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仅仅是“劳动价值论”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资本论的地位和意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资本论的地位和意义(资本论仅仅是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地位和意义

《资本论》,仅仅是“劳动价值论”吗?

——作者:聊聊私语——

最近在“今日头条”专栏,看到张宝通的一篇文章,“如何消除《资本论》目前面临的矛盾”(2022-9-10 08:46 来自陕西)。第一句话就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自信?

作者张宝通主张:“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就解释不通了”。并列举了“两个时间的变化,引起‘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共存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需要’的观点”。结论是:“如果把劳动解释为生产活动或生产力,以上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和所有人云亦云的评论者一样,作者张宝通也就仅仅是道听途说地,读过或者听到一些妄评马克思的人的所谓“劳动价值论”不成立的说法,结合“历史局限说”、“马克思是人不是神”、“‘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的“神”一样的红色理论家的注解,把过去“神”化的捧上天的马克思思想,又直接找个自以为看清楚了一切的浅薄的观点,将作出巨大的经济学理论贡献的马克思先生的思想,排贬低的一无是处,好像真理就由此被自己掌握了,好像由此自己就会比世界屈指可数的思想家,强上了许多似的,沾沾自喜、自以为然。

是的,这些人根本就不会努力地去学习马克思的思想。在理论上,只会是机械地听人说教。把一个不知经过多少人“口口”念偏的个人理解,理所当然的捧为“至宝”,打“比方”、“断歧义”,一知半解地片面化、割裂性地解读马克思思想。相信这些人,没有一个会去认认真真地拜读过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的。

你没有潜下心来,真真正正地去学习和弄懂马克思先生的经济学思想,有什么资格去品头论足?

当然,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先生的《国富论》、凯恩斯先生的《通论》一样,都是非常深奥的经济理论。自然不是那些只有“半瓶之水”的人,甚或仅仅“瓶底不满还在晃动”的人可以读的懂的。

你,读完过、读懂了《资本论》吗?

遗憾的是,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相信也只有政治局的常委们,再就是理论研究所里的个别的、倔强的老“古董”般的少数学究们,才会真真正正地读一读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的。所以,才会有理论上的如此困乏。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先生的“资本经济学”呢?下面作者将只就两个方面,简单探讨一下。其他的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与运用,将在后续论述。

第一,马克思先生《资本论》的理论基础,是:“价值规律”,而不是“劳动价值论”。

和所有的科学理论思想一样,做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马克思先生的经济理论研究,也会有自己的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先生的所有的经济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对商品交换的“价格”确定,还是“生产、消费”的“两大领域”的供需划分,还有“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四个环节”以及“社会平均利润形成”的理论,都是以自由市场交换的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的根本——价值规律来展开研究的。正是“价值规律”的阐述,才第一次抓住了亚当.斯密先生的那只“看不见的手”。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着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才会产生的自发调节。这些,才是马克思先生的资本经济学的精华。真正弄懂马克思先生的资本经济学,不仅可以解释亚当.斯密先生对市场自发调节的困惑,而且也可以解决凯恩斯先生的“流动性陷阱”、“有效需求”等存在的实质,更可以完善兰德尔先生现代货币理论对“主权货币”,可以“无限信用”理论的依据和谬确甄判。马克思先生的资本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加上“现代货币理论”是解决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决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钥匙。不去认认真真读懂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的人,是无法窥其全貌的。

第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先生对亚当.斯密观点的继承和拓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是在亚当.斯密先生的《国富论》,和李嘉图先生“社会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思潮的影响下写出来的。

社会分工,正是劳动的比较优势的体现。

亚当斯密先生在《国富论》的开篇就说到:“这样一来,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国富论》 第一篇 第二章 论分工的理由)。“劳动作为第一性价格,最初可以用来购买一切货物和财富。在人世间,用来购买财富的,原来就是劳动,而不是金银。所以,劳动的价值,等于一个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劳动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却不能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国富论》 第一篇 第五章 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正是亚当.斯密先生的“劳动”与“价值”的关联性描述,才是启迪了马克思先生对“劳动”、“商品”的内在“价值”与劳动的“剩余价值”的研究。马克思先生通过对“商品”这一经济活动最小细胞的研究,揭示了“商品”,及“劳动”的二重性,演绎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先生的剩余价值规律,只是为了提出“剥削”的根据。只强调了“劳动创造了价值”,忽略了“资本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同样起着共同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对于“资本升值”是不可缺少的。资本本身,也可以有自身升值的能效,比如:获得利息。马克思先生的剩余价值规律的研究,仅仅适用于“阶级”与“剥削”的范畴。在后面的《资本论》里,也提出了:“因此,不管怎样,结论总是:剩余价值是同时由所使用资本的一切部分共同产生的”(《资本论》 第三卷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255页)。“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并且在数量上它们也相等”(《资本论》 第三卷 第二章 利润率 第259页)。其实,也是间接的承认了,资本也是产生资本增值的一个部分的。

资本所产生的利润,等同于所言的剩余价值。

谈经济学,就只能研究“利润”。谈阶级和剥削,就只能研究“剩余价值”。不深入完整的研读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是无法理解其中的联系的。

马克思先生的剩余价值规律理论,只是初期进入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贯彻《资本论》的始终。是阶级以及政治经济学的需要,并不是资本经济学的全部。其所谓“劳动价值论”,只是后人为了污化马克思先生,揪一点以盖全貌,无限放大微瑕的做法。马克思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对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理论的、本质的、规律性的研究,无论古今无出其左右。如果仅仅将其片面的定义为:“劳动价值论”,为什么马克思先生没有取名《劳动论》或《价值论》?而取名《资本论》?

马克思先生的资本经济学所包涵的广博理论,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无法超越的。

——2022.9.11 于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