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牛尾蕨嫩茎采摘时期 人称槲蕨(1)

走进南方的森林中,偶尔会看到在一棵树上又生长着另一种奇怪的植物,这种植物它依附在树干上,上半部分绿色的叶子是典型的蕨类植物的叶形,下半部分是枯黄的盾状叶片,一片叠一片的生长着。第一眼看别以为它快要枯死了,它其实是生长得好好的,这种植物叫槲蕨

槲蕨一般生长在南方一些气候湿润林荫茂密的森林里,喜欢长在大树粗壮的枝干上(有的在墙上也能长),沿着树干延伸。或者崖缝岩石上,经常可以看到,生长着一丛丛犹如鸟巢的植物,上部叶片挺拔青翠,下部附着在树干上的叶片为棕色鳞片,犹如花朵,和斑驳沧桑的树皮相互辉映,非常美丽。

野生牛尾蕨嫩茎采摘时期 人称槲蕨(2)

槲蕨主要产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附生树干或石上,偶生于墙缝,海拔100-1800米。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北部、印度(阿萨姆)也有。

槲蕨属全属有16种,我国有9种,分别为团叶槲蕨、川滇槲蕨、毛槲蕨、小槲蕨、石莲姜槲蕨、栎叶槲蕨、硬叶槲蕨、槲蕨和秦岭槲蕨。

野生牛尾蕨嫩茎采摘时期 人称槲蕨(3)

槲蕨的名字和其叶片有关系,其叶片有两种,一种是枯叶雄叶,另一种是绿色的雌叶,属于分工合作的关系。一种为营养叶,也叫腐殖叶,叶片形状颇似槲树叶,主要是收集输送养分,同时起到固定作用;另一种是孢子叶,直立羽状分裂,长得像羽毛,长长地立在空中,又厚又硬,叶片下面长了很多褐色颗粒,那就是用来繁殖的孢子。由于孢子繁殖,因而是蕨类植物,再加上营养也颇似槲叶,因而叫槲蕨。

槲蕨是附生植物,对附生的树干不会产生伤害,只是寻求一个依托而已,它自己可以制造养料和收集水分。喜欢喜温暖阴湿环境,由于肥大的根状茎由于有营养叶加以覆盖,因而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野生牛尾蕨嫩茎采摘时期 人称槲蕨(4)

槲蕨在中国许多地区还被称为“骨碎补”,全草可以入药,具有活血止痛、补肾坚骨,治跌打损伤、腰酸背痛的作用呢。这里人们叫它骨碎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呢。

相传唐明宗皇帝李嗣源在位时,一天,卫士们围着狩猎场,争看皇帝射鹿。皇帝果然箭无虚发,射中了鹿的后脚,顿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正在得意间,突然从山谷树林中窜出一只凶猛的金钱豹,吓得皇帝宠妃从马上摔下来,把左脚胫骨摔成骨折。皇帝心里很着急。正在这时,一名出身民间草医的卫士跪在皇帝面前说:“万岁切勿受惊,奴才还认得点草药,保娘娘平安无事。”

说完后,便从山冈上采来草药,捣烂敷在皇妃的伤口上,很快血住痛止,没过几天,便可行走自如。皇帝大喜,问卫士此草药叫什么名字。卫士说:“启禀万岁,此药尚无名字,请皇上恩赐。”皇上捋着胡须,笑着说:“此药能把碎骨补起来,就叫‘骨碎补’吧。”于是骨碎补这个名字也就从此流传至今。

野生牛尾蕨嫩茎采摘时期 人称槲蕨(5)

后来,李时珍又根据其形状将其命名为“猴姜”。这种植物在农村很多人都有见过,但是知道槲蕨这个名字的人不多,民间大部分都称它为爬岩姜或是崖姜。有的地方叫“胡孙姜”或称“石毛姜”。

在农村,还有人把槲蕨的块根磨碎了之后,挤出它的根汁,涂在头皮上,对于脱发有很好的帮助,不过要坚持,每天涂个几次,就能长出黑黑的头发了,并且还对于牙痛它也有不错的效果,或者用来煮粥喝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

野生牛尾蕨嫩茎采摘时期 人称槲蕨(6)

随着槲蕨的价值被发现,它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很多城市的朋友在他们有空的时候,会到农村去寻找它,并采摘回来。随着人们的采摘,它在野外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现在很多农民朋友在他们需要这种植物的时候却很难找到,价格也越来越高。现在野生槲蕨都卖到几十元一公斤。

​如今,随着室内盆栽绿植的流行,蕨类植物的观赏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槲蕨形状奇特,青翠美丽,因而非常受植物爱好者喜爱。各位朋友们,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了,可不要错过哦,可以适量采摘一些带回家。(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