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方言谷子(随州俚语俗谚的理性意蕴)(1)

俚语俗谚是人们日常生活体验所得、具有一定说理作用、且容易记忆和流传的通俗固定句式。“冬寒晴,春寒雨”,这是人们年复一年的观察、体验所总结出来的天气变化规律。有了这种知识,人们就能把握天气变化,恰当安排各种活动。“只有瓜连籽,没有籽连瓜”,这是对父母子女关系的一种形象比譬,指的是,世上只有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子女巴不得早早脱壳离巢远飞。具有原创意义的文化远比任何提纯的精品雅品的韵味足、质感强。就如同嚼甘蔗,那种清甜爽口的蔗汁是任何高级糖水所不能代替的。然而俚语俗谚、还有野史、山歌、童谣、笑话以及口头文学,历来是不被正史和主流文化所重视的。但就是有了这一最鲜活的贴近生活之源的世俗文化,才真正反映出了人们的自然生活风貌。它不管被重视的程度如何,总以其无所顾忌的自由形式和原创冲动力,在整个文化世界里横冲直撞,使人间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和乐趣,也让人真正地感觉到“作人”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语言的民族精神在这里反映得最充分。

待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俚语俗谚的历史传承性很强。我们研究发现,而今最流行、最活跃的俚语俗谚,也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俚语俗谚。这种俚语俗谚大多取材于动物的性能,所谓“畜牲通人性”,这是一句很有经验的老说法。我们随便就能举出一大溜俗语来证实这一点。譬如狗,它是最早被人驯化,也是最忠实于主人的动物。在农村它为主人看门守场,在城里它为主人解闷逗乐。狗是很可爱的。在随州人的口语中体现得最亲切的一句话,就是称自己的心肝宝贝为“狗狗儿”。农村很多小孩的名字也叫狗儿。就如姜昆在春晚相声中讲的,“三十年前把儿子叫狗狗,三十年后把狗狗叫儿子”。可见狗与人的亲热程度越来越紧密。然而关于狗的俚语俗谚却大多是贬义的。“狗改不了吃屎”,这是狗的天性,人们往往拿它来喻人,意思是提醒你要看清某人的思想本质,千万不要因他一时一事的善举,而蒙昏了你的眼睛。“狗鼻子闻到屎香”,那是形容坏人嗅到了他所需要的坏信息。“饿狗子记得千年的一爬屎”,无非是戏骂那些无多大能耐的人,总惦记和炫耀着某一件可拿来吹牛的往事。“狗子憩米汤——没遍数”,指责的是那些一次又一次想从同一地方捞取好处的人。“狗子眼睛——认人”,这是辱骂那些更下作的阿谀奉承者。“狗屎不臭挑起来臭”,这是一句极通俗的训人话。人生在世,难免不做错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就慢慢地淡忘了。而 有人硬是不识好歹,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又自己点出来,甚至还带点鼓吹和欣赏的意味,那他就犯了生活上的大忌,人们很快就会想起他的丑闻来,并报以轻蔑的一笑。这样的人是不堪教育的,你“像嘱咐狗子过年一样”嘱咐他,可他转身就忘了。所以“狗肉上不了席,臭泥巴糊不上墙”,对这类狗性十足的人,除了鄙弃他,再无其它好办法对待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往往喜欢把狗和羊扯到一起作比较。“狗扯羊嗍”是指两种吃法,狗肉不能煮得太烂,要扯着吃才有味;羊肉则要狠炖,一嗍肉就从骨头上掉下来。若拿来喻事,就与“牛裃里扯到马裃里”意思差不多,有时又与“张冠李戴”的意思相接近。“挎羊头卖狗肉”,是在揭穿一种丑恶的假像。这狗肉现在是走俏了,远比羊肉贵得多。但在过去却是十足的贱货,它是不能上席待客的,就连烹煮它,也只能在野外临时打个土灶煮,决不允许进重屋上灶台(狗子好咬灶王爷,随州人认为灶王爷是火神重黎)。“羊肉服的胡萝卜,狗子服的玛瑙骨(石头)”,这叫一物降一物,是自然现象,也是普遍规律。仔细琢磨这一溜俚语俗谚,我们获得的都是待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这就是俚语俗谚的积极意义。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毛狗学妖精”。这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择友的一种经验,还是识人辨物的一种技巧。古人教导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知其人,先观其友”。这两种说法,除了有文野之分,道理完全一样。

“过河的驴娃白肚囊”,是那种刚走上好运,就阔得认不得朋友的人。这样的人断然好不了几天的,一路风尘过后,做苦力的小驴娃的白肚囊,又会变得脏稀稀的令人作呕,说不定还被主人的鞭子抽得满身一道道白印呢!

