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问:“何为友?”
禅师示:“友分四种:
一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
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
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
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
友情这件事谈对了,比爱情还靠谱。
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而著名思想家梁漱溟一生注重交友,朋友也非常多。
那么,他如何交到真朋友的呢?
- 01 -
自己够朋友
好朋友,心有灵犀,无需多言。
真正的朋友跟你有相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需过多的语言,也能理解你。
跟这样的朋友交往,你会觉得很轻松,即使产生矛盾也能轻易化解。
梁漱溟自己也说,朋友相交,大概在趣味上相合,才能成为真朋友。
从自己的趣味、好尚、品格,而定朋友高低。
的很多朋友,是看了他的著作、听了他的演讲而主动与他结交的。
林宰平年长梁14岁,当梁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林宰平已是极有清望的士人。
但是,当他看到梁漱溟的《究元决疑录》之后,非常欣赏,所以,他选择主动去找了梁。
“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1948年,梁漱溟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如此写道。
梁漱溟喜爱书法,到耄耋之年的他,仍老而弥坚,勤耕不辍,书作迭出。
1950年1月,他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盛请邀请赴京。行前,他把自己创办学校的图书和古字画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正是老先生自身在学术上有着辉煌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才使他结交了众多类似的好友啊!
所以,如果你想交到值得深交的朋友,首先你得成为值得深交的人,即首先你自己得够格,够朋友!
- 02 -
以真换真,相知相信
梁漱溟在《我的人生哲学》中谈到朋友时说,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
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
清楚了这人之后,心里便有把握。
他和胡适的交往也是如此。
胡适一生笃信的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一再鼓吹对中国进行深刻的改变,在当时普遍受到知识界的尊敬。
但在梁一派看来,人家已经刀架在你的脖子上,你却去讲那些猴年马月才能实现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当下的事不解决,再好的构想也只是一场春梦。
于是,在1930年7月,梁漱溟直接致信胡适,向胡适发难:
“大家公认中国的第一大仇敌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其次是国内封建军阀。您却认为不是,而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有什么道理?”
没想到,胡适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梁漱溟的表里如一,坦诚直率使两人的友谊更加坚固了。
所以呢,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相知者彼此都有了解之谓也。
片面的关系不是朋友,必须是两面的关系,才能发生好的感情。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
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
既成朋友,则无论在空间上隔多远,在时间上隔多么久,可是我们准知道他不致背离。
- 03 -
志同道合
在1917年,年仅24岁的梁漱溟被破格聘任为北大讲席后,很快登出“求友启事”,寻求志同道合、能与他讨论和学习东西方文化的朋友。
1924年,梁辞去北大教学工作,赴山东主持工作,并筹办曲阜大学。
此时他把“交朋友”和教育联系得更加紧密,认为教育不仅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也是跟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同处共学,造就自己。
由于坚持这样的教育观,梁的身边又有了更多的年轻朋友。
虽然因时局变化,梁于1925年返回北京,但他在曹州的学生也纷纷跟到了北京。
这些学生中的武绍文、李渊亭、席朝杰、吕烈卿等人,均跟随他数十年
由此可见,真正的友谊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真朋友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
在相同志向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潜伏着一个友谊的种子;咦!看它在心里面透出了萌芽。
在温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潜意识中,忽然偷偷的钻进了一个外人。
哦!原来就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