辈子没写过片言只字给他的亡妻,你是不是要骂他:没良心?

但如果我告诉你第一首是李之仪56岁的时候写给一个年仅13岁(古人讲虚岁,实际只有12岁)的小姑娘,并且还纳她为妾,你是不是要骂一句:老牛吃嫩草,不要脸?

如果我告诉你第二个男人元稹,就是《西厢记》里那个忘恩负义张生的原形,他考中进士后,为了攀附权贵,抛弃初恋而娶宰相之女,不久妻子去世后他写下这首悼亡诗,而这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墨迹还未干,他转过身又另娶新欢,还去跟比自己大十一岁的才女薛涛偷晴,你是不是会狠狠咬牙切齿:渣男?

如果我告诉你苏轼写这首词时,早已续娶亡妻的堂妹并生下两个儿子,到了四十岁时还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兴奋声中,又纳了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为妾,不仅如此,他还三天两头往青楼妓院跑,你是不是会羡慕嫉妒恨:老苏怎么能这样?

而上面所说那个31岁丧妻的男人,却“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这个男人叫王维。

大家说说,谁才是好男人?

擦亮眼睛,不要被诗人的诗给蒙了。

天才加全才的诗佛

小时候相信老师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勤奋,于是一辈子埋头苦干,心想有99%的成功也不错了。

然而到老了才发现,没有1%的天才加持,那99%的勤奋通常也是白搭。

在唐朝和宋朝,各有一个人物,上天赋予他们100%的灵感,而他们后天又100%地勤奋,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天才,至少也是全才。

他们就是唐朝的王维和宋朝的苏轼,两人都是全才型的天才,天才型的全才,皆诗、书、画俱精。

苏轼以文见长,入选唐宋八大家;王维则精通音律,是名噪一时的音乐家。

苏轼会享受生活,成为著名的美食家,还发明了几十道流传至今的东坡菜谱;王维笃信佛教,一辈子吃素,当然成不了美食家。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一首王维自己的“画诗”: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深厚的音乐功底和超凡的音乐造诣:“有人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由于王维既擅诗歌又擅音律,所以能做到融会贯通,他的诗有以乐入诗的,也有以诗入乐的,比如千古名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王维送别诗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古琴曲,成为当时人人传唱的送别曲: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历史(无人质疑的诗佛)(2)

阳光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由于王维诗中“渭城朝雨”、“西出阳关”的字眼,故《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王维被后世称“诗佛”,一是因为他本人对佛教的虔诚,二是因为他的诗充满佛家的灵性。

王维崇尚佛教始自其母,她母亲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名“维”,字“摩诘”,就是来自于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居士“维摩诘”。

王维弟弟王缙在唐玄宗朝曾官至宰相,兄弟两人跟随其母虔诚佛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素,3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王维中年过后买下终南山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开辟成辋川别业,供其母修佛,自己也在此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其母去世后,他把辋川别业捐献出来作为佛寺。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历史(无人质疑的诗佛)(3)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官能当得如此自在,除了王维,估计也没有第二个了。

少年得志高中状元

前文曾经说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还无不自豪地在大雁塔题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王维进士及第时年仅20岁,足足比白居易早了10年;白居易得的是第四名,王维则名列第一,高中状元。

不过,关于王维的“状元”荣誉,却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因为官方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只提及他“擢进士”,没有说他中状元。

关于他中状元的记载来自元代的《唐才子传》,为后人所述,所以其真实性值得商榷。

查“百度百科”的“王维”词条,也只说他“中进士第”,没有提及状元之说,而且时间比较含糊,只说是“唐玄宗开元初年”。

由于无法考究,下面内容,权当八卦。

相传王维高中状元,是因为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本来应该是张九龄弟弟张九皋的。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型天才,他一到长安便名动京师,受到王公贵族们的追捧。

由于他音乐方面的才华,不久跟李龟年便成了好朋友,后来李龟年被贬江南,王维还为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江上赠李龟年》: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历史(无人质疑的诗佛)(4)

音乐家李龟年

江上赠李龟年

(又名《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李龟年当时是唐玄宗的音乐老师,经常出入岐王李范府上,李范是一个喜欢结交文人雅士的王爷,杜甫就经常跟随那些文艺大咖来他王府蹭吃蹭喝: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同样的,王维也经常跟李龟年出入李范王府,由于王维兼有李龟年的音乐天赋和杜甫的诗歌特长,更有两人不具备的超高画画水平,自然深得岐王青睐。

岐王又把王维介绍给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就是当朝皇帝唐玄宗的同父异母胞妹,甚得唐玄宗宠爱,是一个酷好诗歌和音乐的文艺女青年,后来也正是他把李白推荐给皇帝哥哥的。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历史(无人质疑的诗佛)(5)

玉真公主

王维号称唐朝第一美男诗人,当时又年未及二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玉真公主虽然已归入道门,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咋见王维,已然被他的颜值所倾服。

王维一曲琵琶曲,更让同样喜爱音乐的玉真公主陶醉,于是他趁热打铁,献上自己的诗作: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玉真公主听后激动不已:“这首诗我读过啊!我还以为是古人作的,原来出自你手?太了不起了!”

这样一位会诗、能画、擅音律,颜值又如此之高的翩翩少年,他不当状元,谁还有资格当呢?

玉真公主说他是状元的不二人选,主考官能不给吗?

王维是宰相吗

王维做到最大的官是“尚书右丞”,世称其为“王右丞”。

于是,有人就依“右丞”字义说他是“右丞相”,右丞相当然是宰相级别。那么,“尚书右丞”到底是不是“右丞相”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复习一下笔者先前文章“读王安石《登飞来峰》,由状元到宰相浅聊唐宋的科举与官制”(参阅笔者先前文章):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历史(无人质疑的诗佛)(6)

三省六部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侍中”为宰相。

中书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尚书省的副长官“仆射(读ye)”和门下省的副长官“门下侍郎”为副宰相。

六部最高长官叫“尚书”,副长官叫“侍郎”。

尚书省在尚书令和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左丞协助尚书令,分管吏部、户部、礼部;右丞协助仆射,分管刑部、兵部、工部,主要职能是监察,没有什么实权。

也就是说,左、右丞只是尚书令和仆射的属官,不是什么“左丞相、右丞相”,是不是宰相,关键在“相”字,而不是“丞”字,不能望文生义,不然“驿丞”岂不成了“驿站里的丞相”了?

更何况唐朝根本就没有设什么左丞相、右丞相。

是不是宰相,关键看官阶品位。

唐朝的官阶制度是九品三十阶,其中一品、二品多是虚设,尤其一品,很少有人及此,只有那些太傅、太师之类的才能达到,而且多是死后谥封的。

所以唐朝的宰相,多为三品官,有的是二品或者从二品。

从品位来讲,尚书左丞是正四品,尚书右丞是正四品下,而各部尚书是正三品,右丞分管三个部的侍郎(副部长)也是正四品下。

这就有点类似于国务院里面的处长,分管几个部的事情,虽然你身处上级部门,但你的级别未必有你分管的部长们高。

所以,从尚书右丞“正四品下”的官阶来看,王维肯定不是宰相级别。

然而,也不要太早下结论。

其实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人担任过尚书令,他当上皇帝之后,因为他本人担任过此职,为了避讳,后世的尚书令都是虚设,而以左、右仆射统领尚书省。

由于没有了尚书令,所以左、右仆射已经是实际上的宰相,假如他们的官阶由此上升到二品、从二品,而尚书左右丞也水涨船高,上升到三品,那么也有可能是宰相了。

因此,关于王维是不是宰相的问题才具有争议性,值得考究,有待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