“让他吃点苦好,要不他就不晓得锅娃是铁打的。”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人是需要磨炼的,总在糖罐里泡着,连麦子韭菜都分不清,那将来还有什么用?以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话说,就是要把年轻人放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人们口中也还流传着“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的观点,这也是教育人要能吃大苦耐大劳。但这是一种封建士大夫教育思想,较之前者,它就透出了一种腐朽气。

“锣就锣打,鼓就鼓敲”。处理事情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最应克服“株连无辜”的错误作法。乡下那些有威望的老人,他们的公正全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那些不会处事的,总是“黄鳝泥鳅扯一般长”、“王八三十鳖三十”、“是的三斧头,不是的斧头三”……他们往往以一种“推下扇磨”的笨拙面目出现,令别人瞧不起,也使自己混得“木匠掉了家零——丢凿”。

“说大话,卖皮钱”,“嘴是两张皮,说话不费力”,这是对说话不负责任的人的一种批评。它唤醒人们要注意个人自尊,红口白牙,不能说话“泡轻无四两”。与人交谈,吹不行,干巴巴也不行。大话谁都会说,把死人说活,把水说得点得燃灯,可谁能相信?恰如其分又不是件容易事,分寸感总让人可望而不可及。随州人最讨厌“戳尖佬”、“嚼是非”的人,他们往往把许多好事情搅得一塌糊涂。然而一旦被人查觉,那些人的日子也不好过。遇到脾气燥的有可能被“铲嘴巴”;遇到有修养的人也得挨点日噘受点教训:“猪子的嘴扎得住,人的嘴扎得住?”“牛的嘴可以戴兜口,人的嘴兜得住?”意思很明确,要求各人把自己的嘴巴放紧点,不要没得“收管儿”,只图一时嘴上快活。这样一点拨,受损的人也懂得了“说话看对象”之理;损人的人也听出了弦外之音,以后便变得谨慎了。也有人一辈子就是不记性,铲多少次嘴巴还是教不奇(kòu),这部分人是随州人的祸害。随州人说某人“精怪”得很,也是指又聪明又能干的人。这又证明随州文化主要属于南方文化,又奇又怪的人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法和创新精神来处理各种事物,而且处理得又快又好。他们在场,总令周围一圈人投来羡慕的眼光,但他们却并不因此而骄傲自满。这部分人是随州人的精英。

重点方言词语:羊肉服的胡萝卜,狗子服的玛瑙骨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毛狗学妖精

锣就锣打,鼓就鼓敲

深刻的哲学理念

哲学,经过千百年所谓哲学家有意和无意的提升、熔炼、抽象,弄得越来越晦涩、神秘和高深莫测,实际上它就遍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俚语俗谚中。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一条真理,意思是说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然而这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真理竟是来自一句俗谚。不要总以为哲学只在哲学家的书本里,生动地思辨性哲理性深扎在俗世间。向民间学习永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随州的民间哲学基础很厚实,但过于深奥的哲理随州人也不太欣赏。有一句老话讲:“你就是一块金子,别人‘不识哲’,还是枉然。”这是对“哲人”遭遇的一声叹息。随州的俚语俗谚中,深含着各种哲理和生活准则。它不胫而走,曾教导我们的祖祖辈辈从远古走到现在,而且还将引领我们走向更为辉煌的将来。

在官僚与百姓、英雄与平民、天才与常人之间,由于大多数前者的自恃和高傲,总让人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或疏离。大哲学家黑格尔把这种关系挑明了,他说,无论什么样的天才都和其它人一样,只不过是在一堆石块中摆上自己的一块,“但他很幸运地成为最后一个,当他安置好自己的石块后,拱顶就自己站立起来了”。然而他啰里啰嗦地说了一大堆,却不如随州人的一句俗谚来得更简单和晓畅:“大石垡子总要小石垡子揌”!这就是最通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以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说明了三层道理:一、大人物是人不是神(都是石垡子);二、大人物得势全是小人物作了他的垫脚石,只要小石垡子愿意,就会把大石垡子揌得轻丝严缝的,你就安心地稳稳当当地坐在上面吧;三、大人物要紧密联系群众,如果哪一天他脱离了这些小石垡子,那么你就得小心点儿,说不准哪一天他们发怒了,就一伙子把你从高台上掀下来,砸得粉身碎骨。这种哲学道理有多么平易简朴啊!

