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用尿毒清好还是肾衰宁好(尿毒清治不了尿毒症)(1)

许多肾病朋友,甚至医生,存在一个观念:肾衰竭不是肾炎。

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怪像,比如经常听到病友相互交流:

“你这还是IgA肾炎吗?你这都是肾衰竭了!”

部分医生也是:

“都到肾衰竭了,不用治肾炎、降尿蛋白的药物了,用尿毒清、肾衰宁吧。”

只要肌酐一高,原发病就扔掉了,病因就不管了——这种态度要不得。

肾衰竭是肾炎吗?多数肾衰竭都是肾炎

什么是慢性肾炎?教科书和指南定的标准:是以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高血压、水肿、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炎”是什么?病理上准确来讲,是指肾脏内异常出现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

我们经常说“肾病”,病是什么?是指临床表现(指标异常、身体不适等),有没有炎细胞都可以。没有炎细胞、只要有临床表现,就可以叫肾病。只是肾病和肾炎人群有太多重合,平时口头上不太区分。

那我们看,肾衰竭符合肾炎的定义吗?

只要这个肾衰竭患者他有蛋白尿,或是他有血尿,就符合肾炎的标准,就是肾炎。

教科书和指南明确指出:肾炎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肾炎的肾功能,可以是正常,可以是轻度减退(肾小球滤过率60以上),也可以是重度减退(肾小球滤过率30以下的肾衰竭、尿毒症)。

哪些肾友不是肾炎?比如高血压肾病患者,他可能出现没有蛋白尿、也没有血尿的情况,做了肾活检也看不到炎细胞,那他就不是肾炎。

实际上,原发性肾病基本都是肾炎,包括膜性肾病、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系膜增生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病、C3肾病等等。他们发展到肾衰竭,只要还有蛋白尿,或是血尿,就是肾炎。

(微小病变肾病比较特殊,他有蛋白尿,临床上是肾炎,指南也将他归为肾炎;但病理上没有免疫复合物、没有炎细胞,病理上不属于肾炎。我们暂不深究临床和病理的区别意义。)

原发性的肾衰竭朋友们,如果你在正规三甲医院住过院,可以看看自己的病历,医生是不是在一级诊断上写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其它的肾衰竭、肾性贫血等等并发症,都是隶属于一级诊断的二三级诊断。

我为什么强调这么多种肾病、肾衰都是肾炎?

因为人们心理默认一个观念:肾炎可以好转、可以救回来;而肾衰只能延缓,救不回来。你心理有没默认这个观念?

一旦诊断为肾衰竭了,就放弃肾功能改善了,而是用肾衰宁、尿毒清等辅助药物来延缓进展。

肾衰宁、尿毒清等中成药,能治肾衰竭吗?

2021年3月,《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临床应用指南》发布,结果:几乎所有中成药的证据等级都为D级。

共有ABCD4级,D级是最低的等级。一般的指南以A、B级推荐为主,而中成药指南里,除了尿毒清是C级外,其余全部是D级。

肾衰用尿毒清好还是肾衰宁好(尿毒清治不了尿毒症)(2)

我讲过两三次这部指南,指南编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国医大师张大宁、主席令授予的人民英雄张伯礼等等,是我国肾病界的顶层专家。这些中成药有几斤几两,他们太懂了。

中成药有作用,但不是主力药物(A、B级),而是辅助药物(C、D级),起延缓进展的作用,一般不单用。延缓效果不能要求太多,同时患者的病情又在进展,往往是越治肾功能越差的结局。

正是我们忽视了肾炎原发病,才导致放弃了肾功能的改善,转而单用辅助药物。

为什么忽视原发病?

这也是有原因的。

当肾炎进展到肾衰阶段之后,化验尿蛋白会减少,病理上炎细胞也会减少。

我们来打分的话,肾炎(炎性损伤)的分数可能从100分降到50分、40分,肾衰(纤维化)的分数可能从0分涨到50分、60分。

此消彼长,肾衰竭可以逐步赶超肾炎的评分,于是肾炎就被忽视了。

个人从业多年的经验:基层医院忽视原发病的频率更高;三甲医院、专业的肾科医生,忽视原发病的频率更低。

肾衰竭应该怎么做?

即使到肾衰阶段,也要评估肾脏损伤的性质,有没有炎症损伤。

最主要的,炎症损伤会产生尿蛋白,有尿蛋白就不要放弃原发病的治疗。只有改善了原发病,炎症损伤才会改善,肾功能才能得到会改善。

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纤维化,肾衰竭的肾脏无法完好如初。但只要挽救20%的肾脏细胞,使肾小球滤过率达到45,就达到了终生不发展到尿毒症的条件。

如果肾脏已经大面积纤维化,则不可逆转,只能延缓。到这个阶段的患者也没有多少尿蛋白了,就不要再过度治疗,干预目的是减慢进展速度。

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在第48章——慢性肾衰竭一章明确指出: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是延缓或逆转,第一条就是坚持病因治疗:

肾衰用尿毒清好还是肾衰宁好(尿毒清治不了尿毒症)(3)

总之,肾友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肾衰竭通常都属于肾炎,也需要治疗肾炎原发病(病因),才能真正地使肾脏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