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亦称“上元节”、“元夕节”。相传起源于西汉,盛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代“夜”同“宵”,正月称元月,正月十五晚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夜,故这一夜叫元宵。古往今来元宵节都十分隆重,各地均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活动。湛江地区的闹元宵,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内容和形式,也有自身的地域习俗和特色。清朝《遂溪县志》有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子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火,打秋千,猜灯谜,士庶欢游达旦,日庆元宵。”湛江庆元宵活动一般包括:吃汤圆、入社分猪肉、食大餐、游神、巡游、开灯、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过花桥、爬花塔、看泥塑、游飘色、演大戏、体育赛等,形式丰富多彩,场面热闹非凡。此外,湛江的一些地区流传着独特的、非一般人所能的绝招绝技表演。这些超群绝活,藏于乡野,表演者其貌不扬,平时刻苦练习,不显山不露水,元宵节则大显身手,成为闹元宵的重头戏,也是湛江庆元宵的一大奇观。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1)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2)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颊,是元宵节期间,湛江各地乡村巡游表演的一项绝技。令箭用金属特制,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的。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也有穿耳、穿舌一类难度高的表演

民间习俗,表演出游前三天,先将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入庙宇封令;取令要郑重其事,香烛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净身,有的还斋戒吃素三天。穿令箭出游,显示有神灵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数不讲报酬,过去一般奖励花生油1.5公斤,猪肉2.5公斤。表演极其讲究,令箭入面颊的部位要准确,拔箭要注意手法,容不得半点马虎。民间传说最长的令箭,是解放前在调罗村表演的一支令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长达3米多,需三个人用叉顶着令箭游行,轰动一时。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3)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4)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5)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6)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7)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8)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9)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10)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11)

湛江年例穿令箭代表什么(湛江年例神秘的穿令箭和睡刺床)(12)

,