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1)

文:鼓浪隐士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2)

在当代世界各国中,为了表达国家精神,提高国民的自豪感,每个国家都会制定自己的国歌。

史学界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国歌出现在荷兰。当时他们为了反抗西班牙的统治,于1569年谱写《威廉颂》激发国民的士气,并最终打败西班牙人,从此成为“海上马车夫”,为那个时代的世界强国。

而在中国,国歌出现的历史并不长,直到清末才出现。在近代这个数千年未见的大变局中,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与世界各国交往。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3)

1878年(光绪四年),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大臣。他在出使期间,深入了解各国历史、文化、民俗,并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发展情况。而他在英法等国的公共礼仪时,看到他们都有奏国歌的仪式,并为《天佑女王》、《马赛曲》等旋律所感动。于是他觉得作为泱泱中华,也应该有自己的国歌。于是他上奏朝廷,呈上他拟就的《国乐草案》,并为国乐定名为《普天乐》,但未能获得批准。

但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深入,面对外交礼仪时,如果没有国歌是件颇为尴尬的事,甚至可能被嘲讽。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因为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而被解除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再次被清廷启用,派遣他前往俄罗斯,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同时对德、法、荷、英、美等国家进行访问。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4)

然而在一些国家的欢迎仪式上,由于中国没有国歌,让李鸿章感到特别难堪。于是,他只好让随员用一首古曲填词,作为国歌。词最后定为唐朝诗人王建的绝句:“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因这首歌曲出自李鸿章的建议与编辑,后人称之为《李中堂乐》。这首歌也成为中国第一首代国歌。但李鸿章回国后,就没有再被采用。此后,国内外发生了诸多大事(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清政府制定国歌的事,也暂时搁置。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5)

1906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原兵部、练兵处、太仆寺等合并,设立了陆军部。陆军部建立后,就制定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歌词为:“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揭我黄龙帝国旗,唱我帝国歌!”由于词曲雄浑有力,得到不少官员的欣赏,遂将其定为代国歌,在外交场合上演奏。

而在近代时期,不少仁人志士受到西方进步思潮的影响,为了振奋民族志气,纷纷参与爱国歌曲的创作,有些人甚至希望这些歌曲能够成为国歌。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梁启超作词、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作曲的《爱国歌》;夏颂莱作词、谱曲的《何日醒》;杨度作词、沈心工曲的《黄河》;李叔同作词、谱曲的《祖国歌》、《我的国》;石更作词、辛汉曲的《中国男儿》;以及一首借用日本歌《君之代》曲调的《一统旧江山》等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歌曲都不可能成为国歌,但其表达了不少志士,质朴的爱国精神。

随着清末新政的深入,创制一首正是国歌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10年,礼部左参议曹广权通过曾经在日本考察音乐礼仪的经历,并鉴于“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宴集,既自奏国乐”,而“我国国乐从前由出使大臣曾纪泽权宜编制,声调缓慢,至今各国常致疑问”,于是奏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6)

1911年(宣统三年)6月20日,清朝礼部衙门奏拟订国乐办法。摄政王载沣做出批示指出:“声音之道,本与政通。我朝乐章灿备,莫不上合古制,蔚为盛世元音。际兹环流交会之时,亟宜仰述先漠,专定国乐,以扬盛德,而壮声容。考东西列邦,国乐一经颁定,举凡陆海军队,暨外交公请,无不一律通行;良以全国饮崇,不容歧异也。推我国国乐,迄今未经编制;即前出使大臣曾纪泽所拟,亦未奏定颁行。自陆军部成立以来,则又另制一章,指为国乐,各邦已有传习之者,殊不足以表示尊崇,垂诸久远。查礼部奏请由使臣考求欧洲及日本等国乐谱,兹经咨送前来,臣等详细研求,窃以为我国朝会燕飨所用乐章,典丽面皇,允宜奉为指则,至各国国乐,定义制音,类皆别具本原,自未可舍己从人,轻勤盛典。所有应定国乐,拟请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诸习音乐人员,参酌古今中外乐制,详慎审订,编制专章,奏请钦定颁行。”

有了摄政王的批示,典礼院开始了国歌的创作。他们广泛收集英、法、俄、美、日、德、奥等国的国歌,最终根据大清的制度以及传统文化内涵,决定“我国国乐,义取和平,词无夸饰,足与英、日辉映,增光坛坫矣。”于是参照英、日两国的模式进行创作。

当时朝廷派著名思想家严复以及禁卫军军官傅侗(皇族)参与国歌的创作。他们选用了康熙时期的宫廷音乐作为曲调,并由严复作词,从而诞生了《巩金瓯》这首歌曲。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7)

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其出处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尝夙兴至武德閤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从曲名看,乃是寓意着巩固大清国的万里江山。

1911年10月4日,由皇帝批谕内阁:“典礼院会奏,遵旨编制国乐专章一折;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前因国乐未有专章,谕令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兹据典礼院会同各该衙门将编制专章缮单呈览,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中国第一首正式国歌《巩金瓯》就此诞生。

《巩金瓯》的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国土如金瓯坚固,大清蒙上天保佑。民众万物如野鸭水藻中嬉戏般喜悦。全国同胞有幸,遇上这太平盛世,真是怡然自得。愿上苍保佑我大清帝国。像天空一样辽阔无边,如大海一般永不枯竭。”

清朝第二首国歌(大清朝的第一首国歌)(8)

《巩金瓯》词曲可谓恢弘大气,展现了大清帝国得蒙老天保佑,国家处于盛世,民众安居乐业,并会延续千万年的思想。然而歌词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当时的清王朝早已日薄西山,外有列强环伺,内有民变四起。而且清末屡次割地赔款,主权领土遭到极大破坏,“金瓯”早已残缺不全了。而清末的腐败无能,也让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何来盛世呢?因此《巩金瓯》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落差。

当然最讽刺的是,清王朝创作《巩金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妄图统治千秋万代的美梦。在这首歌曲定为国歌仅仅六天后,武昌城的枪声,敲响了满清帝国覆灭的丧钟。《巩金瓯》最终随着清王朝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其流传时间之短(北方也就四个月,南方基本没有传唱),在世界各国国歌中,也是罕见的。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