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王子晋跨鹤吹箫的传说,到乐清民歌《对鸟》唱响全中国、全世界,无不细说着乐清这座城市与音乐的不解之缘。近年来,随着我市音乐事业繁荣发展,乐清音乐氛围越来越浓,民间音乐团体和人才大量涌现,其中仅国乐人才超千人。乐清国乐高手中不乏我们的“老爸老妈”。他们不仅拥有一技之长,还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他们与音乐的故事。

蔡仲芳:

鼓声雷动一槌定音

最难忘的千古绝唱(国乐悠扬余音绕梁)(1)

2010年,芙蓉良园“大闹”被列为第四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闹”相传起源于元末清初,乐清民间逢求龙降雨,划板凳龙,踩高跷伴抬阁、祭祖等活动均以“大闹”开路。“大闹”的演奏以“锣、鼓、钹、正拍钹、小锣、击子、低音鼓、木鱼、磬”等九种乐器为主,由擂鼓者指挥进行。

“敲锣听鼓音,这是‘大闹’中的一句老话。”近日,在芙蓉镇良园村,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到芙蓉第五代“大闹”队的鼓师蔡仲芳。今年70岁的他在村中的“大闹”队中已经敲了40多年的鼓,技巧娴熟,在村里远近闻名。经验丰富的他能够通过对鼓槌落点的精准控制、鼓槌速度的巧妙把控,让普通的鼓能产生“轻、重、缓、急”等不同节奏,主导“大闹”队整体节奏走向。

“父亲弹三弦,二叔吹笛子,三叔拉二胡,他们经常在家中合奏。”蔡仲芳说,他的父亲蔡旅平是一位三弦乐师,民国时期曾任杭州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国乐教师。从小耳濡目染的蔡仲芳幼年就喜欢上音乐,培养了极好的乐感,可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敲鼓。

“我从小就听着鼓声长大,每每听到,村中就可能有喜事发生,就急着去听听瞅瞅。然后听着听着,这鼓声有种魔力,像是敲进了我的心里。”蔡仲芳说,他30多岁时随村中鼓师学习,每天都会打得不亦乐乎,也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以良好的悟性成为第五代“大闹”队中的鼓师。“现在芙蓉‘大闹’已经传到第六代,手中的鼓槌也传给了下一位。”蔡仲芳说。现在,他是芙蓉“大闹”的技术顾问,在闲暇之余也会为“大闹”的“排兵布阵”指点一番。

虽然蔡仲芳比以前打得要少,但只要鼓声响起,仍能感觉心中那股子劲从未退过。采访现场,蔡仲芳拎起自己的两个鼓槌,即兴为记者演奏了一段鼓点。时而张扬不羁,时而含蓄内敛的肢体动作,与鼓声巧妙结合,声形合一,让人感觉很震撼。

张音:

键子轻敲玉珠落盘

最难忘的千古绝唱(国乐悠扬余音绕梁)(2)

前不久,浙江省第二届扬琴艺术节在乐清外国语学校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750名扬琴爱好者汇聚在此,同台竞技,共话扬琴,艺术氛围浓郁。张音作为促成此次艺术节的重要老师之一,台前台后已经忙碌几个月,夜深人静时也想着艺术节的事,曾一度失眠。谈起这段经历,张音觉得非常值得。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兼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乐器,它既有包容宽厚的个性,也有玲珑多姿的风情,它的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力丰富。”张音谈起扬琴,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与扬琴结缘,张音至今记忆犹新。“初中时,我开始学习扬琴,没想到在高一时,通过扬琴考核被乐清越剧团录用。那时候成绩也挺好的,高中语文老师还为我感到可惜,但我还是选择了扬琴,义无反顾地去了。”张音笑着说。随后的日子里,张音一心扑在扬琴上,辗转多地学习。“那时去温州交通不便,为了学习扬琴,还是坚持一段时间去温州学习。在演出的空档,我还去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扬琴。”张音说。那时候的练习,都是天未亮就开始的,艰苦的训练成就了她扎实的扬琴基础。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以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们的认可。2010年开始,张音着手在学生中培养扬琴人才。在她的努力下,乐清扬琴学习人数逐年增加。此次借助省扬琴艺术节的东风,更是在乐清校园中刮起了一阵扬琴风。近几年,特别是在浙江音乐学院扬琴硕士生导师、浙江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于海英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张音作为浙江省扬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亚洲扬琴协会常务理事,不断地组织和带队参加大小比赛,屡屡斩获佳绩。第二届浙江扬琴艺术节暨“粤华杯”全国扬琴邀请赛独奏组银奖、铜奖,重奏组合银奖、铜奖;第三届国际扬琴音乐节独奏组金奖、银奖、优秀演奏奖,乐团及组合金奖……这些纷至沓来的荣誉,都是对张音近年来躬耕于扬琴教学的肯定。

