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老舍正在吃饭,有人赶来告诉他,分别多年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重庆找他,老舍一听,心中一惊,手中的一双筷子差点掉地。

老舍与妻儿已经分离数年,听闻他们来找他不是应该非常高兴吗?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老舍接到妻儿并没直接把他们接到住处,而是让他们暂时居住在别处。这是为何?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1)

原来,老舍的住处还有另外一个女人——赵清阁。面对两个女人,老舍真的是一个都不舍得。当时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父亲曾在是满族的护军,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不幸牺牲。而老舍当时只有1岁。

从此老舍的母亲强忍受失夫之痛,背负起养活一家6口人的重担,母亲为了生计,就找了份为人洗衣的活,来赚点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非常清贫,夏天吃小葱,冬天吃白菜帮子。

家里的房子也非常破旧,摇摇欲坠,遇到大风大雨,一家人晚上都不敢睡觉,紧紧挨着坐在一起,生怕房子塌了来不及跑。

幸好老舍得到了一个叫刘寿绵的富人资助,在8岁的时候进入学堂读书。老舍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好。

后来,老舍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学校。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2)

毕业后,老舍受聘到一所小学,当上了校长,月薪180大洋,在当时相当不错,家里的日子也好过起来。

这时,老舍才有勇气托同窗罗常培到爱慕已久的刘小姐家去提亲,可是因为家道中落,刘家老小都出了家,刘小姐也随家人带发出家。

这是老舍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没有了下文,老舍为此也伤心了好久。

1924年,25岁的老舍决定到外国看一看,于是就来到了伦敦大学当了一名中文教师。

人生地不熟的老舍租住在一个院子里,碰巧的是身在牛津大学的许地山也在这个院子里租住。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留学之前还与瞿秋白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小说月报》,是不折不扣的文学家。

因为语言相同,又同是爱国人士,在思想上有许多共鸣。

在闲暇之时,就会在文学上互相讨论研究,老舍在许地山的带动下,文学创作热情也被最大潜力地激发出来。在空闲时间,埋头写下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得到许地山的认可。

1926年,在许地山的极力推荐下,老舍《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多期连载。

老舍在许地山的鼓舞下,又连续创作了《赵子曰》等作品,从此中国文坛上就有了老舍的名字。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3)

1930年,老舍回到北京,此时的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北京师范大学派学生胡絜青等人邀请他到校演讲,老舍欣然同意。这是老舍与胡絜青第一次见面。

老舍的母亲看到老舍已经过了31岁还没结婚,也是非常着急,就托罗常培给老舍张罗个合适的对象。

没想到罗常培找到的人正是就读于北大的胡絜青,她性格活泼,说话做事都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博学多才,重要的是两人还同为满族人,生活习惯也一样。

在老舍母亲的催促下,罗常培也开始为两人的见面、认识、相处创造机会。两人在多次接触中对彼此产生了情愫。

不久后,老舍就被安排到了济南教学。此时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胡絜青的位置。

老舍心思细腻,在空闲时间就会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文字,他的文字总是含蓄中带着幽默,温暖如风。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4)

更关键的是老舍每天都会至少给胡絜青写一封,胡絜青收到信,嘴角也总会上扬,然后把这些信重新叠放整齐,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胡絜青彻底沦陷了。

这样一个文采飞扬的作家,哪个女孩会不动心呢?看来有时候谈恋爱文采也非常重要啊。

1931年夏天,32岁的老舍和27岁的胡絜青在家人和好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两人还约定婚后两人不许吵架,要和和睦睦地过日子。

婚后,两人为了结束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刚刚毕业的胡絜青就追随老舍来到济南,在一所中学任教。两人果然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安稳幸福。

当时的中国战火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两人安稳的生活也只是暂时的。

老舍整日看着报纸上的消息,时刻关注社会动向,思虑成熟后,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了《大时代与写家》,表示要起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抗日的队伍中去。

老舍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到武汉参加文艺界的抗战活动,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胡絜青。

当时老舍确实不适合留在济南,日军可能随时会攻到济南。而以老舍的名气,很有可能会被日本人逮捕,与其被动被抓,不如主动去参与到适合自己的革命队伍中去。

胡絜青虽想跟随,但是当时她刚生完儿子不到3个月,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女儿也才4岁,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亲。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5)

