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垃圾分类为什么这么难(先行小区的小烦恼和见解)(1)

垃圾分类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从在新闻里看到真正去做,市民们也有着自己的小烦恼和见解。

老人的“垃圾分类”有年代特色

“小年轻对垃圾分类或许懂得多,但平时在做的主要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家住前洲润洲花园80岁的高阿婆平时和儿子、媳妇一起住,她表示年轻人忙着工作,只有早晚才回家,早上下楼时电梯里拎着垃圾袋的多是像她一样在家的老人。除了复杂的分类方式,最令高阿婆头痛的是为了激励而设置的回收兑换积分——居民将玻璃、塑料、纸张、金属“卖”给回收人员能够换取相应积分,高阿婆认为积分兑换对于像她这样的高龄老人来说实在麻烦,不如直接把硬板纸、瓶瓶罐罐等卖给收旧货的。比起小物件,现金对高阿婆而言更有吸引力。

“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桶我偶尔去扔,主要还是要等收的人来卖钱”,小区居民张阿姨介绍,垃圾分类施行后,小区里有两拨人来收可回收垃圾,除了原来收旧货的隔段时间会来,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每个礼拜也会派人来收两次,老人们会货比三家再出手,“当然哪里价高我们卖给谁”。张阿姨从前就有存硬纸板、塑料瓶等换钱的习惯,那时候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如果这就叫垃圾分类,那么老年人对可回收物的分类意识更强些”,张阿姨表示,年轻人要“舍得”些,平时包装袋、饮料瓶都随手扔了,她们这一辈的人却大都喜欢收集这些。

走在润洲花园小区主路上,每隔两三百米就可以看到一排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收集桶。随机打开一组查看,垃圾基本只有薄薄一层。标有“塑料”的桶中垃圾最多,里面的垃圾也基本做到了对号入座,写着“金属”的垃圾桶里却混入了塑料的牛奶盒,写着“玻璃”的桶中也能看到各种纸袋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回收箱主要是过路人扔的多,不太会把家里存着的特地拿过来分类,还有些年纪大的人不识字,可能看见垃圾桶就扔了”,周边居民解释。

居民:“垃圾分类”需要多刷存在感

近日,无锡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垃圾分类小区已在单元里陆续装上了有害垃圾收集袋,推门进楼就能看见,收集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回收废弃灯管、温度计、过期药品、废弃电池,收集袋上还有回收热线进行指导。“以前垃圾都是一个袋子一扎直接扔在家门口的垃圾桶,现在这个收集袋就放单元门口,天天能看到,自然也就注意起来了”,下午三点左右,前洲润洲花园单元楼门口三三两两地坐着老人吃茶聊天,他们已渐渐习惯这个安装不过一周的收集袋,“这两天偶尔能看到有人往里放废弃电池了”。居民谢阿姨表示,以前对垃圾分类没概念,哪怕在距离单元楼百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一个回收柜,依然没觉得自己的小区在实行垃圾分类,直到回收袋摆进了单元楼才有真切的体会。在她看来,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需要多刷存在感,才能让居民逐步适应,从而养成习惯。

从2014年开始试点垃圾分类至今已有5年,对长江国际雅园的居民来说,垃圾分类早已融入了生活中。步入小区,大门右手边的小空地上就是一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投放容器。漫步在小区里,每栋楼的1楼大厅内都摆放着慈济环保教育基地为居民制作的纸质可回收物投放容器,这些容器将可回收物的类别分得比普通的容器更为细致。为了方便居民记忆,在容器的上方墙面上,还贴着环保十指口诀。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之后,现在有时候有居民搬家了,置换下来比较好的家具也会贴上小纸条放在大厅里,看看有没有需要的居民能拿回去用,特别好。”小区居民石英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的开展真的挺不容易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小区物业公司刘列介绍,2014年刚开展垃圾分类时,社区、物业的工作人员会在每天早晚两个时段,在小区里指导投放。寒暑假也会号召青少年参加垃圾分类相关活动,来引导年轻人养成习惯。

