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汪曾祺纪念馆疑似抄袭木心美术馆”的新闻传遍网络。
而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回应说:一点都不好玩,它好笑...这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
汪曾祺纪念馆(左)与木心美术馆(右)
作为木心的学生,陈丹青早年曾这样评价木心:“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去世后被模仿被封神的木心先生,生前却带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的落寞。
他曾被打断手指,在狱中用残指无声弹奏莫扎特,用米粒大小的字写下65万字的狱中笔记。
他形容自己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
在木心身上,我们不禁要追问:理想,是可能的吗?人,真的能用梦想抵御现实吗?
01 瞧,这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呐!木心的一生,是彻头彻尾理想主义者的一生。
1927年,木心出生在浙江乌镇的一个大户人家。
他从小家境优越,家里的吃穿用度,几乎是宫廷气派。
一次,家中佣人把明代官窑摆上厅堂,惹得木心母亲一阵呵斥:
怎么把明代的东西都拿出来了?!
木心童年照片(左二)
比起木心家中的那些宋瓷珍品,明代古董似乎真有点摆不上台面。
但在“好精舍,好美食,好古董”外,木心的家庭教育更“好诗书”。
著名作家茅盾是木心的远房亲戚,藏书万卷的茅盾书屋离木心家也不远。
小木心常常从茅盾伯伯那里借来海量书籍,废寝忘食地阅读。
从希腊罗马的史诗、神话,近代以来的欧陆经典,还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的文学,木心无所不读。
多年之后,当木心在纽约给陈丹青等人开设文学课时,手中无资料参考,凭借的全是自己少年时代的文学记忆。
他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们都读过,原来你们都没读啊!”
与木心海量的阅读量相比,纽约的这些顶尖艺术家也成了涓涓小溪。
读书破万卷的木心难免自己手痒,19岁时,他雇了个书童,挑了整整两箱书上莫干山。
他奋笔疾书,像一个苦行僧一样,穿越过莫干山整个冬天的风雪,最终交出厚厚一摞书稿的成绩。
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生而艺术?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文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木心养尊处优的童年,公子世无双般的少年,似乎很容易让人将他归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行列。
木心本人也曾说:波兰亡国了,你总不能让肖邦扛着钢琴上前线吧?
但当木心遭遇艺术与人生的重大变故时,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在民族危亡,和个人尊严面前,他分明是一个满身铠甲的战士!
02 被打断手指,投放下狱,远赴纽约开启长达5年的“文学远征”1947年,当时考取上海美专的木心,和进步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发反战传单;22岁时,体质孱弱的他更是义无反顾地参了军。
在部队,患有肺结核的他一面大口咳血,一面扭起了秧歌。
当友人对木心说起江南时,木心笑谈:江南也分无骨江南和有骨江南。
是啊,鲁迅,秋瑾,包括木心身上,体现的不正是有骨江南的一面吗?
但在黑暗年代,一个人有骨气,有理想,反而容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50年代末,世道突变,木心家道中落,本人也因遭诬陷密谋偷渡,被关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
鞭子,棍棒,无尽的辱骂,木心在狱中精神和肉体经受了双重屈辱。
“你要我毁灭,我不!”
多年之后,木心回忆起这段痛苦往事时,语气仍旧斩钉截铁,脸上满是倔强神情。
木心的哲学是:他人活在自己身上,自己也活在他人身上。
所以他能谈笑说:“福楼拜,莎士比亚都跟着我一起下地狱......"
人如其诗,他真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这样一种人格,可想而知,出狱后的木心,在随后的十年浩劫中,又会遭遇怎样的不白之冤。
他因海涅的诗直接顶撞当时位高权重的陈伯达:
“你也配对海涅乱叫!”
在众人低头的年代,木心高昂着头,慨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命运洁白无瑕,也琉璃碎地。
木心画作《晴风》
他被打断3根手指,对于酷爱弹钢琴的他,这已是极刑。
有一次,木心意外从一个洞口逃出监狱,但当他看见监狱外这个寂静世界的夜色时,发现自己无路可去,于是又悻悻地钻回了监狱。
木心恐怕最能体会鲁迅先生说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木心画作《生与死》
但木心却说:我白天是囚徒,夜里是王子。
在狱中,他硬是写下洋洋洒洒65万字,每个字都细如米粒的狱中笔记。
木心65字的狱中笔记(局部)
他也在纸上画黑白琴键,用残指无声弹奏肖邦,莫扎特......
