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最大的比拼是一个选字,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后,二八定律就成为志愿填报的一道铁律,任何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二八定律己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如何通过志愿填报实现人业匹配己是赢得未来的关键之选,这场选择要做好两点才能真正让孩子成为那20%,一是认清自己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人优势潜质,二是通过人业匹配在志愿填报实现二八定律中的20%,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考生如何快速选专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考生如何快速选专业(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指导考生选到先人一步的专业)

考生如何快速选专业

高考志愿最大的比拼是一个选字,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后,二八定律就成为志愿填报的一道铁律,任何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二八定律己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如何通过志愿填报实现人业匹配己是赢得未来的关键之选,这场选择要做好两点才能真正让孩子成为那20%,一是认清自己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人优势潜质,二是通过人业匹配在志愿填报实现二八定律中的20%。

所以高考报志愿一定要有前瞻性!

你们一定要认清一件事——专业的时效性

(一)永久性专业。这类专业又称为传统专业或长线专业,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等等。例如:化学专业衍生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分支专业。

(二)时代性专业。伴随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用管理、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等。其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学科综合性。如文化产业管理既涉及人文、教育、传媒、艺术,又涉及管理科学。

(三)短暂性专业。这类专业也叫“即过性”专业,这些新兴专业,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只具有一定时期的生命力,一般不会太长久,也衍生不出新的子专业。现在的会展经济、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旅游管理、数字媒体技术等。

(四)潜力性专业。潜力性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可能成为时代性专业甚至永久性专业。如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学、康复治疗学、农村区域发展等。这些专业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甚而可能会衍生出新的子专业。

你们当年根据当时的热门行业和就业好坏来决定选择专业,等到了自己家考生毕业的时候却不行了?那是因为把高考报考当做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怎么去判断未来前瞻性行业或专业呢?你们现在选择的专业可要在4年后甚至7年后才要就业!

从博弈的角度选专业,如果你希望在同等分数竞争的范围内,做好策略,上一个好学校,一定要仔细分析那些热门专业!

比如热门的电力专业,分数线比一本211还高,性价比就低到了极点。

一定要避开近期的大热门概念,比如今年,受国家芯片政策的影响,很多家长都打算选芯片半导体所对应的“微电子”专业,很多高校也打算开这个专业,估计接下来几年是超级大年。

这时候就有很多家长,就各种听说芯片相关专业需求大,薪资高,毕业生大有可为,然后就随波逐流了,选择跟进!

“微电子科学专业”只能进“微电子行业”,但“微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中,“微电子专业”只占很小的部分。这个行业缺钱缺技术,但不缺人才,看现在大家的热情,几年后大概率会人才过剩。

而那些过于冷门的专业也要小心,长期冷门都是有原因的,一类是就业方向过窄,性价比同样不高;另一类是基础学科,其实就业面也不算窄,只是就业率略低,但如果选择考研出国,反而有优势,性价比算是中等。

那么张老师就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选专业怎么选?

一定要就业这个核心,坚持考生人业匹配的原则,

围绕就业、前景和考生潜质与社会的对接进行选择!

其他都是虚的。

认清这三个事实,你对专业的选择就不会有太多的纠结。

1、“专业”不等于“职业”,学什么未必就干什么

很多考生和家长之所以在选专业时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将专业和职业等同化,认为当下所选的专业就是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所以要考虑专业是否是热门、未来是否好就业、以后的发展可能性有哪些等等问题,要多方考虑、左右权衡,最终才能做决定。

其实,虽然绝大多数人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都与专业相关,但百分百对口的却很少,甚至有很多人毕业多年后,所做的工作和当初所学的专业压根没关系。此外,很多企业因为受到岗位编制的约束和限制,也无法确保专业百分百对口,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举个例子,我大学时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央企,当时投简历时,公司虽然公示了招聘岗位,但面试环节并没有针对某个岗位进行面试,而是将所有他们要招聘的二线职能类岗位的候选人放在一起面试,通过面试筛选后,再分配岗位。因为自己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当时我非常想要进人力资源部工作,虽然专业对口,但最终也没有如愿,被分配到档案管理的岗位上,起初觉得专业不对口,肯定把这个工作干不好,但如今十年过去了,才感受到专业和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把工作做好的前提并不是专业对口,而是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所以,“专业”不等于“职业”,学什么未必就干什么,不要将专业是否热门、是否好就业等问题看得太重。在大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才是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从兴趣入手远比从市场入手更容易“出圈”

