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农村结婚的时候也有“催妆”的讲究,在接新娘的当天,新郎的男伴们一群人奔向新娘家。自然期间非常的热闹,拦门要红包等是必不可少的桥段。若是过程中耗时间过长,这时候就要“催妆”了。在门外等候的新郎男伴,放上一截鞭炮做提醒,让里面闹腾的人们快点结束。
“催妆”作为结婚的一种风俗,其中“妆”指的是新娘,而“催”则是新郎。传统婚姻中六礼分别“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作为最后一项礼仪,“催妆”一俗也就结伴而生了。民间的风俗往往都源于上层的礼制,追溯“催妆”大概起源于西周。
这表现出来女性即将别离父母和源于的家族,对于以后生活的未知。也是人生重要阶段的转变,将接受一个陌生家庭,饱含了对抚养自己父母的不舍和眷恋。女方在出嫁时男方要多次催促才能梳妆启行。婚礼前两三日,男方还要下催妆礼,凤冠霞帔、婚衣、镜、粉等。
催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深入民心,《酉阳杂俎-礼异》有这样的记载,”北朝婚礼……夫家领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娘子催出来!’齐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在唐朝的时候催装的习俗达到鼎盛,过程中的“催妆诗”,让新人及早打扮等候迎娶,对这项民俗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
如唐代诗人卢储的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既追诉了李女昔年申请期许,又表达了自己盼望她早下妆楼的急切心情。感情深切的新娘子看到这样的诗,自然心里也多了一些急迫心情。
此风俗非常流行除了催妆诗,上至帝王世家,下到行车走卒,在结婚的时候都要念上几句催妆诗。甚至新娘到夫家后要以扇遮面,还需要一首却扇诗新娘才能示人。、。到了宋朝的时候催装诗逐渐发生了变化,催装诗成了催装词,“掩扇”风变化成“盖头”,但催装的习俗仍然广为流传,一些细节可能改变,但整体基本相似。
听村里老人讲过曾经催妆的习俗,男方雇人太盒子到女家下“催妆礼”,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环子,外加四色礼。女方则写好“婚单子”,包括诸多婚俗礼节。催妆在农村里算是比较隆重的一件事情,是结婚过程必不可少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