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可能是最近最毒的鸡汤(催逝员穿山甲),这句话被很多管理者用来PUA下属好好干活(大郎,该吃药了),属于懂得都懂的一句经典台词。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这句话是应该辩证地去看的,真正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往往前期确实会比较困顿,但是把时间尺度拉长来看,一定能够带来更大的回馈。一鸣同学一直在提倡“延迟满足感”和“在更大范围内寻求最优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基于类似的考虑吧。

本文是对这句话的底层逻辑的一个思考,没有形成任何结论。

⭐️认知升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本质上是“谋定而后动”的一种体现。

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是不会去思考的,只会机械地执行指令,或者被沉重的劳动消耗光了所有的精力,而没办法去做有效的思考(很可惜,大多数劳动回报率低的工作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认知无法得到有效的迭代(比如现在绝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清楚比特币,元宇宙,WEB3,NFT到底是啥),而一旦认知无法及时升级,作为个体完全是有可能被割韭菜的(想想21年币圈的519割了多少韭菜)。

最可怕的是,哪怕是当年985/211的天之骄子,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同样的问题。

而一旦认知无法得到有效升级,人就会倾向于做容易而出更加有利于给与即时正向反馈的决策,摘取“低垂的果实”。典型的是无法离开职场舒适区,只敢做渐进式创新不敢做跨越式创新(油车和电车,胶卷与数字相机),等等。最终很有可能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成为时代的眼泪。

如何去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第一性原理

在之前的博客里面我有提到过这个概念,马斯克是真正把第一性原理想的很透彻,也充分运用好了第一性原理的人。对于这个话题本身,我今天不讲马首富的故事(其实后面还是会讲到hhh),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找到什么是“正确”。

第一性原理的实质是把一个事情拆分到不能再拆分为止,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的就是事物的真正本质。用盖楼举例子,如果在建造一个大楼之前,你就已经想清楚了什么地方应该放厕所,什么地方要放厨房,卧室要几个,多大,窗子怎么去开,等等,这个就是“难而正确”。而如果没有想清楚,觉得无所谓,或者懒得去想,随意摆设随意设计,这就是典型的“容易而不正确”,最终等到楼已经起得很高了,再想改动重来,成本就会非常非常高了。

用DOTA的一个场景来解释,就是你作为幽鬼你居然不出补刀斧出门,那你如何能确保你能顺利活到憋出辉耀在团战中大放异彩呢?出不出先锋盾见仁见智,看经验看阵容看队友看能力,但是出不出补刀斧就是涉及到想没想清楚这个游戏的玩法了。

所以实际上,第一性原理,本身就是用来帮助你想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打好基本功,保证方向大致正确(华为黑话),可能可以帮助你少走一些弯路。

⭐️数学模型

做难而正确的事本身,其实也是反人性的。

因为人天然是会选择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追求肤浅而简单的快乐,也就是多巴胺),而不会主动地去思考这些东西背后的本质(想的太清楚了确实会给人带来痛苦)。

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本质:

Y=(1 0.01)^x

相信高中数学还没丢的朋友应该懂看得懂这个公式,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指数函数,1是基线,0.01是增量,x是变量,因为1.01是大于1本身的,因此这个函数在坐标轴的图像,就是一个典型的指数函数,用图片来表示的话,就是下图:

底层逻辑的感悟(做难而正确的事情)(1)

那我选择的基数a是1.01,这就意味着随着变量x的增大,y的值也会随之增大,并且x的线性增大,y的值会以指数函数的方式增大。

一开始的时候,做一些小的“难而正确的事情”,确实只能给人带来一点点的改变,不会特别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都能做这些“难而正确的事情”,必然会给个人/组织带来长足的改变,并且这个改变足以“扭转全局”。

有几个问题需要去思考:

  1. 所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真正的“难而正确的事”(是 0.01,还是-0.01,或者其实是0);
  1. 多久能够从量变到质变,是不是值得去长期投入(y产生巨量变化,是否熬得到那个时候);
  1. 有没有“更加正确”,同时也没那么“难”的方法,或者让“极难”变为“没那么难”(从0.01变为0.03);
  1.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否值得我们投入巨量时间精力去做(y=无穷大是不是真正的目标)。
长期主义:

说人话就是,当你看到别人因为投机或者运气获取了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的时候,你的心态会不会崩?你会不会因为这些观察到的幸运儿,改变自己的初衷,不再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而是逐渐变得投机,逐渐变得短视?

会不会因为一直看不到希望,就不再严格要求自己,而是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者放弃已有的努力和积累,转而投入其他方向?(这个在求职和换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很重要)

滞后效应: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绝对的“正确”,但是这个“正确”太难,以至于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实现,那这个“正确”本身是否是真的正确,也是要打个问号的(在笃定与坚持和精致的利己主义中寻求平衡点)。而如果过程过于曲折(虽然前途光明),因为缺少多巴胺的缘故,除非极其笃定的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换方向或者放弃,那么这个转变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事,就又要回到第一个章节来:取决于个人认知。

⭐️特斯拉的直营体系

特斯拉确实是一个活生生地做“难而正确”的事成功的典型案例,不过今天我们不讲马斯克从创业初期到今天成为首富的故事,我们来讲一个比较小的业务场景,就是特斯拉直营店的故事。

这个确实也是在特斯拉超充/RE部门待过的人才知道的事(毕竟是内行嘛hhh)。

我们现在吹爆的“新能源三傻”的汽车销售体系,其实在销售体系都是直营 加盟的模式,而特斯拉是完全没有加盟店的,所有的特斯拉中心都是自营的。一个城市的经销商圈子其实都是比较灵通的,有大量的经销商是希望能够自己承接下特斯拉中心,并且能够由自己来经营的。

但是特斯拉也非常刚地选择了只接受租赁场地(场地的要求还非常高),不接受运营托管的模式,所以真正能够和特斯拉形成合作的业主,就会一下子少了很多。但是作为特斯拉负责开店的员工,该开的门店指标不会因为能合作的业主少就减少指标,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难”的事情(是真的难)。

但是这样的选择,也给特斯拉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所有的门店都由特斯拉自己直接运营,这样就意味着全国的定价权都在特斯拉手里,不存在不同门店有不同价格的情况,所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国一盘棋”,也才让老韭菜们随着每一次调价格体会坐过山车的乐趣。

从结果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并且最终取得巨量正回馈的故事,前期确实非常难拓展难开发,当然一旦形成体系之后给特斯拉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苦了员工)。

⭐️对个人来说,有哪些“难而正确的事”?
  1. 身材管理(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创造热量差);
  1. 积累经验、资源(职场或者创业,管理者或者销售,专业领域都需要);
  1. 创作与表达(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这都是从一辈子的时间尺度来看值得去做的事);
  1. 持续学习(认知升级真的是最重要的事,知识改变命运不是空话)。
⭐️结语

这个话题本身还是很有讨论的价值的,一篇文章写下来,提出的问题比得出的结论还要多,所以你怎么看待“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句话呢?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