在填报志愿选专业时,考生往往会从兴趣入手,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专业,而家长通常会从市场入手,优先考虑未来是否好就业、是否越来越吃香。两个出发点都没有错,但如果要从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兴趣入手远此从市场入手更重要。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选择的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的,压根就没有兴趣,那么大学阶段必然就不会花心思好好学习,而如果学习成绩太差,那么必然会影响未来就业。

其次,对于毕业生来说,在没有其他工作经历的前提下,企业判断他是否与招聘岗位匹配的标淮就是专业,除了工科类专业外,专业和岗位百分百对口很难实现,绝大多数情祝下,企业都会选择与岗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自已的专业,还从事了相关的工作,那么你在工作上的投入必然也不会太多,而这会直接影响你的个人发展。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前同事上的是大专,学的是机械加工,毕业后进厂干车工。虽然是工人,但专业对口,在央企工作,福利待遇都有保障,相比于很多大专毕业生来说,他的出路已经算非常不错的了。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喜欢这个工作,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无奈之举,因为高考分数太低,没有其他专业可选。此外,他报考的学校每年的就业情况也都挺好,90%的毕业生都进了央企、国企的工厂,所以他没想太多,报了这个学校和专业。但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才发现,这份工作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非常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每天上班都很痛苦。坚持了半年,他提出了辞职,但因为学历不高,所学专业的专业性又比较强,除了同类型的工厂,他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最后无奈去了一家小私企,做最底层的销售工作,因为只有这份工作对学历、学校、专业没有太多的要求。如今,八年过去了,跟他同期进厂的很多员工,都已经买房、结婚、生子,站稳了脚跟,而他还在为生计而奔波。

所以,选择专业最好从兴趣入手,只有你对一件事真正地感兴趣,你才会为之努力,而努力就会带来成果。大学学习的阶段如此,工作之后的阶段亦是如此,当你对所学专业、所做工作投入地越多,你才越容易成为这个专业、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才越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

3、了解越多越容易出选择,尽可能多开展职业探索

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考生和家长左右为难,迟迟不敢做决策,很多时候是因为身边的声音太多,亲朋好友各自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XX专业很好,我们同事的孩子学的这个专业,现在在XX大公司上班”“XX专业千万别选,你看XX学的这个专业,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虽然这些外界的声音所说的都是事实,并且他人都带着一颗向好的心提出意见,但你作为考生或家长,听得越多就越觉得心乱,不知道该么选择。

其实,选专业最好的方式就是多了解、多尝试、多体验,当你看到一个专业、一份职业的全貌时,你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定见,也能果断地做出决策。这个过程被称为“职业探索”,它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职业访谈、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甚至可以通过影视剧进行了解。但不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和探索,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形成自己对某个职业的认知和感受,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的决策。

举个例子,我的表弟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分数不高,可选的学校和专业非常有限。家里人有的觉得他情商高,劝他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有的觉得找个稳定工作重要,劝他上技校,学个手艺,他父母觉得他形象好、性格好,热爱打篮球,希望他学个师范类专业,以后出来当老师。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家里人所说的这些工作虽然他都听说过,但是这些工作到底是做什么,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适合的,他心里一直打着问好。于是,他没有听从任何人的建议,而是花了一周的时间做职业探索,他通过父母找到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询问了不同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利弊,还亲身体验了一些工作,兼职工作半天或一天。最后,在众多职业的综合对比之下,他选择了师范专业,因为他觉得他喜欢也适合做体育老师。而后,在上大学的期间,相比于其他同学,他的职业目标非常清晰,并且大学四年一直围绕目标而努力。毕业前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参加当地的招教考试,最后成功被某小学录取,成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如今已经三年过去了,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不断努力,向更高的职业目标迈进。

所以,填报志愿选专业最好不要听取太多别人的建议,一方面别人给出的建议并非一个职业的全貌,另一方面别人的建议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认知和评判之上的,对你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真正能帮助你做出正确决策的,是你亲身的体验,只有你对某个专业或某个职业有更多地了解、做更多地尝试,才能对其形成自己的看法,进而做出切合内心的选择

