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百年难见的人物,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陈寅恪是一位怎样的人 陈寅恪育独立自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陈寅恪是一位怎样的人 陈寅恪育独立自由

陈寅恪是一位怎样的人 陈寅恪育独立自由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百年难见的人物,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等。

陈寅恪是一位学术名望远胜教育声望的大师。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作为青史留名的学问大家,他的铿锵陈词“为人文主义之教育,使国史不亡,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依然让后人有振聋发聩之感。这种穿透历史时光的教育影响力,在教育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众所周知,陈寅恪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学习西方文化,不仅通今博古,而且学贯中西。他主张对西方文化的教育加以批判吸收,吸取其长处,补中国传统教育之短处。例如,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授课时,以德国兰克学派和西方东方学的理论为观照,结合中国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运用所掌握的多种语言工具,教导学生进行学术文献方面的整理、爬梳和辨析。就在这样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陈寅恪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不同的是,他不是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家,甚至没有专文论述教育问题,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更多渗透在言传身教当中,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传承下来。

陈寅恪从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育救国,而且是为了续命河汾、传承文化。他在总结自己一生著述时写道:“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昔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可见,陈寅恪以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自期,希望自己能够如王通一般“讲道劝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虽然生于动荡之世,他却依然对中华文化充满了信心,认为华夏文化终将重振,并鼓励学生为中国学术独立而努力奋斗。因此,基于陈寅恪个人极其丰厚的学术积淀,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能从宏观上引导学生的理念志向和学术取向,又能在微观上传授具体的学术方法。他要求学生博古通今,成为学界的“通人”。

陈寅恪育人的标准,最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作为学院派教授,独立自由的思想使陈寅恪对教育的洞察卓尔不群。因此,他不同于其他一些教授,在从教时奉行政学相兼,而是奉行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独立于政治,提倡学生的培养重在独立自由思想的塑造,而不是“学而优则仕”。为了捍卫清华的民主治校制度,陈寅恪不惜打破一贯淡然的态度,积极抗争,参与了反对清华旧制生提前出洋的事件,还参与清华改制之际的校长风波。他希望学生能不为任何意识形态所束缚,能自由思考,畅谈学术。他还在1957年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中,申明了自己的收徒标准:“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据学生回忆,在王国维、梁启超先后离世之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后期院务实际上集中在陈寅恪一人身上,所以当时的学风主要反映了陈寅恪的治学精神。

陈寅恪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对自己作为教师这一身份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不仅自己时刻精进,在学术上努力不懈,而且不慕名利、甘为“教书匠”。为了传道授业,他备课极其认真,不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甚至是在眼睛失明后,都以高度严肃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他还很重视课后反馈,以便在下次备课时进行改进。有时候学生很少,他也从不计较、从不马虎。此外,陈寅恪从不摆架子,严格遵守各项规章,让人把自己当作清华的普通教师对待。在1931年至1940年的10年间,除去为父亲祝寿,他没有请过一次假。总之,他以身垂范,在实践上证明了一个文化教师是怎样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中国教育赋予人文精神的,并使之不流于空泛地浸润于学生心田。可以毫无疑义地说,陈寅恪是近现代教育史上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

由上述可知,陈寅恪是一位有着深厚生命根基的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他将自己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之中,他的人生体验、学术感悟和教育理念、教育智慧高度融合,几乎分不出哪些是他的生命体验,哪些是他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活动中,他的心是放在学生生命上的,他的教育智慧是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这,才是教育教学真正的大智慧。

(作者单位系北京敬德书院)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1日第13版

作者:杨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