越是至暗时刻,音乐家,画家,作家三种人格越是轮番在木心体内冲锋陷阵,为他保全了自己精神的核心。
到了云开雾散的80年代,已经56岁的木心孑然一身前往美国。
这一去,不是为淘金,不是为养老,而是为了他心中那个不灭的艺术梦。
“我徂北美/滔滔十载/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这是木心《诗经演》中的名句。木心带着一腔诗意与孤勇在纽约遇见了陈丹青。
两人剧谈痛聊,一起逛大都会博物馆,彻夜交谈对艺术的见解。
陈丹青以木心为师,两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孔子与颜回。
陈丹青不愿独享这段奇缘,便陆续带着自己的艺术家朋友前去拜访木心。
木心和陈丹青在美术馆门前
高晓松曾在微博上回应一位攻击他“审美落后”的网友说:
“来自木心粉的鞭策!反省一下,如果我像木心先生一样只有12位高大上观众,我可能也会讲得骨骼清奇,陡峭前卫些。但面对600万观众,还是尽量通俗些好。”
面对木心,大才子高晓松也显得毕恭毕敬,甚至些许“自卑”。
而他说的12位高大上观众,其实是木心在纽约所开世界文学课上的12位艺术家听众。
座中一字不落记录下木心所讲的学生,就是陈丹青。这份珍贵的听课笔记,后来一字不改地出版成了40万字的巨作《文学回忆录》。
在异国他乡,木心用整整5年时间,开启了这场“文学的远征”。
木心说:“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对于一生颠沛流离,耿直不屈的木心来说,也许只有艺术似粥温柔。
木心学生陈丹青像
木心一灯传人,这盏灯也照亮了他自己。
在陈丹青等人的帮助下,晚年木心回到故乡乌镇。
当他的作品一问世,便引来轰动,高晓松,梁文道等一帮学者名人也迅速成为其拥趸,
但一片赞扬声中也不乏批评,网传作家余华批评木心的小资情调,说木心文字“矫揉造作没有人味”。
如果结合木心的生平和他的文学记忆,其实,木心的文学并非小资,他只是对苦难有着更宏观的把握,并用艺术为人生求得解脱。
在龌龊卑鄙的世界中,他素衣不染风尘般地活出了人的体面和尊严。
2011年的寒冬,84岁的木心告别了人世。在弥留之际,木心拉着陈丹青的手,神智已模糊不清的他嘴里突然冒出一句:
“叫他们不要抓我!”
和木心一生亦师亦友的陈丹青当即泪流满面。
陈丹青说:木心走时,就像条狗一样,毫无尊严地死掉了。
这是至痛之语,也是画家对于生死的本质洞察。
但在生与死之间的这段路程,木心走得潇洒,优雅,从容。
如他本人所言: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03 现在下单,倾听木心的文学私房话,一睹让高晓松自卑的《文学回忆录》木心的作品于金句纷披中饱含极为深刻的洞见,这是他的作品让一众读者折服的真正原因。幸得陈丹青的有心,今天我们可以一睹当年那5年世界文学课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课程让高晓松也望洋兴叹,但其实木心用的是一种最俏皮好玩的方式传递最经典的文学记忆。书中的金句让著名学者李银河表示:“一字一句地读,全都是中肯的见解,全都是肺腑之言。阅读时竟暗暗滋生一个愿望,愿他的书永远读不完。”
这本让李银河划线划不停的奇书,这本曾经的顶尖世界文学课,现在飞入平常百姓家。文学,属于大众,属于最真诚的读者。现在点击下方购买链接,40万字满是干货神句的《文学回忆录》只要76元。读过之后,必在世界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见人心的浅薄。”
......
木心的好,只有引用,但难说明;只有阅读,才能体会。如梁文道所说: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在木心的作品中,你才能亲证他的大雪纷飞。这本珍藏版《木心作品二辑》收录了木心包括诗集/散文/小说在内的全5册著作,点击下方链接,收获这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遗珠吧!
贾平凹:女人被卖只能怪自己!上电视当领导,农村人的见识却改不掉
退出头条的余秀华继续写“黄诗”,声称我就是荡妇!竟花15万离婚
隐姓埋名26年,儿子智力残疾,妻女精神分裂,这位老人感动无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