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3月21日电(记者宋瑞 周润健)走进常诚的家中,一篮果蔬布雕放在柜头,几颗圆鼓鼓的荔枝,瓤肉饱满、晶莹,雪白如糯米汤圆,白菜叶纹路与经脉清晰可见,鲜翠欲滴。
布雕,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以布为料,以针为刀,布雕大师常诚潜心研究布雕技艺,在布料上雕刻出精彩绝伦的艺术世界。
他说,我用布料来塑造生命。
五彩斑斓的“布痴”情缘
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首创纺织品雕塑”,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获得多项布雕亮眼成绩的常诚,自小就与布结下不解之缘。
常诚生于1953年。孩提时,每逢跟着父母去买布,常诚总是使劲踮着脚,扒着柜台,努力向铺子里张望。
“我小时候的服饰多以灰、黑、蓝为主,而布店却是色彩缤纷的空间。当一块块布料抖开,随风飘动时,就如同一幅绚丽的图画。”常诚说。
一颗五彩斑斓梦的种子埋在常诚的心里:要亲自设计服装。当常诚可以熟练地踏着缝纫机,双手控制着针线在布上自由走动时,已是而立之年。
“有时做一件大衣,一干就是半夜,有时还通宵达旦。”常诚说,就这样落下了腰疼和腱鞘炎的毛病。
常诚最新的作品。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为了设计出款式多样、新颖时尚的着装,常诚成了布店的常客,遇到新颜色、新样式的布料,他都统统买回家。“儿子爱穿呐,他说我做的衣服比外面买的还‘潮’。”常诚说。
从裁剪熨烫,到缝链扣锁,各式各样的面料从常诚的手下滑过,变成一件件合体美观的时装。
在常诚看来,除服饰外,传统布艺,如拼布、贴布画、堆锦等,属于布自身色彩和纹饰的拼接和堆叠。而民间布玩具往往造型抽象、工艺简单,审美价值有限。
看着做完衣服的“废料”布头,常诚渐渐地产生了“把布立起来”,创作布雕作品的想法。
“把布立起来”的梦想成真
从1996年起,常诚白天是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一名技术人员,下班后,他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布雕世界。
常诚认为,布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个性。它或轻薄柔软、或厚重挺阔,或华美秀丽、或质朴大方,似千人千面,各有不同。即使同一块面料,只要缝制技巧稍加变化,就能呈现出多种效果。
布雕艺术需要充分利用布的颜色、质感、弹性、韧度、垂度等物理特性,讲究“因材施用”。
“我所选用的面料质感与布雕对象要尽量相近,通过制作小样,不断调整,才能选出最合适的布料和缝制方法。”常诚说,他制作“百子长卷”布雕挑选的面料多达400余种,尝试过程中作废的小样能装满好几个纸箱。
物料准备齐全后,常诚要设计立体布雕的平面展开图,精确地规划裁剪,保证所用面料丝流的经纬方向正确。
常诚和他的布雕作品“蒙娜丽莎”。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常诚回忆起耗时两年制作的“百子长卷”布雕作品,充满感慨。“那时,为了找到合适的布头,我像疯了一样,大街小巷满世界转,收集到的布头都快把我围起来了。100个娃娃的神态、衣着、饰品都不能重样。哪怕一匹布只能做一双鞋,都是值得的。”
为了让娃娃的形象更加逼真,常诚将黑色面料抽丝,经过上浆后,一根根缝在娃娃的“头皮”上。
这些费心、费脑的设计,常常让常诚感到疲惫。但在与布雕作品“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常诚总能将疲惫一扫而光。
“看到20米长的成品,我激动地半宿睡不着觉,就像唱了一出大戏,酣畅淋漓,把心里的想法都融入其中。”常诚说。
小布头登上“大雅之堂”
常诚说:“布料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一般人只注重它的实用性。我想把它升华,展示出纤维具有的独特表现力,让各式各样的布头也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
常诚的布雕作品上看不出针线缝制的痕迹。“只有‘天衣’才‘无缝’,我动手创作前就要把每步工序在脑海中仔细琢磨一遍。”常诚说。
经过无数次针刺和熨斗灼烫的磨砺,常诚用一根根针、一把剪刀、几团彩线、各色布头和一双灵巧双手,将花鸟鱼虫、生熟瓜果、人物面孔等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常诚最新的作品。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2004年,“百子长卷”布雕作品在第二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展出。“有人说‘难道泥人张出新款式了?’听得我心里直乐。”常诚说,他凭借这一布雕作品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
2005年,常诚成为老年大学的老师,向数百个爱好者推广布雕创作经验,这一教就是十余年。此外,以常诚为会长的天津民协布雕专业委员会已有百余名会员。
天津著名民间文艺家崔锦曾用14字评价常诚,“敢将十指夸针巧,欲与塑师争长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先生也十分欣赏常诚的艺术创作,并为其题字“布雕常”。
天上飞的、地上游的,常诚基本上“一网打尽”。可要遇到能做成布雕的物件,常诚的创作欲望还是很强烈。
“我就想创作新东西,干点真事儿。我会一直把布雕艺术做下去,争取再上一个新高峰。”常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