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我常常会去的地方。西延动车开通后,通勤时间由原来的五小时降至两小时,往来延安更加便捷了。深秋的一天,因工作需要,我再次搭乘动车去往延安。穿过宽敞的站台登上列车,放置好行李,调整座位,刚坐稳一会,车缓缓开动了。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田野、山脉,我不禁陷入了久远的回忆。

上大学期间,西安到延安的火车不仅车次很少,而且行驶十分缓慢,三百多公里的路程,竟要耗去五个小时,稍遇天气或路况原因,时间就更久。于是,一整天的时光往往只能在火车上度过,要是再要转车到陕北的榆林等地,就更为不便。即便这样,这还算是改革开放后交通大发展的结果。在七十年前,陕北的交通极为不便,我们的祖父辈们,每每出门远行,既无火车可乘,又无汽车可搭,几百公里的蜿蜒山路,只能是磨破双脚;大大小小的行李,只能是肩扛手提,家境较好的人家出行有只毛驴或骡子相助,已经是上好的待遇。仅仅是延安到西安的这样一段路程,就要走上数个昼夜,我曾亲耳听到祖父辈们谈起那时候的夜行,即使是年轻力壮的人,在漆黑的夜晚,走着走着竟会睡着,其间行路艰辛,非亲历难以尽述。

坐高铁要去延安哪个站(坐上高铁回延安)(1)

正在我徜徉在旧日的回忆中时,车厢里一阵悠扬的音乐声将我拉回了现实,不觉两个小时已过,动车已经缓缓驶入了延安站,不仅未延迟,甚至还提前了大约五分钟,这让习惯了延安火车晚点的我们更是充满了讶异。延安站也是近些年新建,艺术化了的窑洞建筑造型,暗灰色的民居式塔楼置顶,显示了十足的陕北地方特色。出得站外,老同学早在此迎候。我本无意让他跑来,可他执意过来,而且还发动其夫人亲自驾车来接。短短一个下午,我们游历了延安新建的革命纪念馆、凤凰山景区,品尝了延安特色的羊杂等美味小吃。尤其是凤凰山,给人留下极深的映像:一条逶迤的开阔大道,竟然沿着山势曲折而上,一直延伸至山顶,道路两旁,各种运动健身设施,花草树木林立,晚间散步休闲的人三三两两在此活动。夜幕降临时,山上的各色灯饰也渐次亮了起来,山景、灯光交相辉映,衬托出古老凤凰山的一派崭新面貌。登上山巅,可俯瞰延安全城夜色,同时也不能不感叹自然的神奇与劳动的伟大。

次日工作毕,老同学又带我到延安的“新城”游历。新城位于老城区北部,因长期受制于山区地理环境的局限,延安的城市发展滞后,面临住房不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大约十年前,延安人发扬了开天辟地、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将山头推平,将沟壑填起,一座地势平整的新城在黄土高原拔地而起,创造了人间奇迹。我们走访了延安大学新校区,穿过建筑古朴、雅致安静的校园,从侧门出去,一路问询着找到了刚刚建成的“延安植物园”。爬上一道山坡,眼前豁然一亮:金盏菊、牡丹花、迷迭香,还有陕北有名的山丹丹花,各色花儿争奇斗艳。植物园本不算是新鲜事物,但在延安这个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的地方,能有如此规模,实属不易。无论是植物园,还是凤凰山,都是近年来延安持续退耕还林,生态不断向好的缩影,延安人用实践回答了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命题。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半个多世纪以前,诗人贺敬之发表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情感是真挚的,心绪是激动的,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诗人的延安之行仍免不了感叹“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而在今日,延安的黄土高坡、城市街巷已经是绿意盎然、花香遍地,灰尘漫天的日子再难见到。

交通飞速进步,不仅是动车,我们还欣闻西安至延安高铁已开工建设,宜君隧道等核心路段已进入洞内施工阶段,设计时速高达三百多公里,通勤时间再次减少,据称一小时即能到达。其实,除了高速动车,高速公路、大型飞机等现代交通线已经齐聚延安,将古老的延安与五湖四海连接起来,延安之行再不是那个灰土漫天的旧日景象,昔日的革命圣地延安、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新城,藉由现代交通,正在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