“一个槽上栓不得两个打骡子”,这话也说得十分准确。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天才与天才很难相处,正如炸药一遇见火就容易爆炸一样。”但杜兰特论述得并不全面,因为任何两个势均力敌的非天才人物,也都不愿甘居对方之下,故而斗争充斥着各个角落。现代的“人才管理学”理论就很注意这一点。对于这类问题,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不要让两个“打骡子”拴在一起,尽可能地把他们调放到有利于发挥各自能力的位子上干;另一种办法,就是有意利用他们的矛盾来推动事物的发展,两个“打骡子”明争也好,暗斗也好,耗去的都是他们的智力和精力,而主宰他们命运的才是高手。

世事险恶。尤其是政治,其本身就是一种权术,是各种力量的平衡体,作为单个的人,其命运不是自己所能完全把握的。所以有道家的“用之则行,不用则藏”、“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消极处世哲学;儒家的“文死谏,武死战”的尽忠献身思想。而随州老百姓却看得更穿,用极简洁的一句通俗话说:“要的时候抱怀里,不要的时候推岩里”,这就是仕途险恶的哲学表述,也许古之随州少出大人物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起了作用。当然这句话也多被用于势利的人际关系。

加入WTO后,人们都在讨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各种理论文章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各种宣传媒体上,都想阐明“互补双赢”的道理。然而他们都未能把问题说透彻,反而越说越胡涂。我在乡下被一个农民一下子给点清楚了:“那不就是‘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多明白晓畅,“互补双赢”就是补锅的人要挣钱和锅要补的人要煮饭的那种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重点方言词语:大石垡子总要小石垡子揌

一个槽上栓不得两个打骡子

要的时候抱怀里,不要的时候推岩里

真切的人生感悟

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生是苦难的,他们都在尽力寻找一种解脱办法,以达到一种醒世救人的目的。中国的儒释道也不例外,儒家讲“正心”,释家讲“明心”,道家讲“炼心”。都想以一种清心寡欲的修炼方法,让人们走进自己的内心来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世俗生活是无法达到那种境界的。人们以一种“变了泥鳅就不怕泥眼睛”的观念,来抗拒命运带来的一切苦难与不公,可时不时又提着香蜡纸炮,走进寺院或自己梦中突然遇见的某种灵物,匍伏在地,祈求神灵保佑和带他脱离苦海。这无可指责,只要有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存在,也就有祈求迷信的思想存在,连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陷于对上帝的无限崇拜中呢。

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但也广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尤其是士人则更是推崇倍至。随州人对人生的感悟却有独到之处。尽管嘴里时时发出“幸福如泡影儿,痛苦长流水儿”的深切感叹,但并不悲观,“留得青山在,何愁无柴烧”?有人就有出路!若按孔子的年龄分段来考察,也能找到成笼配套的俚语俗谚来对应。只是俗得点儿,平淡点儿,太现实得点儿。幼年时,有“小时候不动,长大了无用”一说,这里没有“志于学”的大志向,但有想方设法让娃子动起来的意识,只要娃子动起来,将来的生活就有希望。再长大一点是,“狗大自会咬,女大自会巧”。这不是放手不管,也不是认为娃子天然生就的巧。而是到了一定的年龄,社会就会告诉他,没有自谋生计的能力,你就等着饿肚子!这是生活逼迫所致。到了三十岁,就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间(音干)段儿了。你“立”也好,未“立”也好,反正“人过三十无少年”,已到成熟期,已过“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阶段,因而悲观情绪开始出现。所谓“人过三十日偏西”,“黄瓜打锣——去半头”,都是这种心态的具体表现。当然也有亮点,那就是“小了也不好,老了也不好,惟有中年好,不奈娃子吵。”现在搞计划生育,都只个把两个娃子,也算是“如日中天”的好景象了。消受好这个幸福时光,是十分惬意的事情,但同时也产生了某种惰性。“人过三十不学艺”,虽指的是人的智力、精力都不如青少年了,其实是为懒惰寻找借口。“大器晚成”的例子多得很,要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执着的态度。正处于年壮的优势和一家老少的抬举,很容易使他们在自满中找不到北,自甘沉沦。“人到四十四,眼睛就长刺”,这话让你完全看不到“四十而不惑”的影子了,这是个非常危险的年龄段,此时他的攀比意识、嫉妒情绪、怨天尤人的思想都跳出来了。“怎么他家有这有那,我为么事没得?”“怎么他能当这当那,我为么事当不上?”“怎么他穿红着绿,我为么事穿不起?”“怎么……”的问题多得很,搞得人吃不好睡不着,就是找不到答案。其实攀比、嫉妒不完全是坏事,康德就说过:“感谢自然给我们以不稳定、嫉妒、虚荣以及无限的占有欲……人希冀和谐;可自然懂得什么对她的物种有益;她宁要不和,好让人们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力量、发掘自己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发现自己的潜力、又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文章起领,不提不得醒。”这要靠有经验的人、有眼力的人来引导、来开导。“鸡嘴短,鸭嘴长,各自的能耐不一样”,这是从能力上来开导;“外面有个笆,屋里有个匣”,这是从夫妻的密切配合上支招;“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辈子穷”,这是从治家方法上给予点拨……“不光看眼前,要看后十年”,这是从志向上给人打气。这最后一点才真正说到了点子上,任何事情都有补救的办法!况且四十岁左右的人还年轻,努一把力什么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

