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说了玄武门之变背后的权利竞技真相,是由架构李唐政权大厦的三大集团:关陇贵族、关东高门和江南华族,放弃原代理人李渊而选择李世民的权利更替过程。那么因此而上台的,且明睿绝人的李世民心里自然门儿清,李唐天下不过门阀权贵堆砌出来的,而自己不过是被捧到最高处的棋子罢了,自己在世尚且能驾驭,但是子子孙孙又有几人能驾驭呢?驾驭不了,又要重演多少次玄武门之变呢,多少次杀兄逼父呢?所以,倾其一生,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成就自己千古一帝的名声,消除杀兄逼父上位的原罪,以延续他的权利合法性;二、清除门阀势力,强化皇权,避免传给后世子孙的至高皇权被裹挟。

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当皇帝吗(玄武门之变后贞观之治的权利架构)(1)

贞观初年李世民开始着手政治门阀势力

首先是贞观初年太宗登基时的权力结构。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逼退李渊。李渊的权力并未全部消散,只是退出主导地位,朝中原有权利网人脉根基全在,基本全盘移交给李世民。此时李世民朝中大致有三种势力,但又成分混杂,盘根错节。

关陇贵族的新派代表长孙无忌

权力的游戏再一次展开。首先是“亲”“疏”有别,先换成自己人,将究极模式先调成极难模式。因此,贞观初年,李世民逐渐用自己的门阀班子代换了高祖的门阀班子,这样有个好处就是都是门阀内部的人,新一辈的人换掉老一辈的人,没动门阀贵族的根基,阻力自然下降不少。这样先得罪的,无非就只是像裴寂等旧集团领袖,换上长孙无忌这样的青壮派,看起来动的就只是个人而不是门阀的整体势力。而针对玄武门之前,就已有倾向自己的另一个旧派领袖萧瑀等人为代表的山东江左士族,向自己靠拢,收为己用,先缓着不动,以免旧派人员抱团抵制,等处理完裴寂等人后,再扶起同是一系的青壮房玄龄新陈代谢掉萧瑀就更显自然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长孙无忌的关陇新一代领带层上台后,终李世民一朝未曾长期担任尚书仆射,不能实际行使行政权。除了早年打击高祖旧集团时任了短暂的仆射之后,后期全用房玄龄的新士族班子在台面上,长孙党的关陇班子掌握核心决策权藏在幕后,由士族和寒士在台上主导朝政。这倒不是如电视剧《贞观之治》里所说的李世民答应贤惠通达的长孙皇后遗言,为了长孙一族不背负上外戚侵国的污名而边缘化长孙无忌。事实上这样的布局无疑是李世民自己的盘算,当然聪慧的长孙皇后心有灵犀也未尝不可。但长孙无忌显然做不到长孙皇后的“淡薄无私”,而且他的所处的地位(新派关陇贵族代表)也不可能让他就这么“淡薄”下去。李世民自然清楚长孙无忌的权势,默认他及关陇贵族的幕后作用,总比幕前幕后都是长孙无忌及关陇贵族的身影来得好。因此,把和自己利益相关绑定的关陇新贵族留在幕后,而用房玄龄这样的关东高门新士族在台面主事,完成是让两大集团在台前幕后互相牵制的布局。但李世民还是留了一手,把能用的、成分复杂的寒士以及代表文化的江南华族等势力集结起来,全部组合成自己的另一套嫡系,以魏徵为贞观新政的总设计师,凝聚寒士庶族党及江南华族,行出谋划策、直谏弹劾的功能,名为辅助实为牵制行政管理者房玄龄的关东高门士族党,同时震慑幕后的关陇贵族,以分割台前幕后两大威权集团的行政和决策权。

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当皇帝吗(玄武门之变后贞观之治的权利架构)(2)

关东高门的新派代表房玄龄

由此,贞观时期稳健的“三权分立”得以确立。观其脉络,李世民起先借新旧门阀两大派系内部代谢的时机,发动玄武门之变借势上台。之后为了集权,雪藏利益关联的关陇新贵族,把关东士族世家和寒士庶族都摆在台面上合作,暗地里斗,当三大势力利益无法妥协时,只能找明君李世民裁决,那么皇权不就稳稳握在了手中。

因此,贞观一朝平稳的上层权力结构大致是:

新门阀贵族关陇军事集团。藏在幕后支柱压轴,和太宗自身君权利益相关。其领袖长孙无忌是心腹亲信,外戚内臣,司徒司空等一系列高位虚职。

旧门阀贵族关东世家士族的文官集团。和寒门庶族合作主导朝政,主要行使操作行政权。其领袖房玄龄也是心腹亲信,外臣。尚书仆射,实权宰相。

寒门庶族及威权较小江南华族的谏臣集团。辅助士族党行政,谋划建议,占据三省中坚职位。领袖魏徵还是心腹亲信。不但是贞观新政的总设计师,还是太宗集权事业打击门阀,寒门势力上升的最终目的重合同道者!铁杆亲信。

三大势力都誓死为太宗尽忠,君权稳压控制相权,由此终贞观一朝政权高度巩固,眼前的问题就算解决了,但子孙的问题怎么办?最稳妥的方法就是寒士全面替代世袭贵族,用科举等方式破格提拔马周等寒士新秀向魏徵党靠拢。寒士党力量逐渐增大,但因为没办法世袭罔替,就算不上占有李唐皇室的股份,只能算是依附皇权的职业经理人罢了,因此是威胁最小也最可靠的一脉。

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当皇帝吗(玄武门之变后贞观之治的权利架构)(3)

科举寒门士子一党的魏徵

但直至太宗晚年即贞观末期。魏徵这个肩负集权大业的魏核心死了,寒士党无力祭出元勋级别的代表人物,因此科举寒士一党不得不冬眠,直到高宗武后时再抬头复苏。魏徵一死,李世民为什么会那么伤心,这绝不止是“丢了面镜子”那么简单,而是李世民集权大业的重大挫折。李世民本来安排魏徵辅佐太子李承乾,来正式确立寒门一党在下一朝的唯一经理人的地位,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各门阀权贵寒门派系的领军人物)全死光了,让儿子李承乾接过自己的衣钵,依靠科举寒门一党彻底铲除门阀体制,使李唐皇权得享千秋万代。谁知道魏王争储,不争气的太子惊恐谋反,关陇贵族长孙党借机操作易储,要通吃台前幕后,独霸革命果实。

贞观末,这种围绕新君继位辅政大臣的主导权,关陇集团新贵族和房玄龄关东士族门阀内部竞争白热化,偏又是代表关东高门氏族的房玄龄病死了,使长孙党一时做大,李世民自己又已年迈,集权打压门阀的伟大事业在他一朝算是做不成了。虽然,李世民有意玩平衡,无奈关陇贵族和自己绑定,只能打压失去房玄龄的关东高门士族,延续氏族志拔高关陇新贵族和打压山东世家旧贵族的政策。

太宗想平衡的想法破产,但好歹旧贵族士族势力大减。长孙无忌一系的关陇新贵族一时独大。关东门阀旧贵族士族势弱,寒士庶族一时沉寂冲击不上来。这之后的集权事业,打压关陇新贵族门阀、提升寒门士大夫的绝对经理人地位,安稳关东旧士族门阀,这些任务,就只能交给高宗以及武侯来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