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诗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也常常被引用在思念的句子、文章中,但你知道吗,这句话并不是形容思念爱人,而且思念亲人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苏轼思念他弟弟的名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轼思念他弟弟的名句(写下了千古名篇)

苏轼思念他弟弟的名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诗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也常常被引用在思念的句子、文章中,但你知道吗,这句话并不是形容思念爱人,而且思念亲人的。

苏轼是一个重情之人,有与妻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情,还有与弟弟苏辙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之情。

这首《水调歌头》便是思念他的弟弟苏辙。他为何对弟弟苏辙有这么深的感情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韩柳欧王曾三苏,这是对唐宋八大家的概括,而“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苏洵为父,苏轼苏辙为子,所以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有副对联是这样说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在历史上少有,苏氏一门,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更具传奇色彩的是,苏轼俩兄弟的感情出奇的好,究其根源,还是离不开苏轼的家风。

好的家风,必然会养出优秀的子女。正是这样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养成了兄友弟恭的苏轼与苏辙。

父亲苏洵与夫人程氏对苏轼和苏辙从小进行严格规范的培养教育。夫妇俩一个严肃刻板,一个慈祥温厚,但都是饱读诗书、深怀报国之心的人。他们深深地影响了苏轼兄弟的成长,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取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苏东坡在诗中回忆自己的家庭时,写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答任师中家汉公》)。

家门前有许多竹子,房间内有很多书,指书香之家。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格的高尚和知识的渊博。这也间接的写出了苏轼的家教纯正以及自幼就在书海里长大。

年少时,两兄弟一同跟着父亲学习,后来,父亲四方游历学习去了,母亲程氏亲自教他们读书。在母亲的教导下,兄弟俩一起识文断字,即是朋友,又互为老师。

苏辙常说“子瞻读书,有与人言者,有不与人言者,与辙言之而谓辙知之”:哥哥读书的心得,有的与人分享,有的不与人分享,但都会与我分享,说我能明白他。

又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子瞻照顾我时,就是我的兄长,教导我时,就是我的老师。

他们的手足情深,是在父母亲的爱的氛围中,在书香墨香中,在一起学习的氛围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苏轼把苏辙当作弟弟来教导,而又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来倾诉,为什么?因为苏辙懂他!

他的小迷弟苏辙,懂得温柔的哥哥对学问的执着与坚持,视兄长为终生榜样,谨记父训,一生追随左右。他的命运一直为兄长所笼罩,这使他吃尽了苦头,也享尽了荣耀。但他却无怨无悔。

苏轼兄弟以父亲为榜样,立志远行,以入仕进身为最终目标,这其中当然有着儒学的强大规定力,是“学而优则仕”的必然取向。最终他们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超越了父亲,在仕途上官至三品甚至更高,且著作很多。

兄弟两人一旦踏上仕途,便走入了身不由己的浮沉世界里。他们在这段崎岖的道路上行色匆匆,漂如浮萍,一生难得见面,大部分时间都在相互遥望。他们青年时代有过“夜雨对床”之约,命运却将两人远远地分开,于是就勾起了他们之间那深深的怀念和忆想,有了那么多的书信往来和诗文互答,也有了苏东坡的千古佳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及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不得不与苏辙分开。他也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达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念之情,在皎皎月光下,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明月寄相思,千里心相印。

这样的一对兄弟,古往今来温暖了多少世间人心。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血脉相连的亲情,看到了惺惺相惜的友情,也看到一个好的家风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苏轼对苏辙的念念不忘与深深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