林海妍:

古琴弹拨清亮绵远

最难忘的千古绝唱(国乐悠扬余音绕梁)(3)

在焦桐琴馆,乐清市古琴协会会长林海妍正在弹奏其挚爱的古琴,其音敦厚,其意深远,让人不禁听着便入了琴音所幻的意境。琴止,人醒,恍如一梦,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只有一缕轻香围绕。林海妍与古琴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她的父亲是柳川诗社的一员,在当年的诗词年会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其结交了浙派古琴大师徐晓英老师。因她的父亲十分喜爱古琴,便马上电联远在杭州刚进入杭州工商大学读书的林海妍,督其拜徐晓英为师。从此,林海妍的古琴生涯,就此展开。“解放后,全国会古琴的人不超过40个,古琴已经濒临失传。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能够弹奏古琴的人,全国也不过300人。”林海妍回忆。2000年,林海妍开始跟随武汉音乐学院泛川派国家非遗传承人丁承运研修琴艺,并成为其入室弟子。学成后,她将从老师那里的所学所感,一一带回乐清。“我平时客居杭州,如今为了古琴能在乐清传承和普及两头跑,车票已经有半米厚。”林海妍说。在她的努力下,乐清古琴爱好者一步步壮大队伍,并连续举办3届古琴考级,每年考级人数达到了50人。林海妍说,一个县级市拥有如此多的古琴爱好者,在全国来说,甚是罕见。她的努力和成绩受到丁承运老师、马维衡老师及时章怡老师的认可。“如今在乐清的古琴学生,保守估计已经达到1000人左右,还在稳步上升,在诸多比赛中屡获佳绩。”林海妍说,为了能更好推广普及古琴,在温州市中等幼师范学校,琴馆铺琴12床、桌子12张,希望古琴艺术能够在乐清未来老师梯队里进一步传播。”今年1月,林海妍泛川派古琴成功申报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这被称作华夏正音的乐器,正在乐清这方由音乐浇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古语云,男琴女瑟,如今古琴仍在,瑟却渐渐被历史尘埃淹没,一度失传。林海妍其师丁承运重新吹去瑟身上的烟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温柔曼妙已经重见天日。林海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唯一以音乐命名的城市乐清,能琴瑟和鸣,钟鼓乐之。

李佩龙:

二胡一拉百转千音

最难忘的千古绝唱(国乐悠扬余音绕梁)(4)

“二胡,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佩龙说,喜欢上二胡,已经是小学时候的事了。那时候在机缘巧合下,他加入了当时的乐清县文艺宣传队,以演奏萨克斯、单簧管等为主。“团里常有二胡声响起,我就痴迷了。”李佩龙回忆,当时他在团里自己摸索拉二胡,再让同事教授,渐渐地学成。在之后的音乐生涯中,李佩龙以单簧管和萨克斯为主教授学生,曾在温州市少艺校担任单簧管老师,但始终放不下二胡这个“心头爱”。“退休后,因为年纪大了,那些管乐对我来说有点吃力,我就开心地钻研起二胡。”李佩龙笑着说,似是给自己的爱好找了一个委婉的“借口”。李佩龙遍寻名师,在60岁时,前往上海,拜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曹元德为师;今年,他还跟随一群或年幼,或年长的二胡爱好者,参加了一次二胡夏令营。李佩龙说,这次二胡夏令营受益颇深,还和敬佩的二胡老师近距离交流音乐。这些年来,李佩龙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胡友”。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常常因为二胡聚集在一起。在交流中,李佩龙和“胡友”们不仅谈论二胡演奏,也谈论二胡制作工艺。“家中收藏十几把二胡,几乎每把都价值不菲,但是为了爱好,钱不重要。像我这把二胡,印度小叶紫檀的琴身一次成型,手感好,分量合适,就是一位‘胡友’割爱给我的。”李佩龙拿着一把二胡对记者说。经名师指点,又勤奋好学,李佩龙进步飞速,现在他的琴技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采访现场,他向记者展示了用二胡进行各种声音的拟态,马吼、奋蹄……惟妙惟肖。“二胡是一门被大家误解的艺术,现在的传播十分有限,我在乐清的温州教师教育院附属学校开设了二胡兴趣班,在多个平台上开展公益课,就是希望能进一步把二胡这项艺术传承下去。”李佩龙说。现在,他不仅自己多次夺得国家级以及省级各类二胡比赛金奖,其培养的学生也获得诸多奖项。一年琴,三年萧,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出门在外,李佩龙后备厢里二胡的位置从未变过,只为在兴之所至时,能随时用二胡一舒心意。二胡已经嵌入其生命中,马尾弓扬起的松香粉,和着那悠扬的二胡声,竟是将爱好演绎得那般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