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70年春华秋实,70载风雨兼程,北京日报不仅是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

初心昭昭,使命迢迢。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北京日报积极参与其中,推进精治共治法治,在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1)

1955年,“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上,居民在听讲解员讲解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 李祖慧摄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2)

2000年,本市城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图为西城区德外街道在学生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潘毅摄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3)

2020年5月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进入新阶段。图为丰台区美域家园垃圾分类驿站。刘平摄

28年前推动“公厕革命”

1955年,人们通过《北京日报》接触到一个新鲜词——垃圾分类。

那一年10月,北京市“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在中山公园内卫生教育馆开幕,一时间吸引了1.4万余人前去参观。《北京日报》敏锐捕捉到“垃圾分类”这一新闻点,用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报道,在67年前传递出一个十分超前的理念,“垃圾分类处理将要在本市逐步实行”。

1957年,《北京日报》发表了《城区将分类收集垃圾》的文章,最早提出并实践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生活,新闻媒体有责。70年来,《北京日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新生事物鼓劲,为城市文明助威,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994年,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大赛在北京拉开帷幕——“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以公厕设计为主题举办大赛在我国似乎还是头一次。

想要推进城市治理,关键要看老百姓支持不支持、参与不参与。公厕建设,并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解决公厕问题,也应当动员社会力量。1994年,由北京日报社和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这次公厕设计大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此,北京开启了“公厕革命”的行动。

赛事开启后,立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3个月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参赛设计稿340份。北京日报记者娄晓琪曾以公厕大赛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在'95香港国际公厕大会上宣读论文《公厕革命——北京人观念的嬗变》,受到与会代表起立鼓掌欢迎。

时隔一年,一座仿虎头造型的公厕出现在西城区大木仓胡同西口,这座公厕就是从首都公厕设计大奖赛中选出施工的38座公厕之一。1995年,首批共计38座设计新颖、美观实用的现代化公厕出现在京城大街小巷。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4)

1955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2版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5)

1955年12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城市观察”当好守望者

1987年,距离1990年北京亚运会召开还有3年。那时,有外国人对中国能不能办好亚运会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身处“自行车王国”的北京,交通环境能否确保亚运会的有序、畅通。

那一年,《北京日报》一篇《各行其道 遵守交通规则》的报道,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机动车和自行车的矛盾,在今天的马路上已经越来越尖锐,那么应该谁躲谁呢?

曾任北京日报政法部主任的王和,对北京亚运会召开前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亚运会召开前,《北京日报》就已多次报道北京交通秩序问题。早晨7点钟,记者站在东西长安街边,看着如潮水般涌动的自行车车流把护栏外的慢行道塞得满满的;在珠市口路口,记者数了数,1分钟的时间就有250多辆自行车从各种汽车的缝隙中挤过。

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先后两次召开万人大会,一场针对自行车秩序的大规模整顿在全市范围内铺开。《各行其道 遵守交通规则》《泱泱自行车的冲击》《怎样搞好自行车交通秩序》……一篇篇稿件密集刊发,为城市交通环境提升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亚运会如期召开。期间,闯红灯等明显违章的骑行人明显减少,路口不再拥挤不堪,和一年前的混乱情况相比,北京的交通秩序有了大改观。一篇名为《路面奇迹》的稿子刊发在《北京日报》头版,“亚运会召开期间,人们高兴地发现,北京的柏油路上出现了‘奇迹’。”

书写时代变迁,引领社会舆论,关注百姓民生,助推社会进步……70年来,《北京日报》一直是城市的守望者,不断探索着各种角度及方式,连接读者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

2006年7月4日,随着北京对城市管理日益重视,一个名为“城市观察”的栏目,首次出现在了《北京日报》的版面上。“从开始亮相,这个栏目就独辟蹊径。”时任北京日报社会新闻中心主任的陈先回忆,栏目创办伊始,就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少人关注”的问题。

记者写《地铁公交乘客天天“看”妇科》一稿时,深入调查到车厢内随处可见的妇科疾病医疗广告均是违法广告的事实。稿件刊出后,地铁所有线路、公交576条线路两万辆车全部撤下妇科广告。写红绿灯、车站设置等问题的稿件,也均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交管部门当天就对报纸曝光的问题路口信号灯进行调整,公交集团连夜制订方案,把7条线路撤出北京站前街。《满街乱窜的电动车该管管了》发表后,本市对非机动车加强管理,明确规定超标电动自行车不得上路行驶。

时至今日,“城市观察”栏目依然在发挥着“观察哨”、“助推器”的作用。

一篇篇稿件紧盯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从细节入手,以多专题小组合、现场目击等模式,及时传递着一线记者对北京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方面的观察和思索,推动城市管理向主动服务、源头治理、精细管理转变。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6)

2006年3月22日,《北京日报》7版“本报独家视点”栏目稿件。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7)

2020年12月22日,《北京日报》5版“城市观察”栏目稿件。

共治得来最美街巷

70年来,《北京日报》不仅见证了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不断攀升。但媒体的力量不止于见证,更在于推动。

早在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就在创刊号上,发出了《全市人民举行清洁大扫除》的消息。

2018年,也是北京正式启动第一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第二年,北京日报社联合市城市管理委、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共6家单位发出“我家街巷最好看”活动倡议书,呼吁全体市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来。倡议一出,街道、社区、市民、商户纷纷响应,积极行动起来。

《北京日报》发起的“大扫除”“最美街巷随手拍”等一系列活动,为全市的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凝聚力量。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本市打造出西总布胡同、雨儿胡同、杨梅竹斜街、五塔寺路、望京小街等40条北京“最美街巷”,在全市掀起推进城市环境精细化治理的热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北京日报社迅速转型,多端联动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一系列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体验良好的新媒体产品。自2020年起,北京日报社联合市城市管理委连续3年推出“市民群众最喜爱的十佳春节及元宵节景观布置”评选活动,邀请市民在线为心仪的景观布置投票。今年,在短短21天的活动时间里,就吸引市民投出81万张票。

70年,让一张报与一座城紧紧相连。

70年,北京日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助力北京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精度和效能,向美好的未来更进一步。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8)

2018年4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9)

2021年,北京最美街巷颁奖仪式举办,评出府学胡同、鹞儿胡同等十大最美街巷。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

倡导垃圾分类的时间(最早倡导垃圾分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