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评论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都会说到历史局限性。

但是历史局限性不是给人开脱的借口,它恰恰是对历史人物的批评,重点在于局限性,说明他一定是做错了才会有这个评价。而且是个很盖棺定论的批评,这句话一出,就说明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到死都没能摆脱这个局限性,所以历史局限性不是逃避批评的万金油,而是让今人研究并避免陷入类似陷阱的古之鉴。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李鸿章被洗白)(1)

首先要定下一个大的基调,肯定还是否定,批判还是赞扬,就像李鸿章,首先要定下批判否定的基调,在这个大背景下再去分析其所作所为。就像马老师对资本主义是批判的,不过依然肯定了它的作用,但是其基调依然是批判的,是建立在批判之上的部分的肯定。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人抛掉了那个否定的基调谈问题。把问题全推给历史的局限性是片面机械的,人就成了被时代框定的物件;而完全不看历史局限性就过于主观了,把人抽离出了物质世界的局限。

我记得在大约10年前,各种经典历史人物的重新解构甚嚣尘上。而且其中不乏各种著名学者,各种符合逻辑的新观点。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故意歪曲事实的,也不是所有的解构都是歪曲。在我来看很大程度上是扩充了历史细节,毕竟那个时候网络刚普及没多久,网络中的信息繁杂。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李鸿章被洗白)(2)

关于李鸿章洗白的问题,我确实被影响了很长时间。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原因是传统的教科书里对于历史细节不够重视,很多时候无从找寻令人信服的具体证据。尤其是传统教育喜欢给历史人物贴标签,贴完就不管了,你去问老师,老师也不知道,就说你按照标准答案写就能得分。

我们认识李鸿章就是希望自己不要成为李鸿章,到最后以一句时局所误自哀自叹,自以为遮羞。说得明白些就是要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事,并且去做这些事,那些捧李鸿章的人不过和李一样是个裱糊匠,裱糊不下去了,念李伤己,实际上屋子老了就要推到盖新,一味裱糊反而是害人。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可是那一代人都不能当李这种裱糊匠,他的苦劳的确有然而不能以苦争功。只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带着今日认识李鸿章的体悟省身思行,锐意进取,不做裱糊匠,面对利益想想公平,栖身舒适不忘他人,否则今日嘲讽李中堂的言辞他日如何面对?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李鸿章被洗白)(3)

话说我被人强烈推荐去看了《走向共和》,一开始觉得确实不错,甚至有种错觉原来李鸿章是这样的,被大家误解的太深了的感觉。中期美化慈禧的时候就感觉隐约有点不对劲,直到美化荣禄,矮化孙中山我确定这剧三观有问题。编剧其实挺高明的,看完《走向共和》你说不出有什么丑化孙中山的地方,但是确实很难对孙中山能喜欢的起来,所以我说是矮化。

电视剧本来就是艺术品,我觉得我看了《走向共和》也没觉得李鸿章有多美化啊,和我原来的认知差不多。里面他说自己不过是清王朝的裱糊匠而已,他所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已。不管他是否是勤勤恳恳还是无奈什么的,他也只是受君君臣臣的士大夫思想忠于君,而不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他只是做了他那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在时代的潮流中,他不过是顽固的旧事物,在阻碍着新事物的发生。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李鸿章被洗白)(4)

也就是因为这部作品,也出现了最大的问题,造就了一大批流毒至今影响深远的观点,虽然这观点本来就有,但是影视剧的传播性使得观点迅速扩大到大众层面,达成了颠倒是非的效果。

其实《走向共和》是一部优秀的政治剧,但也是一部很拙劣的历史剧。它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其实和罗贯中塑造周瑜,鲁肃是一样离谱的。比如,为了衬托李的“公忠体国”一边倒的把翁李之争一边倒的黑翁同龢不识时务。其实翁同龢严格来说,也算维新派。还有就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的机关算尽,把溥仪的老爹描写成了上蹿下跳的猴子。剧里大致是说他认为袁害了光绪。然而事实上他根本和袁世凯没有多大的仇怨,他也明白,并不是袁世凯告的秘,这事和袁关系不大。最多就是满人官僚与汉人官僚的一般政治恩怨。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其实很浅薄。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李鸿章被洗白)(5)

《走向共和》洗白李鸿章是剧情需要,电视剧,尤其是群像剧,不太适合给某个角色太复杂的人设,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还不一定讲得好故事。所以走向共和把李鸿章塑造得伟光正还算可以理解,就当为剧情服务了。但你要看了一部电视剧就把这当成正史,那你该去查查脑子。

《走向共和》惑乱了很多人的思想,我就是曾经的受害者。但凡不是对历史、对思想史非常有兴趣、愿意花时间长期做大量学习,这种惑乱的思想就会在心里扎根。这部电视剧的危害超级大。

其实想知道李鸿章是什么人其实不用去专门翻很多的资料,只要知道一点就成了。你看,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官,然后被所有敌国交相称赞,你说他真的是好人吗?

今人评古,因为时代和理论的先进性及优越性,往往都天生带有一种空穴来风的优越感,所以看待古人的作为就没有一个对的,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没有代入感,何来公正的评论?

走向共和李鸿章说做一代人的事(走向共和李鸿章被洗白)(6)

还是杜牧《阿房宫赋》里那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世人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