于是,两人商定将妻子留在家中。临行前,老舍告诉妻子,如果没赶上车,就回来。

为了老舍的安全胡絜青不得不支持丈夫远行,但送别之时她还是留下了不舍的眼泪。心中盼望老舍能够早日回家。

辗转多日,老舍终于安全抵达武汉,此时的武汉正是文艺界的汇聚地,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人,为了革命事业,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了一起。

他们在这里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此协会也是全国文联、作协的前身。老舍被推选为了总务部主任,负责管理协会。

老舍还写下了自己的战斗宣言:“我将成为拿起手中的笔当枪的战士,和日本人斗“,”希望我死后,墓前立一个小碑: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文艺气息十足。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6)

没想到,有作家、画家之称的女子——赵清阁在这里与老舍相遇了。

赵清阁作为先进分子,进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时担任总务部主任老舍的秘书。

刚开始两人接触并不多,但老舍得知赵清阁是《弹花》的主编时,不由得对赵清阁刮目相看。

弹花是子弹之花,寓意革命子弹的胜利之花,没想到一个瘦小的女子能有这么高的革命理想。

为了鼓励赵清阁,老舍还主动为《弹花》写了数十篇的文章。

由于当时战乱不断,武汉不幸被日军占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迫迁都到了重庆北碚。

没想到,两人竟成了邻居,其中一段时间老舍在创作话剧时,遇到了不懂之处,多亏对话剧颇有造诣的赵清阁为其指点迷津。两人还共同创作出了《桃李春风》。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7)

创作过程中,赵清阁崇拜老舍的文学天赋,老舍也喜欢上了思想先进,性格倔强的赵清阁,在与赵清阁的交流中,老舍的创作灵感也再上了一个台阶。

不久后,老舍不幸患上了盲肠炎,赵清阁就日夜守候,照顾老舍的起居,这也触动了老舍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从此之后,赵清阁在重庆的消息多半都有老舍的影子。两人的朋友也大多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对二人的亲密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尽管也有人质疑两人,但两人均未就此事发生。大家的生活似乎风平浪静。

1942年,老舍的母亲离世,老舍的友人纷纷赶来葬礼,而当时,北方是日军的重要盘踞点,老舍没能赶回去。

大家看着胡絜青一手操办家中大小事,也是非常佩服,有一个人忍不住把老舍的近况告诉了胡絜青。

婆婆已经离世,家中也无太多牵挂,于是就带着两个孩子,穿过敌人的一个个封锁区。历经千难万险,50多天后终于安全抵达了重庆。托友人打听老舍的下落。

而老舍还在与赵清阁做着思想交流,对妻子的到来全然不知。做丈夫的也真是做到家了。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8)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他还告诉友人:“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

老舍既不舍得妻子,更舍不得赵清阁,此刻,他选择了沉默。

赵清阁在等了十几天后,也没有听到老舍说出个什么,于是就选择伤心地离开。

老舍这才把妻儿接到了住所,后来与妻子又生下了小女儿。

1946年,老舍因为《骆驼祥子》在美国引起轰动,受到美国邀请,到美国进行讲学。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白月光赵清阁,还写了封信给她: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定居吧。

但是信息就像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加上随后的国内战争,老舍没有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迫切需要老舍这样的人才,多次邀请无果,最终还是组织请赵清阁出面写信,老舍才决定回国。

老舍自尽的原由(1942年老舍听到妻儿来重庆的消息)(9)

老舍回国迎接他的不是赵清阁而是自己的妻子,瞬间失望极了,他收到了赵清阁托人给他的字条:各据一城,永不相见。对老舍这种生而不能见的痛,实在是太痛了。

回国后,老舍先后当上了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还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但不幸,在文革中被批斗,妻子胡絜青还发了一篇老舍婚内出轨的文章,和家人打算与老舍彻底分离开来,不知背后是为了保护家人,还是为了报复老舍。

老舍郁郁寡欢,在一次去批斗会的路上跳河自杀。享年67岁。

张爱玲曾说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