选择专业的原则

第一:

看家庭优势,要不顾一切围绕家庭核心竞争力做专业规划。

就是家里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资源,让孩子围绕这一部分来进行选择。

记住这里的资源一定是可以完全掌控的资源,例如家里在某个大公司有关键性岗位,那么孩子学习相关专业,直接进去,可以快速成长。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有资源不用才叫浪费,社会竞争只看结果。

第二:

高考志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工作,但房价和生活、就业的压力已经成为影响他们现实选择的最大障碍,就业发展机会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城市的主要驱动因素,当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生活压力而流向非一线城市,并且这种情况出现了逐年增多的趋势。

选城市,一看考生人业匹配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对应的城市,二看考生性格,是喜欢高度竞争的快节奏生活,还是喜欢安逸的慢节奏生活,三是看家庭经济支撑。

城市决定了孩子将来一毕业时候的关系圈和人脉圈,这是一个大学生刚毕业时候的起步资源,一旦换城市就业,会非常浪费大学时候积累的资源。

如果家里地方过于落后,孩子毕业之后回来也没什么能干的,那么就选择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强城市打拼,机会一定会更多!

如果家里城市本身就不错,那么建议在本地上大学,这样一切资源都可以最大化利用!

第三:

看学校or专业,冲着容易就业的学校和更有背书的第一学历去冲击。

学校分热门学校和冷门学校。专业分好专业和差专业。所以组合出来就是4种。

最好的情况下当然是热门学校的强势专业,但这个需要高分支撑,毕竟达到这个分数的考生是少数!

最坏的一种组合(差大学差专业),这需要报考技术,给予避开 的!不然就悲催力了!

一般大家纠结的博弈的就是中间两种,好学校的一般专业和一般学校的好专业!怎么平衡?(当然是在同一分数段之内的)

如果真下定决心决定考研,那么好学校这个策略会更重要,因为毕竟很多单位看研究生的时候,都看第一学历的。

如果还没想好读研,就想毕业就业,那么好就业的专业这个路线会更适合你!

记住:

1、你要做的核心逻辑就是,考生是一切选择的基础,脱离考生欲求和实际的选择都是错误的。

从专业选择上,什么叫有选择权?

学了软件工程,不耽误你成为一名互联网运营。

学了电子通信,不耽误你成为一名金融家。

你学了材料工程,不耽误你成为设计师。

你学了数学,不耽误你成为一名管理者。

但是你学了营销,耽误你成为一名程序员。

你学了旅游管理,耽误你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

很多工作是没有门槛的,这就代表着选这类专业的收益太低了,反正什么专业都能做,何必专门去学。

在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向下兼容性,尽量选择有门槛的专业,这样一是就业有优势,二是给自己留了转其他行业的后路。

让自己有的选,是最大的对自己负责。

2、报志愿的时候呢,不能只看专业名称,而是要了解该专业具体内涵和分流情况。现在很多高校喜欢搞大类专业,把很多专业打包在一起,组成专业组或者大类招生!这就有了很多不确定性!

3、未来几年比较有前途的专业:

新能源、半导体、军工:

2019年以来,中国产业升级的主线就是电新、电子、军工,这也是A股最强三大赛道。

新能源包括光伏、水电、风电、电动车等,其中电动车的市场化程度最高,而且需求也大,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能开出很高薪酬。可以涉及的领域包括电池、电控、电机,其中电池设计应该是最赚钱的。

如果中国想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半导体。半导体分为设计、制造、封测三个领域,其中设计这块最赚钱,对口专业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当然电子类专业也分材料方向和非材料方向,一般来说非材料方向就业会更好点。

军工就不用说了,军工最有前景的领域是航空、航天、雷达,毕竟中美对抗主要是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的对抗。

计算机,不说了,虽好,但即将过于饱和!

当前来看互联网就业的巅峰期已经过去,无论从产业发展角度还是政策角度,未来一段时间计算机互联网需求会缩紧!但由于学计算机的人数过多,计算机专业会逐步提高招聘门槛,像卡学历卡性别卡背景!未来整个计算机就业分层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