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请回答1997》,觉得挺一般的,所以就一直搁浅没什么兴趣看这部,假期在家里闲得无聊,就刷刷《请回答1988》。


编剧三年时间的水平提高也有点厉害喔,《请回答1988》相比较《请回答1997》要优秀很多。


请回答1988这个剧怎么这么温暖呢(请回答1988被夸大的神剧)(1)


除了常规性的优点,人物塑造出色,群戏精彩,细节工整,它的优秀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除了细节的工整,更主要是拍出了80年代的时代气息。


其实这个不容易的。


像我们现在很多电视剧拍过去的时代,都只做表面功夫,换上那个年代的衣服和故事背景啊,但是整个人物的行事风格语言气质思维方式还是“现代”的,没拍出往事的气息,容易出戏。


这部片子就做得非常好,邻里间做菜互相让孩子送菜,这就是很明显的80年代的气质,只有80年代的邻居们才有这种邻里的热情。还有女学生们在课堂上看言情小说,画某个异性名字笔划的情窦初开,这些都是很80年代的,至少是真实的重现了我小时候的回忆的。


第二,它的优秀,是写出了平凡的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困境,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彼此之间人情的这种流动和温暖。


林怀民说的,一切好的艺术,都是人情的往来。


很诚实的说,这种剧本,我们目前是写不出来的。


就我们目前的这个环境,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我们的“分别心”都太严重了。


同样是写贫穷,《请回答1988》德善的爸爸是怎么刻画的,而《欢乐颂》里樊胜美是怎么刻画的,对比太明显了。


德善的爸爸的贫穷和困境,不掩盖他的优点,他还是个可爱的人,他有正常的妻子和孩子,但是樊胜美这个人,她本人基本上没什么可爱之处,家庭当然也是贫穷配置的吸血鬼家庭,观众和编导对她只有又可怜又痛恨的感情。


请回答1988这个剧怎么这么温暖呢(请回答1988被夸大的神剧)(2)

对“困境”理解和处理的不同,这个其实已经成了国内影视剧的大问题,价值观很难纠正,认知决定了作品怎么拍。


比如之前的电影《半个喜剧》,孙同那叫困境吗?


你是依靠你的兄弟解决北京户口和找到工作,还是找一个北京女朋友解决北京户口和住房问题,你选一个?


喔,这个选择好难啊,真是太难了。这个障碍真是太大了。真特么的不好选啊。


请回答1988这个剧怎么这么温暖呢(请回答1988被夸大的神剧)(3)


对比看看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是怎么设置的人物困境。男主角需要一辆自行车,因为他要活着,要工作,就需要一辆自行车。然后他去偷一辆自行车,被逮住了,那个车主准备打死他,男主角的儿子一直哭着喊,爸爸,爸爸。这时候车主说,好,看你儿子的面,这次就放过你了,你就这么当爹的吗?你不丢人吗?人物从生存危机上升了父亲尊严的牺牲,你怎么选?这才叫生命的困境。


请回答1988这个剧怎么这么温暖呢(请回答1988被夸大的神剧)(4)

理解困境,和处理困境,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成为国产影视剧很大的毛病,因为技术是可以调整的,而价值观是很难调整的。


如果创作者和观众心里都有明确的“高下之别”,哪种生活值得赞扬,哪种生活应该被鄙薄,这一类人集合起来嘲笑那一类人,只要有了这个东西,人情的流动就很难流动了。


这些当然都是《请回答1988》的优点,但是,豆瓣打分9.7分,那我认为还是太夸张了一点的,它有些地方,也还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


我个人认为,它有些小缺点。


第一是容量问题。


这个戏是一个生活剧,家庭剧,它没有太多的故事性,就是几家邻居的日常戏,那么,它的容量其实是相对有限的,因为讲来讲去都是那些事儿,很快有点重复,让人耐心不足。


这个剧,虽然只有20集,但是每一集大概有100分钟,总时长挺长了。


反正就我个人观感来说,前面十集,我精神都还比较集中,后来我就有点疲态了,太长了。


题材决定了片长。


当然,有些人就喜欢这种,演一百集,他也不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二是爱情线问题和狗焕这个人物塑造问题。


狗焕自从第十集开始,基本人物状态没动了,对德善的感情没有发展了,就是处于发现阿泽喜欢,他就躲着,一边逃避一边喜欢的状态,整个的情感就胶在这里了。这个状态继续后十集,就没什么意思了。


我猜编剧之所以让狗焕停在这里不动了,是为了让德善跟阿泽的感情往前走,假如狗焕主动追,那么,德善很可能是能被狗焕追到的,那就没阿泽什么事儿了...


或者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在编剧的最初构思里,狗焕其实是第一男主设置,因为最初的狗焕和德善的爱情戏都似乎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第一男女主的感情设置。


两人互损互相吵架,又别扭的欢喜冤家,而且又有那么多出色动人的“名场面”,比如小巷里的贴面拥抱...


成年后的德善老公的毒舌,其实也跟前几集的狗焕更加像同一个人。


是不是编剧后来调整了第一男主?


anyway,不管编剧调没调,这儿的问题就是,狗焕这个人物后来慢慢地失去味道了。


当然,有人说狗焕可能本身就是这种犹豫胆小的性格,之前对善宇的误会也是。


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生活和作品是有区别的,生活就是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但是剧不可以,必须感情一直在发展,不然这戏就不好看。


狗焕的前十集情感戏是OK的,他在确认,确认自己对德善的感情,而且误会善宇喜欢德善的设置,也是观众第一次看见,有新鲜感。


等后来阿泽出来喜欢德善,狗焕的态度跟上次对善宇的态度又是一样的,同样的戏份又上演了一次,观众已经觉得不新鲜了,对这个人物的情感状态有点没耐心了。


请回答1988这个剧怎么这么温暖呢(请回答1988被夸大的神剧)(5)


人物情感状态的前进,的确很难。张爱玲分析《红楼梦》,说宝黛爱情为什么两人第三十四回正面确定感情,宝玉赠帕后,停在那里了,感情线不正面走,曹雪芹写别的去了的,一直到第五十七回,紫鹃跑来对宝玉说林妹妹要走了,宝玉发疯才转回来。第三十四回的时候,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很确定很确定了,再写也没法再发展了,曹雪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想接下来怎么安排戏剧性,一直想一直想,拖了好久,一直到第五十七回,他再不接着写宝黛爱情,恐怕读者会忘记这条主线,于是,他从旁人眼里切入进去写,不正面写,写宝玉听到紫鹃骗他就发疯了,情感累积度又上去了,旁人都看出来了。人物的情感一直在动,没有静止,这是编剧和作者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剧集的一些看法,仅代表个人意见,欢迎心平气和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