还有一句俗话:“欺老莫欺少,三年就赶到。”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强调不要忽视年轻人,而对老年人你可以马虎点。按理说,人还是要老少不欺为好。但这是不可能的事!现实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那些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惨景。几十集的《动物世界》,全是这类残杀事件。科学界却把这种现象定义为:自然界的“生活链”!而且警告说,这种“生活链”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一旦打破,自然生态就失衡,世界也就没有了。危险啊!

可是人类不同啊!人类有智慧,有仁爱心,有补救措施啊!然而正因为人类有智慧,这种搏杀才更隐蔽、更凶残、更难以预防。也正因为人类富有仁爱心,这类链条可以被打开,凶险可以能避开。所以有“好人好报”的结果,而另一端又出现“恩将仇报”的例证。你说得清楚吗?

可还是有些老人很气愤地问:“不欺少可以,为什么要欺老呢?”这里没有为什么,“牛老不扯田,人老不值钱”。垂暮之人,原本就是每况愈下,原本就是走下坡路,原本就不该有你的好果子吃。最好的东西只能给如日中天的当家人吃,因为他们关系着整个家庭的生死存亡。最有营养的东西只能给“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人吃,因为他们关系到世界的未来。“老而不死谓之贼”,你已创造不了任何价值,还总是想争抢那些能创造价值的和将来能创造价值的人的口中食物,你不是贼是什么?我这不是否定老人,我也属老年之列,我是在述说俗语、民谚中的真谛。更不讨人喜欢的是,一些老人们还罗罗嗦嗦、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如何了不得。可你当年到底是如何不得了?是见了哪家报纸的头版头条?还是上了哪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是得到了哪国元首颁发的勋章?还是发明了震惊世界的科学壮举?真有那么一回事的人,可他们又不会向别人吹嘘了。这就是“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荡”。明智点的人都会“好汉不提当年勇”,已到了“无缚鸡之力”的年龄,你就认命吧!何况还有“凤凰落毛不如鸡,虎落平川被犬欺”的道理,想通了你就什么情绪都没有了。社会提倡“尊老爱幼”,那是道义上的,我们千万不要拿此话到处要挟人,还与人赌狠。那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能为后生放牛的就牵起牛绳去放牛,能望鸡子的就拿根竹竿,坐到场子外沿去赶鸡子,什么也不说,别人不会拿你当哑巴,儿女反而更加孝敬你。一些命运好的老伙计进城拿了退休金,你也有“发挥余热”的去处,万一发挥不了,你也别一天到晚地呆在家里,还把一张缺牙少齿的豁巴嘴搁在后生身上,零碎洒洒的。最好天热了出去乘凉,天冷了出去晒太阳,饭熟了你就回家筑点子,口渴了你就扭开水管灌点子,塞住了嘴巴、堵住了喉咙你就少说话了,“少说为佳”,在这里是真理。吃不得黑眼子屎(食),你就当不好老!“老的要会当老的,小的要会当小的”,说穿了,就是要老的当聋子,装瞎子!不听头不痛,不看心不烦。你自然长寿,这就是贼好贼好!最好最好!悟明白了吗?

老了也有老的用处,毕竟积累了一肚子经验,必要的时候还得给年轻人出出主意、掌掌凿。年轻人也得尊重一下长辈的意见,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见多识广,拿出来的主意也许缺少开拓精神,但按照他的搞法肯定稳当,不会出现大差错。清朝王永彬在他的《围炉夜话》里讲:“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甚少。”这也是普遍现象。尽管老人说的也许是稳当话,可谁听得进?变动不羁的社会,浮躁不已的人心,竞争不止的对手,吵闹不休的家庭……安分守己算不得有志向的人,闯是时髦,敢闯是胆略,横冲直撞才叫气魄,尽管有点危险,假若闯过去了,不就成了典型人物!这话你也挑不出有多少毛病。“猪子朝前拱,鸡子往后刨,鸭子撅着屁股水里捞。”各自谋生的手段不同,只要来路正当,别人是不能指责的。还是各人自己悟吧,外人的任何说教,至多只能算个参考意见!

重点方言词语:变了泥鳅就不怕泥眼睛

狗大自会咬,女大自会巧

外面有个笆,屋里有个匣

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辈子穷

猪子朝前拱,鸡子往后刨,鸭子撅着屁股水中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