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期说过,亨德尔有着非常灵敏的经商头脑,比如他1710年到了英国后,买卖的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的股票都赚了钱。即便1720年英国遭遇“南海泡沫”事件,亨德尔仍旧可以看清形势,在泡沫化前就抢先脱手,财产不减反增。(下图题为“南海事件”)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1)

亨德尔来到伦敦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在那里上演意大利歌剧。可是其时即使是英国本土著名作曲家珀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在世期间,除了《狄朵与埃涅阿斯》,英国本地也少有歌剧演出。当地的观众更喜欢戏剧、话剧(例如莎士比亚戏剧等),音乐只是作为间奏偶尔加在其中。

亨德尔想改变这一点,他觉得伦敦的人民正在日益变得富有与国际化,应该会愿意接受意大利歌剧这种“高雅艺术”的形式。

1719年,在当时钱多斯公爵的帮助下,许多贵族参与合资,以一万英镑的资本成立了“皇家音乐学会(Royal Academy of Music)”,亨德尔担任音乐总监。

他创作歌剧的音乐,从意大利高价聘用歌者,领导他们排练,并且亲自在乐池指挥歌剧的上演。(下图为“狄朵与埃涅阿斯”)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2)

亨德尔在伦敦写的那一类意大利歌剧叫正歌剧(Opera seria),意为与喜歌剧相对的严肃歌剧。

它的脚本通常是来自历史事件或神话,记录帝王帝后、男女神灵、凯旋或悲剧。故事情节发生在幕后,用宣叙调的形式叙述出来;而主要角色的台词与表演则用咏叹调表现。

关于歌剧的这些东西,早在蒙特威尔第时期就定下了框架,我们以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过(戳我)。

从1710年到1728年,亨德尔创作上演了二十多部意大利正歌剧,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最有名的是《朱利奥•凯撒在埃及(Giulio Cesare in Egitto HWV 17)》,它是根据凯撒征服埃及军队后,女法老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浪漫地“征服”凯撒的故事改编。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3)


推荐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演唱,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指挥的版本。不是因为它演绎的多好,而是因为它很完整。在亨德尔的时代,这部剧中的凯撒是由阉人歌手来演唱的(他们具有与女性相近的音域)。

如今阉人歌手早已不复存在,于是凯撒一角往往改由假声男高音(countertenor),或次女高音(mezzo-soprano)来演绎。这张唱片里迪斯考是男中音,比实际的声音听起来要低沉许多。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4)

不过歌剧是一桩冒险的生意,1729年亨德尔的“皇家音乐学会”破产了,大概原因是明星歌手过高的酬劳费用和观众们艺术趣味的转移。

但是亨德尔仍然坚持创作歌剧,他对于歌剧执着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他觉得歌剧是一种最普世的音乐艺术表达形式,它不但有音乐,还有画面表演。就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音乐一样,在配合电影画面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听懂电影音乐想要表现的情绪与内容。

普世就意味着有市场,那钱就好赚,至于观众们的艺术趣味的问题,他只要改变创作的内容就行。(搞垮“皇家音乐学会”的《乞丐歌剧》场景图)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5)

亨德尔之后自费一万英镑,成立了“新皇家音乐学会”,如果不是当时反对国王乔治二世的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路易斯)另外组成的“贵族歌剧团(Opera of the Nobility)”与之打对台,或许亨德尔的歌剧事业会走得更远。

尤其双方找来史上最强的阉人歌手们竞相登场,战况激烈且精彩。后来有人影射亨德尔“俨然向王子跋扈僭越”,被要求退休,于是1734年“新皇家学会”关门(打对台的“贵族歌剧团”也旋即解散)。或许亨德尔这段时间内创作的歌剧少了一些艺术性,多了一些攀比心,才没有使它们成为经典吧。(下图为乔治二世)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6)

但不管怎样,亨德尔开始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另一种类似歌剧的音乐体裁——清唱剧。

之前巴赫的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过,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为了坚定信仰而作的准宗教体裁。它的结构与歌剧相似,都有序曲、分为好几段篇章,并且都使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创作。只是与歌剧不同的地方是没有表演、布景与华丽的服装。

另外,合唱在清唱剧中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它能够作为群众的声音对戏剧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7)

于是清唱剧对亨德尔来说成为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品,他可以辞掉花销昂贵的阉人歌手和头牌女伶,也不用再支付那些精美的布景和服装。还可以利用英国人对于合唱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与意大利歌剧相比,清唱剧使用英语演唱,它更加能受到英国社会广大阶层的喜爱。

亨德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写了二十多部清唱剧,最著名的是《弥赛亚(Messiah HWV56)》。据说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惊人的短,只用了1741年夏天的三周半。它于1742年4月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首演,由亨德尔亲自指挥。当天只有600个座位的演出大厅挤满了700名观众,当地报纸说它“大大超越了在英国和其它王国演出过的任何此类作品”。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8)

关于《弥赛亚》,它讲述了基督一生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

1、对基督到来的预言和他的化身

2、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以及福音的凯旋

3 对基督徒战胜死亡的反思

亨德尔的大部分清唱剧是描写《圣经·旧约》中人物的英雄业绩,然而《弥赛亚》是个例外,它来自《新约》。它既没有戏剧中的情节,也没有人物角色,由53首分曲组成:19首合唱、16首独唱咏叹调、16首宣叙调和两首纯粹的器乐曲。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9)

《弥赛亚》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咏叹调,但它真正的荣耀是在合唱中。没有哪首合唱比《弥赛亚》第二部分结尾——那著名的“哈利路亚”合唱更能显示亨德尔对合唱的掌握了。这句歌词在全曲中反复出现,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叠句,让听众觉得自己仿佛是戏剧的参与者。

就像故事里所说的,乔治二世国王在第一次听到这雄伟的合唱时便深为感动,不禁起身致敬。因此建立了一个听众们为“哈利路亚”合唱起立的传统。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10)

亨德尔一直过得都非常富裕,死后留下了近两万英镑的巨大财产。1759年4月20日,在伦敦西敏寺大教堂有三千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弥赛亚》被作为亨德尔音乐的一个纪念物,在每年圣诞节和复活节,世界各地无数演出团体都要演唱它。

巴洛克之光亨德尔(音乐漫谈15巴洛克时代)(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