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被有的人称之为理想国、乌托邦,对此我坚决反对。小国寡民思想中有可实现的价值和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综合论述(续33)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治国安邦之道(二)治国必须要道德教育和法治建设并重,本次接着介绍(三)小国寡民思想绝不是“乌托邦”

参悟老子的三个法则(老死不相往来是为什么)(1)

不再见了乌托邦

(三)小国寡民思想绝不是“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是外来语,是语言杂交的产物。使用这种音译词汇纯粹是为了彰显自己肚子里有洋墨水。结果是本土语言变得不伦不类,还让国人烧脑。

如果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门面显摆显摆我无话可说。可是将之用到评价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上,这就不对了。

小国寡民。”(80章)使国家小,让人口少。或者是国家不要太大,人口不要太多。

“小国寡民”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句话。“小”和“寡”都是形容词作为动词来使用的,这在古汉语中很常见。

参悟老子的三个法则(老死不相往来是为什么)(2)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富,不断地发动战争,草菅人命、民不聊生。因此,老子劝阻诸侯要“小国寡民”。这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

即便是现在,也不能说“小国寡民”的思想是错误的。国家太大,管理起来肯定比小的国家困难。人口太多,国家的财政负担自然更大。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那些大国(人口多或面积大)、强国(科技能力强、武力值强)没有一个排在前面的。

时至今日,小国寡民思想对时弊的解决仍然颇有意义。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章)不要过度追求使用高效率的工具,让老百姓看重生死而不往遥远的地方迁徙。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理解要点有二。一是不要过度追求高效率的工具,再是并不否定高效率的工具。这样理解才符合老子的无为思想。

参悟老子的三个法则(老死不相往来是为什么)(3)

安其居,乐其俗

在古代,远距离迁徙必然要经过别人的领地,因此会引起战争。只要有战争就会死人,就存在生死问题。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章)虽然有车船却不乘坐,虽然有军队却不发动战争,恢复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状态。

这句话运用了夸饰修辞的夸张说法,其目的是为了强调。老子反对过度地开发科技、反对战争,希望人们心地纯洁、质朴。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既说明必须要有军队,也表达出反对战争的愿望。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让人们有满意的饮食,有称心的衣服,有遮风挡雨的居所,有精神愉悦的习俗。

参悟老子的三个法则(老死不相往来是为什么)(4)

混搭的结果是不再纯,结果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

甘、美、安、乐四个字都是形容词变性为动词使用。

能够吃得饱且营养适当、穿得暖且服装整洁、有其居所且安全舒适的情况下享受生活习俗的快乐,是多么幸福的生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老子常常使用夸饰的修辞方法,我们不能将之绝对化。

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可以交流的,不然也不存在“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61章)这种说法了。

凡事有利必有弊。交流也要有度,尤其是民间交流。

参悟老子的三个法则(老死不相往来是为什么)(5)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民间交流会出现盲目的攀比、崇拜;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会传播瘟疫、病毒;会泄露国防、科技、经济方面的机密;会产生民族歧视、出现争端、甚至引发战争,等等。这些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屡见不鲜。很多事情,在稳定的时期可能不会发生,动乱时期就很难说了。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和“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中的“使”和“虽”说明老子并不反对高效率的器具和交通工具,说明“什伯人之器”和“舟舆”这些可以有,甚至是必须有。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国之利器就是必须要有的,是拥有高科技含量(尽管古代没有这个词)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老子并非反对科技进步,而是不主张过度发展科技。科技的肆意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隐患实在太多!

参悟老子的三个法则(老死不相往来是为什么)(6)

撇开资源浪费和气候异常等问题不谈,就目前多个国家拥有足以毁灭地球N次的核武器这一重大隐患来说,科技的肆意发展实在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科技可以提高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提高杀人效率、制造毁灭性灾难。因此,科技的发展要适度,要符合“无为”的指导思想。

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要有辩证思维。对“小国寡民”之中的反战思想、人道主义、维护人权、提高道德品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积极意义视而不见,只是片面地、绝对化地去理解老子的夸饰修辞,甚是不妥。小国寡民思想绝不是“乌托邦”!

(未完待续)

下一篇文章介绍治国安邦之道(四)战争与和平。(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通知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