5年来,社区、慈济环保、物业一起做了各种工作,包括分发给居民分类垃圾桶、张贴醒目的分类标识、分发宣传单页……小区有1600户业主,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入户宣传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垃圾分类的认知率也比较高。

垃圾分类中也有居民格外感兴趣的项目——将厨余垃圾中的果壳、水果皮之类的物品和黄糖混合在一起做成酵素。“酵素可以用来冲洗菜、洗碗、浇花,效果很不错。”石英的小姐妹就很喜欢做酵素,没事的时候常常一起做着玩。

居民小区垃圾分类为什么这么难(先行小区的小烦恼和见解)(2)

“先行者”遇到一点小烦恼

但最近长江国际雅园的居民也遇到了一点小问题,以前的分类标准和现在的有点不一样。“以前是分为有害、厨余、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四类,现在按照新的标准虽然也是四类,但具体的类别有了一些不同。9月1日起,小区内的垃圾桶也都按照新标准更换了标识。”刘列表示,分类标准不同后,虽然宣传过程中也有沟通,但是对于业主来说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比如虽然大部分人知道将厨余垃圾扔进易腐垃圾的容器中,但在个别辨识度不高的垃圾上就容易犯迷糊。刘列坦言:“这几年下来,困难也还是有的,也不可能说百分之百的业主都支持,有些业主还是觉得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不是很高,这只能通过慢慢地宣传和引导来改变。”

几天前刚刚参加过垃圾分类培训的石英也是即将上岗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她表示,因为小区2014年就启动垃圾分类了,并且还给居民分发过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每个季度也会发放颜色不同的垃圾袋。所以居民分类意识都比较高,分类率也很高,只是因为之前分类的标准和现在规定的标准稍有差异,所以还需要再宣传引导一下。

同时,石英认为,虽然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但周围的小姐妹们都很愿意去学习新的分类方法。“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嘛。现在很多幼儿园也都会教孩子们垃圾分类,回到家里之后,爷爷奶奶没有分类习惯,扔错了垃圾,孩子就会主动纠正大人,这也会有带动作用。”她笑着说。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遇到了来雅园拜访朋友的小陈,小陈表示自家住在老小区,目前还没有开展垃圾分类。作为90后的小年轻,小陈表示,之前一直觉得垃圾分类挺烦的,不过因为经常到朋友家来玩,看到垃圾分类的纸箱,还有环保的做法,现在心里已蛮期待的。

提升群众参与度可从需求入手

作为玉祁最早开始垃圾分类的小区,溪秀苑的分类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一年来,蓝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驻溪秀苑负责人沈健见证着垃圾分类给这个小区带来的变化。“垃圾分类减少了小区的安全隐患,原来小区居民都喜欢把很多垃圾堆在楼道里,有了专门的投放地和定时的收集人,物业的工作好做多了”,沈健表示,以前去楼道排查免不了要弄得不愉快,如今有了分类桶,楼道已基本能够保持干净整洁。

溪秀苑有一套智能分类投放设备,居民投放可回收垃圾后可换取相应积分,并直接在旁边的机器上用积分兑换物品。兑换机里摆着香皂、夹子、挂钩、棉签、牙签等生活用品,其中已有部分被居民换走。在物业处,还有金沙田公司设置的兑换点,居民可凭积分兑换洗洁精、洗衣液等价值更高的物品。“生活用品只能吸引一部分居民的兴趣,是否可以考虑让兑换物品更多样化一些呢?”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沈健认为多维度的物品置换或许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参与和关注,比如添加电影票、小朋友的玩具、小零食、油卡等作为置换物品。

“无锡对于垃圾分类没有一刀切,循序渐进的节奏很好,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百姓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工作中沈健发现,从“垃圾分类对下一代的好处”出发进行宣教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这是需要全民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要让居民知道垃圾分类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影响,只要坚持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记者 张颖 陈钰洁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