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好友张伟山从栗山河赶到鲊埠,为我送来了十来斤冬笋。当时择一二个,去其壳、切其丝后,便佐以农家腊肉,炖而食之,顿觉天下美味莫过如此尔!

刚好,《英才文萃》娇娇向我约稿:嘱我写写二十四孝故事。先写了一个《芦花顺母》后,竟被热情的读者争相传阅转发。今再写写这个《哭竹生笋》,愿一个流传千年的孝文化故事,在你再度捧读后,能受到某种启迪。

故事里的主人公叫孟宗,三国时期的江夏人。年少时,他的父亲便早早谢世了,他和年老体衰的娘相依为命。母子俩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孟宗除了勤耕,便是苦读,他希望娘能长寿,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有朝一日,登上仕途。

有一个冬天,娘病了。孟宗忧心如焚地去找大夫看病,大夫在望闻问切后,告诉孟宗:要用新鲜的竹笋做汤,才可以治愈他娘的疾病。凛凛寒冷啊,连百草都枯萎了,哪里来的新鲜竹笋呢?可是,没笋,娘的病会愈来愈重,小孟宗一个人来到屋后的竹山里,抱着竹子放声大哭。老天爷啊,救救我的娘啊。孟宗哭得天旋地转,哭得眼泪里有了血丝,他哭啊,带血的眼泪顺进竹子流进土层里。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土壤表层枯萎了的草竟然慢慢泛青,而且,土层纷纷澎开,瞬间,许多嫩笋争相钻出土层。孟宗笑了,眼泪仍然不停地流着。他虔诚地跪下,感恩上苍赐笋之恩,然后急急将笋挖取,一路小跑地奔回家去。

娘见了竹笋,病好了一半。

孟宗将笋细细地剥了,切片成丝,炖了一钵,让娘吃了。娘吃了孟宗煮的羮汤后,重病竟然得以痊愈。

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想象空间丰富,再经过若干年的流传后,故事便愈加丰满了。现在的孝感市孝昌县周港镇,还有孟宗遗址:孟宗书屋、孟宗哭竹港、泣笋台等。

后来,孟宗在外做官时,凡有好吃的食物,必定先给娘,让娘尝鲜后才自己吃。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孟宗为光禄勋,任右御史大夫。宝骱三年(公元268年),被拜为司空。

明刊本新刊二十四孝故事(英才文萃萧骏琪作家)(1)

原 文

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羮奉母。食毕,病愈。

明刊本新刊二十四孝故事(英才文萃萧骏琪作家)(2)

感 悟

《二十四孝》记载了这个故事,这时,我们不必去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一个孝子的本能,便是在父母、亲人生命垂危或者欲解某种心结时,用孝心超越生命极限去满足。至于竹笋治病的药方是否有科学依据,则不是本篇文字所议论的中心了。

孝道,是一种文化,一种道德伦理的自然回归,一个泱泱大国的崛起,除了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外,还与孝文化息息相关。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不管真实和虚构,都是人们对忠臣孝子的完美诠释。一个文明古国的雄起和发展,需要太多芦花顺母的闵损、哭竹生笋的孟宗。

明刊本新刊二十四孝故事(英才文萃萧骏琪作家)(3)

萧骏琪:守三尺陋室,做一介布衣,写几篇文字,成半个文人。几本好书、几首好诗、几个好友、几回好梦,舒卷随意中,便足了一生。希望生活和生命尽可能简单干净,有时不妨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