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于煤山寿皇亭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5岁。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蓝袍上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崇祯帝也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了,他于18岁(1627年)接手其兄熹宗朱由校的皇位,共在位17年,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心想把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光复强大,然而此时的国家已是内忧外患、积难重重,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不是几味汤药就可以挽救的了。
让我们先为这位明朝老人诊断一下病情吧:一、旱灾、蝗灾带瘟疫,天灾连年
可以说从崇祯帝即位到死亡的十七年里,中国北方蝗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饿死者无数,“死人弃孩,盈河塞路”,尤其在陕西,“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河北地区又爆发了瘟疫,那时称“疙瘩病”、“疙疽病”后又发展成“肺鼠疫”,由于当时医学条件限制,再加上旱灾、蝗灾,几年的时间里蔓延扩散到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到崇祯十七年秋,累计死亡民众达千万人以上。
二、兵变、起义夹战乱,内乱不止
崇祯元年(1628年),在旱灾、蝗灾和官府的压榨下,陕西等地终于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高迎祥为起义军领袖的第一代“闯王”。起义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至崇祯八年(1635年),全国势力强大的起义军已发展至十三家七十二营,他们在河南荥阳集会,并攻下了南直隶凤阳,甚至还挖掘了明的祖陵。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续称“闯王”,转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于西安称帝,国号“大顺”,三月直逼京城,声势浩大。
三、外患频仍,虎视眈眈
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盘踞在东北的后金就不断南下,侵犯明朝边疆。先是后金统领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公开起兵反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被袁崇焕重伤后死亡,继任的皇太极继续南下攻明,数次被蓟辽总督袁崇焕打败,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遭反间计被崇祯凌迟处死后,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用十余年时间统一了明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东北、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的疆域。自此无后顾之忧,对明朝的江山是虎视眈眈、伺机夺取。
四、君臣离析,其心寒寒
崇祯皇帝即位后,他勤政节俭,事必躬亲,昼夜不息,励精图治,史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也多次与大臣商量改革之策,“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然朝政大权被强大的文官集团把持,往往朝令夕改,令出不行,崇祯实施的赈灾募捐和图变强国竟无人支持。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他所倚重的太监杜勋投降、曹化淳也开广宁门投降,兵部尚书张缙彦开正阳门、太监王德化则引导李自成从德胜门入,他所等待的四支卫京军队(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也迟迟未到,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此时的崇祯帝万念俱灰,悲叹“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天灾、内乱、外患加上强大的文官集团、党林之争,大明国家已是支离破碎、分崩离析,行如大厦将倾,势同强弩之末,无论谁接手这么个烂摊子,都是焦头烂额、举步维艰啊,更别说刚18岁成人的崇祯了。
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崇祯帝的系列举措吧,有些我们都自愧弗如:一是铲除阉党,巩固政权。即位之初,抓准机会先剪除魏忠贤阉党羽翼,后贬其守陵,再逼其自缢。至崇祯二年(1629年)共铲除阉党二百五十八人,分别定罪处置,打击了阉党祸国殃民的嚣张气焰,巩固了自身政权地位;
二是平反冤狱,重启旧臣。铲除阉党后,对受阉党迫害的冤案进行平反,对罢黜的官员进行重新启用,并重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托其收复全辽重任;
三是勤俭节约,号召赈灾。面对旱灾和蝗灾引发的饥民灾害,他带头把宫中的金银器皿拿出来变卖应急,并号召百官捐钱捐物,崇祯皇帝还节俭自律,连他自己的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换,他还“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四是安抚内乱,抵御外患。对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下,对内农民起义采取以安抚为主,对外后金的侵犯采取坚决抵御为主,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下命调回四支卫京军队。
五是勤政敬业,励精图治。据史料记载,崇祯帝经常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称“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比起他的祖辈神宗朱翊钧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父辈光宗朱常洛纵欲享乐、兄长熹宗朱由校专注木工来,可谓过之而无不及。
六是不妥协、不割让、不南迁。在李自成攻入京城的前一夜,曾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与崇祯谈判,条件为: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崇祯犹豫之后也未答应。在此之前,有人曾提议将朝政南迁也被崇祯否决。
以上可见崇祯皇帝志向远大、杀伐果断、奖励功臣、勤政为民等等,也算是历史上少有的勤勉之帝的亡国之君了。亡国非崇祯之过,实乃时势所迫也。只能说崇祯生错了年代,成了明朝覆灭的替代品。
李自成在《登极诏》中形容崇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明史·流贼传》中评价为“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崇祯又有其性格双重的一面。他一方面铲除阉党,另一方面不汲取教训又重用太监杜勋、曹化淳等(后杜勋、曹化淳、王德化等投降李自成);一方面任用重臣,另一方面又怀疑撤职或杀之(据统计崇祯在位十七年里,竟撤换内阁大学士50人、六部尚书67人、都察院御史132人等等,为历史之最;凌迟处死蓟辽总督袁崇焕为最大失策);一方面号召官员捐款赈灾,另一方面自己的钱又舍不得往外掏(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一方面体恤民众,另一方面又逼死周皇后、袁贵妃、砍杀两位公主及妃嫔数人。如此等等概不详述。
《明史》形容崇祯为“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虽刚愎自用、独断多疑,然并非是导致亡国的直接原因。历史上夏桀商纣、北齐后主高纬、南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皆为亡国之君,亦为奢靡淫乐、昏庸之主。崇祯虽为亡国之君,但并非昏庸之主,他励精图治、殚精竭虑的想干好每件事情,却一次次的失误,以致错失了很多良机,他前后共六次颁布“罪己诏”,发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从根源上去解决,而是一味的自责,唯一可以拿得出的“铲除阉党、平反冤狱”也是昙花一现,仅此而已。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结束语:生逢乱世江山,接手破碎山河,怎奈君臣不一心,又遇天灾不枉行。民心为祸乱之根源,内政乃腐败之发端,身心劳碌方寸乱,心急如焚事功半。闯王得民心始进京,继而失朝政让满清,明朝国祚二七六,勤勉之帝亡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